芻作專欄

提升青貯玉米品質之三青貯守則

畜產試驗所恆春分所 陳嘉昇

  青貯調製屬「知易行難」一類,但任一環節的配合不夠,到飼養時就會「差之毫釐,失之千里」,目前的青貯料品質普遍仍不夠好,包含專業的青貯料經營者在內,因此筆者在寫了三期的青割(貯)玉米之後,還是要把「青貯守則」再叮嚀一番。做出好的青貯需要全套系統的配合,這也是進步緩慢的原因,讀者若有從前三期讀起,請再回頭思考整個步驟中還有什麼可改善的空間。

  之前,筆者談過品種、栽培環境、營養成分變動(147期)、青貯原理、青貯材料特性、收穫管理(148期)及解讀發酵品質(149期),在了解「發酵品質」後,再來看一次「青貯守則」,當更能體會各項措施的含意。

  以上守則中,「適當的青貯槽直徑」關係於開封後的管理,本文後續再行說明;「正確的成熟期收穫」、「正確的水分含量收穫」「適當的細切度」請詳見148期之收穫管理乙節。


青貯守則

   1. 適當的青貯槽直徑
    2. 在正確的成熟期收穫
    3. 在正確的水分含量收穫
    4. 適當的細切度
    5. 儘速進行青貯調製
    6. 擠壓、擠壓,再擠壓
    7. 緊密覆蓋
    8. 正確的取用速度
    9. 添加劑的利用

「儘速進行青貯調製」

  青割玉米採收後,植物的呼吸作用繼續進行,導致碳水化合物的消耗及產熱;即使進到青貯槽中,真菌、酵母菌、細菌等還會繼續生長一陣子,造成乾物質與品質的損失。為降低損耗及防止雜菌生長,最好儘速進行青貯調製以到達無氧環境及降低pH。「儘速進行青貯調製」是個大原則,大家經常會遇到的狀況是下午收穫、晚上送抵調製場所,若問:「隔天早上再進料可以嗎?」答案是:「也可以,但不太好!」看其他條件的配合及對品質的要求程度(如果是狼尾草就要斬釘截鐵說不行)。

「擠壓、擠壓,再擠壓」與「緊密覆蓋」

  擠壓是為排除空氣以儘速達到無氧環境。如果密閉性良好,青貯玉米密度一般只要超過250 kg/m3就足夠了,香腸式裝填機若操作得當很容易達到這水準(但反之,如果操作不當、進料不均出現空隙會釀成大災難);青貯槽就需要重機械一層層擠壓,越薄層密度越高,要達到目標通常也不困難,需要機械與時間的配合。利用重機械壓實要注意莫讓輪胎或履帶帶入泥土或動物排泄物,以減少雜菌污染。

  槽式青貯要做到緊密覆蓋較為困難,所以表層經常會有某個深度的損壞,這也是槽式青貯損失率高於香腸是的原因之一。覆蓋時要特別注意避免漏風或某個部分形成風道,以免發生高比例的損失。

「開封後的管理」

  開封後的管理是一個大的課題,「適當的青貯槽直徑」及「正確的取用速度」都屬之。青貯發酵過程的損失率是大家比較注意的問題,其實對槽式青貯來說,據統計有50%的乾物損失來自開封後,只是較容易被忽略或即使知道也束手無策。

  「適當的青貯槽直徑」是指事前規劃好青貯槽直徑與飼養規模的配合,若每天最低取用量不足是無法有「正確的取用速度」的,若飼養頭數不足,可行的話應設法將青貯槽分半。台灣地處亞熱帶,每天的取用深度當更高於溫帶地區。開封後的損壞是養羊場只能用小香腸的原因,而事實上大部分連小香腸或太空包都用得勉強,影響飼養管理。

  乳/乙酸比高的青貯玉米,更應特別注意開封後問題,有人提出「理想的發酵是調製與開封保存的妥協」有其道理。過量的水溶性碳水化合物、逆境、高廄肥及土壤微生物污染都是造成開封後易於腐敗的原因。某些添加劑會有提高穩定性的效果,通常來自乙酸的提高。

「添加劑的利用」

  受微生物種類、數量、溫度、水分、醣類影響,自然的青貯發酵過程有高度的變異性。添加菌劑主要用以改善發酵或(及)改善開封後的穩定性,但菌劑添加是進階版的課題,因為若調製的條件太差、設施與觀念都還有差距,只憑著添加菌劑是無法提升品質的,這也是為什麼筆者過去講習時都跳過這課題,從基本改善起更重要。但最近的情況有所不同了,對材料的要求、採收機械的細切度、裝填機械逐漸到位,部分使用者更展現求好的企圖心,對玉米青貯已從求有進展到求好,接著可以利用添加劑來精益求精,由求好進入到求穩定的階段。

  添加菌劑的功能在確保好的發酵及提高乾物回收率,但在實用上狀況太差者添加無效,狀況很好者可能看不到差異,因此接種結果經常不易確認。但據筆者實驗室近年篩選本土菌株做過上千個接種試驗結果,某些菌株可以快速的形成乳酸優勢、降低pH,達到提升穩定度的效果是很確認的。材料無可避免的有不穩定性,接種可以減少材料或調製狀況差異造成的發霉或較差的發酵。不同的菌株對環境、材料類別具有相當大的特異性,筆者實驗室已分離篩選出適用於不同原料種類的添加菌劑,以協助各類青貯料(含豆科)的調製。

結 語

  「如何提升青貯品質」涉及一系列操作技術的改善,但也有三關鍵課題卻不在草農也不在酪農的技術範疇。前兩個是「品種」與「添加菌劑」,恆春分所前幾年開始投入「品種」與「添加菌劑」的開發目前已經到了成熟階段,希望能在最短的未來加入改善品質的行列。最後一個課題是在148期文章中賣的一個關子:什麼是提升國產青貯玉米品質的最有效途徑?謎底是「合理計價」。試想乾物率影響鮮草量至鉅,若要求含水率由75%降低到65%,田間價格應要高幾成?這還沒計算在田間多兩星期的風險及對後作的影響。表面看來鮮草單價提高了,但乾物量無減少且品質提升,乾物計的運輸成本也下降了,草農酪農可以雙贏,因此合理計價是才是可長可久的基礎。當然,依含水率計價的機制是否能順利運作,這又是一個知易行難、待挑戰的課題了。

  酪農區調製狀況良好的大香腸式玉米
  青貯(99年12月攝於崙背)

開封後穩定性的監控(恆春分所)

 青貯菌劑的分離篩選(恆春分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