貳、商用生產動物

商用生產動物

頼永裕

俗諺「龍生龍,鳳生鳳」,純種生產的模式可以確保「龍」與「鳳」的特質,若是要創造財富,就得生產綜合體,結合龍「飛」與鳳「舞」雙優點成為商業產品。

「雜交」生產是把不同類源的種,甚至屬相互交配,藉以獲得二者的最大優點,甚至超越雙親。騾的產生就是「雜交」模式的利用的典例,二千多年以前游牧民族即利用母馬與公驢來生產具力大與耐勞雙優點的騾。

本章節介紹現階段台灣肉畜的生產模式,是由研究人員試驗後選出〝會生〞的母品系 (種、屬)配上〝肉多〞的公品系(種、屬)生產量多且生長快的產品。三品種肉豬、 「台畜肉十三號」與「白色土番鴨」,都是採用這種模式作為商用生產,其中屬間雜交的「白色土番鴨」無繁殖能力。

 

三品種肉豬(LYD Hog)

台灣在肉豬生產體系中,通常以藍瑞斯、約克夏和杜洛克等三個品種,進行三品種雜交的肉豬生產。過去亦曾進口過漢布夏種豬作為公豬,生產LYH,但近十年來使用率很低。首先以藍瑞斯為母系,與配約克夏公豬來生產LY雜交一代母豬;但亦有以約克夏為母系,與配藍瑞斯公豬來生產YL雜交一代母豬;甚至於有使

YLLY雜交一代母豬,再與配藍瑞斯公豬或約克夏公豬來生產二品種級進母豬。這些雜交一代母豬或級進母豬再與配杜洛克公豬,生產上市用的肉豬,亦就是三品種LYD雜交肉豬。近十年來,因約克夏品種的飼養頭數減少,亦有些肉豬場就直接把藍瑞斯母豬與配杜洛克公豬,來生產LD肉豬上市。

 

品種特徵

據畜產試驗所自1983年開始至1992年止的162,337頭小農所飼養之三品種肉豬檢定結果:1,161頭去勢公豬與1,177頭女豬到達95公斤體重日齡分別為180188日;日增重為0.670.62公斤,去勢公豬生長較快;飼料利用效率則分別為3.513.53;第1肋骨背脂厚各為2.372.18公分,最後肋骨則各為1.421.25公分,而最後腰椎則為1.731.55公分;商業大規模量產者效率遠較此為佳。

 

品種來源

自日人在1898年引進盤克夏著手改良台灣本地豬開始至畜產試驗所成立 (18981958) ,主要以桃園豬與盤克夏之二品種雜交試驗為主。 畜產試驗所成立後始在畜產系下設置養豬中心,引進國外純種豬、 開發 LYD三品種雜交及種豬選育推廣(19581980)。所以 LYD

台灣的生產雖可追溯自1970年代或更早,但確切的完備所有試驗工作應為1980年左右。

 

畜試土雞台畜公十一號(TLRI Native Chicken, Taihsu Male No. 11)

 


  

品種特徵

單冠、體健、挺拔,具黃棕色羽毛,到達16週齡體重約1.8公斤。抗病力強,肉質佳且好養為一優良雞種。

 

畜產種原紀錄

記錄事項:達16週齡體重最重2,105公克,腳脛最長12.6公分。

者:鍾秀枝

提供時間:2004.4

 

品種來源

由畜試所育成之近親品系12(公雞)與近親品系9(母雞)雜交育成。並於1997118日通過臺灣省政府農林廳動植物新品種命名為畜試土雞台畜公十一號。

 

畜試土雞台畜母十二號(TLRI Native Chicken, Taihsu Female No. 12)

品種特徵

單冠、體健、母雞產蛋性能良好、具淡黃褐色羽毛,到達16週齡體重約1.2公斤。初產日齡約155天。 初產體重約1.5公斤。54週齡產蛋數約118個。受精率約86.2%。孵化率約82.2%。


  

品種來源

由畜試所育成之近親品系 7 (公雞) 與近親品系11(母雞)雜交育成。並於1997118日通過臺灣省政府農林廳動植物新品種命名為畜試土雞台畜母十二號。

 

畜產種原紀錄

記錄事項:達16週齡體重最重1,575公克,腳脛最長10.6公分。40週齡產蛋數最多140枚。

者:鍾秀枝

提供時間:2004.4

 

畜試土雞台畜肉十三號( TLRI Native Chicken, Taihsu Meat No. 13 )

 

品種特徵

單冠、具黃褐色羽毛、體健、產肉能力佳 ,屠體脂肪率低、肉質鮮美,達16週齡體重約1.5公斤。

 

