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雞

鍾秀枝

十六世紀前,火雞僅產於美洲,現有的家火雞均源自墨西哥土火雞。自從印地安人以土火雞宴請了〝發現〞新大陸的白人後,火雞才被帶到世界各地,日後〝烤火雞〞才演變為美國的感恩節大餐中不可或缺的主菜,而台灣火雞來源也有可能是荷蘭人引入,日後隨自己的飲食文化發展出具特色〝火雞肉飯〞,目前台灣常見之火雞有白色及黑色的雜交種,來源分述於後。

 

貝茨維爾白色小型火雞(Beltsville Small White)

品種特徵

全部羽毛純白色,角及趾青色,冠及肉髦紅色,成年公火雞體体重10公斤,母火雞約6公斤。民間飼養者常自行雜交選育,純系已不多見,南部各地飼養較為普遍。

 

品種來源

台灣省政府農林廳於19631964年間由美國引入貝茨維爾小型白色火雞 (Beltsville Small White),此品種係由美國農業部,位於馬里蘭州之貝茨維爾農業試驗中心所育成者,選拔之重點在於縮小火雞體型,藉以適合一般家庭消費,其白色羽毛也方便屠體之脫毛處理,不易殘留黑色針羽而影響屠體外觀。歷經十餘年之繁殖推廣,有鑒於生長及繁殖性能之衰退,復於1981年再次自美國引進貝茨維爾小型白色火雞,又為因應市場消費取向之轉變,另於1985年自法國引進中型白火雞─貝帝寶 (Betiboul),這些火雞之繁殖推廣輔導及品種改良,由高雄區農業改良場畜牧課(改制後為台灣省畜產試驗所高雄種畜繁殖場)負責。

 

青銅火雞(Bronze Turkeys)

品種特徵

黑色羽毛呈有青銅光澤,腳及趾帶有青黑色。冠和肉髦淡紅色,為台灣民間所最普遍飼養者,成年公火雞體体重16公斤,母火雞8公斤,雜交後裔體型較小。


  

品種來源

台灣省政府農林廳於1953年,曾自美國引進廣胸青銅火雞(Broad-brea- sted Bronze Turkeys),但因體型大無法自然交配,故多與原有本地種(黑色體型較小)雜交,這些青銅色火雞之引進後由高雄區農業改良場畜牧課(改制後為台灣省畜產試驗所高雄種畜繁殖場)負責推廣農民飼養,目前民間存留的青銅火雞後裔多為雜交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