芻作專欄

做一個可以獲利又對環境負責的酪農事業

畜產試驗所恆春分所 陳嘉昇

  開始為本刊撰寫「迎接本土芻料年代的來臨」及青割玉米系列文稿迄今已過半年,這半年來的世界局勢並沒有好轉:異常的天候快要變成常態、日本大地震、核能廠災變、茉莉花革命、利比亞戰爭、糧食安全受挑戰,石油、進口草料再度上漲。我們從事酪農事業的朋友,除了盡快轉型利用國產芻料以穩住陣腳之外,是不是也該來思考一下如何為台灣環境盡一份力?

  我們是人類有史以來最幸運的一代,未經歷戰亂、科技進步、物資充裕,但是我們的下一代將不再那麼幸運,這是一個嚴肅而棘手的課題。雖然說「道德勸說不足以拯救地球」,但是認真想想您滿心祝福的下一代或下下代即將要面對的困境,這可不是別人家的問題。人心浮動之際,也呼應上一期﹝151期﹞酪農專訪中顏理事長提及的「開始尋求環境保育及健康走向之生活型態……」(第19頁),因此本期暫緩芻料技術的撰述,試著來申論酪農事業與環境的關係,就教各位先進。

動物無罪,「失衡」才是主因

  論人類可預期的危機在地球暖化、糧荒、環境污染與石化能源即將短缺,而這些問題之間又互相關聯,問題起於一個共同的因 -- 偏離永續原則的無止境擴充需求,而引起相互惡化的果。相對於工業,農業本來應是友善環境、乾淨生產,最傳統的「綠色產業」,但是事實未必如此,甚且反其道而行。

  天地萬物循環運轉,畜牧的生產原本也是如此:豆科植物製造氮素滋養禾本科以餵飼動物,動物再回頭滋養植物,而土壤微生物參與其中,草食動物把循環運轉發揮得又更淋漓盡致,長久以來這個循環維持著某程度的平衡。1950年代起,二次大戰剩餘的炸彈原料--硝酸胺施入土壤,開啟了石化農耕時代,由陽光所驅動的區域性養分循環開始崩解與偏移。深藏於地底的碳素被挖出,轉化為肥料、農藥、汽油,造就了農畜業一番榮景,卻也帶來了失衡。在邁向大量生產的同時,不考慮永續發展的操作耗竭了自然資源,過量的化肥與農藥的投入破壞了生態與水土,追求絕對效率的單一生產引發了的全球性的失衡,失衡又加深了糧荒的危機。在地球暖化的檢討聲中,畜產背負著負面標籤,實則「失衡」才是主因,動物不僅無罪,更是生態系循環中的樞紐角色;但耗油生產、耗能烘乾的玉米坐船過半個地球到台灣餵養牲畜,牲畜的排遺卻未能充分回歸土壤,使我們啞口無言。人類面臨環境危機已是事實,部分來自農業也危及農業,跨國企業伐林搶糧,更讓負面標籤難以去除。問題也許難解,但各行各業都應負一份責任,我們如何盡一份力?

  不斷的警告危機來臨無濟於事。世界最大的有機優格公司石原農場創辦人 Garry Hirshberg積30年的經驗說:單單只有正直和良善的原則不足以讓我們安穩地走在永續的路途上,只有當環境問題解決方案的制定與執行伴隨著利益與商業策略時,商業世界才會參與。而我們參與的空間在哪裡?筆者提出兩個路徑與大家共同思考。

途徑之一:區域性養分循環的產業

  前述種種的因造成了今天的失衡,而酪農事業成為區域性養分循環的產業可以扭轉自己的失衡。有論者說台灣不適合種飼料作物,其實在民國53年台灣有50餘萬公頃的雜糧,69年剩22萬公頃,WTO的關係才休耕到今日難以復耕的窘境。到民國100年時,本土的飼料作物僅有青割玉米、部分牧草以及小量的飼料玉米,動物必須吃舶來品不是品種、土壤、氣候、技術問題,是種種其他的因素。

           圖 一. 草食動物的養分循環

圖 二. 有機大豆生產

  台灣的土地面積要應付那麼大量的畜產確實是個問題,但區域性養分循環的酪農事業卻不難達成。試想:青割玉米加芻料大豆就內含了草料、飼料玉米與飼料大豆;禾本科乾草外加禾豆混植可提高消化率及蛋白質;利用禾豆的輪作、間植減少化肥,牛糞用來供應非施肥不可的玉米與狼尾草;飼料玉米改為節能的生產……。大家可以看到高屏地區兩期毛豆間不施氮素的生產出青割玉米,而休耕補助的高蛋白質綠肥卻還非犁入農田不可?這些都是本土芻料的空間。只要習慣改變,酪農是可以不用舶來品的。此外,草食動物還可消耗掉別的動物不能利用的農副產物,養分循環的酪農事業很接近環保綠色產業,也應該是未來環境危機下的明星產業。

途徑之二:有機產業

  第二條路是直接走上「有機」,這條路有點難,留給不怕困難的人來走。「有機」不是人吃太飽了後想吃好一點,而是一個新的綠色革命,它試圖解決農業的問題,也幫忙解決農業以外的問題。有機畜產是指友善環境的生產,除提供安全健康的畜產品外,並達到增進物質循環、促進生態平衡的目的。有機畜產牽涉到飼料來源的有機農耕,而有機農耕是一種基本態度的改變,著眼於培育土壤,維護生物多樣性,並且減少石化能源的投入,減緩氣候變遷,恢復乾淨的水源。

  有機畜產有門檻,但實況是全世界過半的有機土地用於有機畜產,全世界成長最快的優格公司是生產有機優格的。有機飼糧的取得是目前台灣有機畜產的最大瓶頸,有人說:進口價格高貴,人都吃不到了,動物怎可能吃得到?就是因為進口價格高貴我們才有競爭的空間,台灣珍貴的土地拿來生產有機飼料總比補助來生產對環境無益的飼料好吧。台灣的有機畜產已經起步了,畜試所恆春分所有300公頃的有機牧草地,民間也出現了有機飼料作物的生產,有機牧草難度不高,有機穀物技術問題也不大,有機土地的取得是比較大的限制。

  以上兩個都是很大的課題,進展速度也會很慢,但不做就在原地。未來有機會再更清楚的說明。

延伸閱讀 27%的獲利奇蹟-綠色產業的致富真相。2009.07. 橡樹林出版社。

圖 三.有機禾豆混植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