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乳業現況與展望

進口液態乳對國內乳業的影響

  近年液態乳進口量(佔21,298公噸關稅配額量之%)如右表,雖未明顯增加,惟每年仍維持液態乳4,000公噸以上進口量。值得觀察的是98年8月底累積液態乳進口量已接近97年全年進口量。

年 份

液態乳進口量
(公噸)

佔關稅配額量%

94

5,349

25.1

95

6,809

32.0

96

4,436

20.8

97

4,216

19.8

98.8

4,206

19.7

牛乳產業結構之變化

  97年4月國內乳業發生愛之味事件,至12月底計有23戶酪農離酪;復於9月大陸發生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衝擊」國內乳業市場;國內消費市場出現搶購國產鮮乳熱潮,97年12月至98年3月國內冬期乳罕見未有剩餘乳過剩問題,亦未有生乳超量扣款情事發生。

  商業用(B to B)鮮乳成長驚人,每日需求量約150公噸,此為毒奶粉事件後新興市場,供應穩定且不受季節性差異影響,三大乳廠無不汲汲營營搶食此消費市場。

  近年台灣氣候異常,雨季、嚴冬、酷暑再再影響國內牛乳產業產銷與消費變化,尤以夏季缺乳現象最為顯著。

  綜上觀察,研判99年廠農生乳收購合約應會開放生乳配額收購量,暖、夏期生乳不再限量收購。

牛乳產業面臨之問題

  養牛產業結構尚待積極調整

  台灣飼料仰賴進口且土地、人工成本高,隨著國際貿易自由化,配合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小地主大佃農政策,提供品質穩定、價格合理之國產芻料,整合酪農經營規模,以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競爭力。

  生乳生產效率與品質亦有持續改善之空間。輔導酪農合理化經營,小農以朝向170頭、企業化則朝向300-500頭規模機械化及現代化經營,並加強飼養管理專業技術之提升,以提高經營效率,降低生產成本及加強廠農產銷體系運作。

乳價結構調整

  建議將國內乳成份計價方式改為乳脂率及無脂固形物為基準,美、日、紐等先進國家,皆無以比重為計價基準,同時提升乳脂率之低標為3.0%。

  發揮中央畜產會生乳(牛乳)價格評議委員會組織運作並建立生乳價格穩定機制。

牛乳產業努力方向

  努力的目標

  定位: 「技術密集」、「資本密集」及「具國際競爭力」之產業。

  國產牛乳產銷規模至少維持於31萬噸底線,整體牛乳生產略少於消費市場需求為上策。

  總體生乳產量比例調整至冬:夏(暖)=32:68 。 目標總成本:16元/公斤

長期目標

  1.加強推動學童乳:初期以2000公噸/年,為期10個月地區性試辦為目標。

  2.國產生乳市佔率從目前18.5%提升至30%。

  輔導調整國內乳業體質

  輔導酪農合理化經營,建立企業化、機械化及現代化經營模式,即適度調整經營規模及改善自動化生產。

  加強飼養管理專業技術之提升,提高經營效率,降低生產成本,培訓青年酪農企業化牧場管理、獸醫管理、財務管理、人事管理、危機處理等專業課程及訓練。

  強化乳廠與酪農產銷體系運作,如乳廠與所屬酪農聯誼會之聯繫及溝通。

  增進國人乳品消費量

  擴大乳品消費與強化國人乳品消費之意識,「國產鮮乳1天2杯3代 全家大小鈣健康」。開發國產乳品消費之多元性,如(珍珠)鮮奶茶、City Cafe。減少冬季剩餘乳之壓力。

後 語

  酪農產業未來走向將是以更精緻化的產業形象去深耕,隨著國際貿易自由化,配合政府小地主大佃農政策,提供品質穩定、價格合理之國產芻料,以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競爭力,強化乳品廠與酪農產銷體系運作,增進國人乳品消費量以達到生乳-衛生、安全、降低成本;產業-健康、效率、永續經營的宗旨。

                                         摘錄中央畜產會 家畜組 王佑桓上課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