品種來源

由畜試所畜試土雞台畜公十一號

與畜試土雞台畜母十二號雜交育成。並於1997118日通過臺灣省政府農林廳動植物新品種命名為畜試土雞台畜肉十三號

 

畜產種原紀錄

記錄事項:達16週齡體重公雞最重2,300公克,母雞最重1,790公克。

者:鍾秀枝

提供時間:2004.4

 

紅羽土雞(Red Feather Native Chicken)


 


  

品種特徵

體型大、毛色淡黃、胸部寬廣、脛短且粗而呈鉛色,14週齡公雞體重達3公斤,母雞體重2.6公斤以上,種母雞產蛋率低,產蛋高峰之隻舍產蛋率約為5060%,約可持續2個月。

 

品種來源

雞農自行由坊間土雞雜交而來。

 

畜產種原紀錄

紀錄事項:達14週齡體重最重3,368公克

者:林閔蓉

提供時間:2004.4

 

黑羽土雞(Black Feather Native Chicken)


  

品種特徵

體型小、毛色黑色,有些公雞頸部帶有白色羽毛、腳脛呈鉛色,16週齡公雞體重超過2.0公斤,母雞體重1.7公斤以上,種母雞之產蛋高峰隻舍產蛋率約70%,約可持續2個月。

 

品種來源

雞農自行由坊間黑色羽毛土雞雜交而來。

 

畜產種原紀錄

紀錄事項:達16週齡體重最重2,659公克

者:林閔蓉

提供時間:2004.4

 

白肉雞(Broilers)

 

品種特徵

白色羽毛肉用品系其後裔須具白色或幾乎白色之羽毛,白色羽毛者之屠體性狀佳,合成雄性品系之羽毛顏色屬顯性白色基因;大多數國家之消費者,較喜好黃皮


  

 

膚之肉用雞與烤雞。但英國與某些歐洲國家則偏好白皮膚雞隻。以白皮膚雄系(淺色蘇撒克斯)配黃皮膚雌系,利用白色皮膚為顯性之特性,產生白皮膚後裔。目前台灣飼養之白肉雞大都為單冠,白色羽毛、黃色腳脛,6週齡上市體重約為1.92.4公斤。

 

品種來源

由歐、美等地區進口不同白色羽毛肉用品系,生產快速生長白肉雞。

 

改鴨(Kaiya duck)

 

品種特徵

白改鴨是由北京公鴨與白色母菜鴨雜交一代,體型介於北京鴨與白菜鴨之間,白改鴨全身純白,嘴喙與腳脛橙黃,宜蘭分所於1985年正式命名為宜蘭改鴨-台畜十一號,因為是由宜蘭分所(早期簡稱養鴨中心)選育出來的,故民間俗稱「中心改鴨」。花改鴨則是利用驟步鴨型 (Runner type)菜鴨與北京鴨交配而得的合成品系,羽毛以白色為底,摻雜有不同面積之黑色區塊。大改鴨則是由改鴨再與北京鴨回交(75﹪北京鴨血統)而來,體型介於北京鴨與改鴨之間,可直接以胚胎蛋外銷供肉鴨飼養,或可再與公番鴨交配,生產大改土番鴨,已提高土番鴨之體重,因應大體型土番鴨之市場需求。

 

品種來源

以公北京鴨與白色母菜鴨交配後代而得到的雜交種,即俗稱改鴨,母改鴨與公番鴨所生產的三品種土番鴨,目前常見有白改鴨、大改鴨與花改鴨。

 

土番鴨(Mule duck)

 

品種特徵

土番鴨羽毛顏色分布廣泛,由全身黑褐色至全白;黑色土番鴨鴨喙與腳脛為黑褐色,白色土番鴨鴨喙為粉紅色,腳脛橙黃色。為改進土番鴨白色羽毛出現率,畜產試驗所宜蘭分所自1987年便加強北京鴨後裔土番鴨毛色檢定工作,宜蘭改鴨-台畜十一號的後裔土番鴨白色羽毛合格率已可達全白的水準。由於近年來白色土番鴨選育工作的成果,黑色土番鴨已極少見,白色羽毛的土番鴨,不但解決屠體黑色針羽的殘留問題,亦提高白色羽毛的利用價值。二品種土番鴨10週齡體重為2.2公斤,而三品種土番鴨10週齡體重則為2.9公斤,土番鴨具有番鴨的肉質鮮美與北京鴨生長迅速之特性,目前土番鴨佔本省肉鴨消費市場70%左右。

 

品種來源

土番鴨為公番鴨與母菜鴨、改鴨或北京鴨之雜交後代,番鴨與菜鴨在分類學上為不同屬,因此雜交後的土番鴨不具生殖能力。台灣早期以飼養二品種土番鴨為主,近年來則以飼養三品種土番鴨(母改鴨交配公正番鴨)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