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接本土芻料年代的來臨

畜產試驗所恆春分所 陳嘉昇

  產業技術的改變可以立竿見影,甚至是一夕之間從無到有;有些則是要徐徐醞釀,非得要等到所有主客觀條件都成熟後才出得來。在酪農業中本土芻料的利用就是屬於後者,但一旦水到渠成,則成為不可逆之勢。

  十數年前有識之士開始疾呼本土芻料(尤其是青割玉米)的重要性,一路走來,草農、營養師、飼養者一起在經驗中成長,時至今日專業的供應體系與利用模式已儼然成形。八月間筆者承酪協的邀請,以青割玉米本土芻料技術為題至各酪農區講習,與酪農朋友交換意見後深有所感。十年前若有人說高產乳牛可以國產芻料為主、進口乾草為輔,恐怕同意的人不多;但到今天,主客異位形勢明顯,本土芻料已獲廣泛的認同,而時勢的變遷將讓本土芻料的重要性更甚於以往。有鑑於此,顏理事長等特別囑咐筆者將言有未盡之處撰為文字刊載於酪協刊物上,以期有助於大家對國產芻料的進一步認識。

【主客觀形勢促成本土芻料年代的來臨】

  本土芻料年代的來臨緣於全球客觀形勢的變化,與國內主觀條件的配合。是分析如下:

   國產青割玉米-芻料之王使國產芻料與
   進口乾草主客易位

 南台灣的盤固草生產 認識國產乾草,可以
 發揮很好的輔助角色

客觀形勢
1. 全球氣候變遷
  媒體持續報導世界各地的高溫頻頻飆破新高;台灣去年八八水災時單日雨量破千,今年大陸、巴西、美國水患頻傳,有些地方則是旱澇交替。至今應沒人再懷疑全球氣候變遷的發生,大家也開始相信極端的天氣變化即將變為常態。許多學者研究當平均氣溫高一、兩度時農作物將會如何如何,其實在那之前極端天氣導致的農作受損,將是進口農產原料的產業難以承受的。

2. 預期的石油短缺與糧荒

  兩年前大家經歷過一次震撼教育,畜產界為此付出沉痛的代價。據估計,全球的石油過三十餘年即將用罄,預期心理將提前觸動敏感神經,好些產油國已變成石油輸入國;一有風吹草動,糧食輸出國或停止出口(兩年前泰國、菲律賓的稻米)或變輸入國(今年俄羅斯的小麥);石油短缺、糧荒與農產禁運將成連鎖反應。進口牧草來自石油農耕,依賴能源的加工打包、再經由陸運、海運再到台灣的陸運,這樣的產業鏈能繼續在未來世界存在的基礎何其薄弱。

3. 節能減碳議題

  耗能與甲烷使這個產業在當下不那麼受歡迎。事實上,本來反芻動物、植物、土壤與大氣是一個良好的循環;是信仰「世界是平的」者把美國的穀物、牧草傾銷來台,迫使台灣農地不必耕作,才讓這個產業的黑鍋背得更大。有問題的是人、是國際貿易政治,不是牛與牧草。有善議者說在美國種跟在台灣種還不是一樣耗能,不如用買的就好了,唉哉!除非不養,否則還真是不一樣。

主觀條件

1. 政策性扶持酪農

  水田轉作獎勵牧草行之有年,但誘因不足;979月顏理事長等為酪農爭取提高青割玉米契作獎助獲得通過;98年開始實施的小地主大佃農政策也將青割玉米及牧草列為獎勵對象,至此,酪農可以廉價取得本土青割玉米的基礎獲得了確立,相對於豬、雞、鴨業者(因飼料穀物缺口太大),酪農是此番農地政策變革的最實質受益者。草價會因土地鬆綁而壓縮空間,幸而老農有農民福利支撐,所有的利益的全歸屬到飼養者,能不把握機會嗎?

2. 國產芻料品質與利用技術的改善

  國產芻料品質不穩定(或不佳)是長期以來酪農寧可採用較高價進口乾草的原因,其中有些複雜因素。此外,雖然大家早就了解青割玉米號稱芻料之王的價值,唯種植成本須待降低,飼養經驗尚待建立,草農與飼養者之間尚待磨合,早期青割(貯)玉米的利用並不是那麼順利。但隨著時間的推移與供應量的增加,青割玉米的使用與經驗已日廣,其他國產芻料的品種、生產管理、調製與利用,也都日益進步之中。以能量言,青割玉米搭配盤固草或狼尾草即不致能量不足;以蛋白質言,本土豆科雖尚乏產業化利用,但其實已具備了一些基礎。

     生機盎然的牧草地 未來的大夢-朝向友善環境
     的酪農事業 節能減碳是責任更關係荷包

               狼尾草的高產與易管理 功不可沒

【迎接改變,精益求精】

  筆者相信「只要大方向正確,不要怕眼前困難」,國產芻料的利用就是如此,一回生二回熟,多用了就會進步。國產芻料即使不如進口乾草方便,但已有很多使用國產芻料而每年樽節百萬成本的例子;更重要的是,在未來不可測的變局中,把握住國產芻料的優勢,提前因應,精益求精,可保多年平安。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對芻料(國產或進口)的徹底了解,才能有更寬廣的空間,我想這也是酪協理事長及秘書長囑我撰寫系列文章的用心。若因此能更推動國產芻料的利用,協力扭轉產業鏈的失衡,重現土地價值,相信也是眾人的心願。因此筆者將自下一期起,就個人的角度與經驗,從大家最切身的青割玉米、青貯玉米談起,再進入國產乾草、狼尾草、進口草,再兼談有潛力的豆科、綠肥及副產物;如果讀者有興趣且酪協願賜篇幅,筆者想寫到有機牧草、穀物(恆春分所有300公頃有機土地)與綠色產業,與大家一起做一個永續(環境、社會與經濟)產業大夢。

【莫等到冰山融化】

  寫這篇導言的同時,我又看到「南極冰棚崩裂」的照片,令我想起以前讀過的一本談變革管理的書「冰山在融化」。書中描述一群處在溶化冰山中的企鵝,有的對冰山會融化的說法感到懷疑,有的不想面對現實;但也有的提出何不向海鷗學習?轉換全新的生活方式。未來的世界變動加劇,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動」,我們是不是準備要迎接挑戰了?聰明的讀者應該知道「學習海鷗的生活方式」指的是什麼?而「融化中的冰山」又是指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