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對牛隻之基本認識:

  經過幾個世紀的選拔,我們改變了牛隻的產乳能力;但並沒有改變牛隻的基本特性或生理現象。牛隻仍然是反芻動物,在自然界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太陽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唯一的能源,綠色植物是唯一能接收光能的生物體。含葉綠體的植物利用用水和二氧化碳,透過光合作用來製造碳水化合物,將光能貯存於植物體中。動物採食植物、消化吸收後,動物會將植物所貯存的能量轉化釋放出來,以供動物本身維持基礎代謝、生長、產乳和繁殖所需之能量。

  植物體中大部份是結構複雜的碳水化合物(細胞壁物質:如纖維素),這些東西單胃動(如人、豬、雞等)沒辦法消化利用,但反芻動物卻可消化利用,這就是反芻動物對自然界的貢獻與重要性。在遺遺還拔過程中,我們並沒有改變反芻動物此一特性,所以必須對此特性做一番了解,並善加利用。反芻動物能利用醱酵過程消化大部份的食物,因為反芻動物相對於單胃動物有三項不同的特點:   

(一). 消化道前端有一個大型的醱酵槽(瘤胃),在那裡微生物能代謝複雜的碳水化合物、改變蛋白質的結構和合成水溶性維生素。
(二). 為加速瘤胃的醱酵,反芻動物具有反芻的功能:反芻可以降低食糰顆粒的大小和增加唾液的分泌(可增加瘤胃緩衝之功能)。
(三). 反芻動物能利用〝醱酵產物〞作為營養的來源。

  瘤胃醱酵的主要貢獻是能利用結構複雜的碳水化合物(如纖維,這是單胃動物難以消化吸收的物質),因此瘤胃的微生物和瘤胃的環境狀況,必須配合這項目的。瘤胃微生物的數量很大,在一般狀況下,每毫升的瘤胃液含有一百億的細菌數、一千萬的原蟲數(原蟲可以醱酵日糧和吞食細菌),這些微生物總共約佔瘤胃液的10%。瘤胃菌的族群和數目會因碳水化合物、有效蛋白、瘤胃液pH值的改變而改變。

  為了利用纖維,我們應特別照顧瘤胃中〝能醱酵纖維的細菌〞,讓它們的數目和生長能達到理想的狀況,因此必須:

(1) 提供大量〝容易醱酵的纖維〞。
(2) 將瘤胃pH值維持在6.0∼6.8之間。
(3) 提供適當的氮來源、必需的維生素及礦物質。
(4) 日糧中精粗料比對酸的產生與瘤胃pH值有直接之影響,亦應特別注意,而且這些變化對乳量、乳脂、體脂與健康有很大的影響。

   原蟲是瘤胃醱酵的調節者,會吞食澱粉和其他的營養,將其帶離快速醱酵的現場,降低醱酵的規模。但原蟲對環境狀況(如pH值等)的變化非常敏感。餵飼大量的穀物精料、或粗精料分開餵飼、或每天之穀物精料於一次或二次大量集中給與時,會大量降低原蟲的數目,餵飼穀物料的副作用也就會相對地增加。在粗精料分開的模式下,如果你把精料集中餵飼,即使使用低水平的穀物精料,也會有一樣的後果。可惜在實際的乳牛營養管理上,我們卻很少注意到原蟲的原題。

  瘤胃液的pH值會嚴重影響纖維的消化(如圖一),理想的pH值是在6.8附近。高產乳牛對穀精料的需求較高,因此想要維持這麼的高的pH值(6.8附近)會比較困難。所以:(1)應儘量降低澱粉類日糧之用量(2)使用TMR的餵飼模式(3)少量多餐,通常尚可維持6.0以上的pH值。牛以TMR的模式餵飼,任其自由採食,在24小時內通常會採食四次以上。如果是精粗料分開餵飼的模式,即應少量多餐飼養,如此亦可控制一部份pH值的變化,但是最好的飼養方法還是TMR的模式。

(圖一)精粗料比對脂肪酸的生產與瘤胃pH值的影響

乾草與殼物的比例(%)以乾物質為基礎

餵飼後之時間
(圖二)典型的瘤胃醱酵曲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