水鹿

簡嘉瑩

台灣水鹿為偶蹄目,鹿科,屬台灣特有亞種,台大畜產系染色體核型研究發現,台灣飼養之台灣水鹿(Rusa unicolor swinhoei)染色體數2N=62 (8X54V)。國人因新鮮鹿茸的需求,一直保有鹿的養殖事業,由於水鹿鹿茸產量較高,逐漸取代梅花鹿成為目前的主要飼養品種。

 

台灣水鹿(Formosan Sambar Deer)

 

品種特徵

台灣水鹿為台灣大型草食性動物,頭軀幹長約210〜240公分,尾長約15〜30公分,雄鹿肩高可達1.2公尺,雌鹿稍小約80公分;冬季體色為黑褐色,頭部、耳朵為黃褐色,夏季體色較淡,為黃褐色,成鹿身上沒有斑點,而幼鹿身上仍有些許斑點。尾臀部沒有臀斑,尾巴的毛較長。具有蹄腺、蹠腺、尾腺和眼下腺,牠的眼下腺十分發達,於生氣或興奮時會張開,分泌物往往在腺窩內結成小石狀的硬塊,牠們會用此氣味腺在生活領域內的樹幹上做標記。雄鹿有叉角,一歲時不分枝,二歲後始分枝,每一支鹿角最後形成三尖二叉,鹿角每年硬化後會脫落重長,而雌鹿則無;缺少上門齒,上犬齒小型。

 

台灣水鹿是一種很能適應崎嶇山地的動物,堅硬的蹄甲,可在布滿岩塊、石礫的山地活動,其四肢長而有力,可在陡峭的溪谷中來去自如,警覺性亦很高。幾乎整年可以生殖,懷孕期約 9 個月,大致每年 68月,發情交配,發情周期 17天;次年 24月生產,每一胎 1 頭,少有雙生。常成 5頭以下的小群,繁殖期可見雌雄成對同行,若非繁殖期雄鹿多半單獨活動。清晨是水鹿一日活動的巔峰,傍晚為另外一次較弱的活動期。

台灣水鹿的食物種類相當多樣,會隨著海拔高度的改變而變動。主食以禾草類及樹葉類為主,其中玉山箭竹、高山芒及紅毛杜鵑為台灣水鹿最重要的三種食草。

 

品種來源

由古藉之記載與荷蘭檔案館資料得知,在荷蘭占據台灣之前,台灣地區的鹿隻數量極為龐大,在荷據時代,鹿皮大量輸出,雖以梅花鹿為主,但隨山區開發與濫捕,水鹿數量亦劇減,目前商業養鹿場內馴養的水鹿,多含有國外輸入的種原。

目前野生水鹿僅在2,000公尺以上的森林區內出現,以中央山脈東邊為主(林良恭,1981)。牠們較常在森林及草原交接帶、溪谷源頭及小池沼附近活動,冬天冰雪封山時,則會到較低海拔的森林中活動。而養鹿場內因水鹿產茸量較大,目前飼養比例較梅花鹿高。

 

畜產種原紀錄

紀錄事項:2002年由中華民國鹿產品運銷合作社舉辦之鹿茸比賽最重鹿茸224.3兩,飼主為雲林縣古坑鄉 郭長益

者:中華民國鹿產品運銷合作社經理 王春生

提供時間:20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