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畜產報導81期

冬季乳之處理
王知桓

  揭開台灣乳業發展史,民國60年初政府擴大專業經營計畫及加速農村建設設畫下推廣酪農專業區,加以養生技術提昇,牧場改善器械自動化,整體經營效率提高,乳牛產業因而逢勃發展。

  乳業發展初期,因消費大於供給,乳品工廠掌握酪農契約乳源即擁有消費市場,國內牛乳生產量自民國60年起不斷成長,逐年累進,於民國84年首度突破30萬公噸,民國89年更創歷史新高達358,049公噸,然追求產量之結果,酪農背後仍需承受許多經營管理的壓力,如乳牛群汰換更新加快、生乳品質改善(民國88年將體細胞數及生菌數納入生乳計價項目)、牧場設備投資及更新、生產成本負擔及冬季剩餘乳處理。

  造成酪農剩餘乳的原因包括(1)進口乳粉價格低於牛乳生產成本,沖泡還原使用於鮮乳以外乳製品量多,國內牛乳難以取代其成本優勢,故國產牛乳使用於鮮乳以外乳製品量少。(2)氣候環境影響乳牛泌乳生理,形成冬季泌乳量多而夏季泌乳量少,國人飲用牛乳的消費習慣適如其反,冬季氣候寒冷飲用乳量少而夏季炎熱飲用乳量多,成為季節性供需不平衡現象。

  為調整乳牛產業結構,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多年來辦理養牛產業結構調整計畫,推動經營不善或結束營業之乳廠契約酪農、低生產效率或不具競爭力酪農等退出乳牛產業,至民國95年底止共輔導48戶酪農自動離酪,加速乳牛產業結構之調整,提昇乳業之競爭力。另為解決酪農歷年面臨季節心生生乳產量過剩問題,中央畜產會補助中華民國酪農協會建立酪農剩餘乳共同處理機制,將酪農冬季剩餘乳統合集中,委託加工製成煉乳及調撥處理,以不扭曲市場機制,補助不步及價格支持之經費項目(包括行政監督等費用),計94年處理酪農剩餘乳650公噸製成煉乳10,000桶,另協助調撥生乳1,400公噸;95年處理酪農剩餘乳643公噸製成煉乳9,882桶,另協助調撥生乳1,065公噸,建立平衡產銷秩序,穩定生乳收購價格。乳牛產業歷經執行養牛產業結構調整及酪農剩餘乳共同處理機制等計畫,94年牛乳生產量調整為303,496公噸,冬季剩餘乳問題已不復以往困擾產業,惟仍需酪農全體體認消費市場供需變化,建立牛乳產期調節之遠大目標,才能有效解決酪農剩餘乳問題,創造酪農最大利益。 (作者:現任中央產會家畜組組員)

    台灣歷年牛乳生產量表

年 別

牛乳生產量( 公噸 )

60

17,906

65

45,111

70

50,154

75

109,723

80

20,557

85

315,927

86

330,469

87

338,369

88

339,005

89

358,049

90

345,970

91

357,804

92

354,421

93

322,660

94

303,496

資料來源:台灣畜牧獸醫事業(養牛編)、農業統計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