芻作專欄

年度春收青割玉米的幾個問題與改善建議

畜產試驗所恆春分所 陳嘉昇

  99年秋冬作青割玉米在拖延了好一段時間之後終於進入尾聲,幾家歡樂幾家愁後我們應該來檢討過去、惕勵未來。在活休耕地政策的加持之下,本期青割玉米的種植數量並無減少,但整體上卻從往年的買方市場轉而為賣方市場,主因是氣溫降低、時間拉長,來不及採收的壓力減少,造成的結果是青飼增多,青貯原料品質普遍下降,大客戶接受事實,小客戶更沒得挑。當然部分也有不錯的品質,但是良莠不齊與碰運氣終究不是辦法。

  不管是礙於認知、技術、天候或者是體制使然,一個大有空間嘉惠於酪農的事業做成這個樣子實在是應該要檢討,要讓這樣的狀況一直拖延下去?還是我們該拿出一點進步的辦法來?這是本期筆者想提出來就教於大家的。

抗倒伏(左)與不抗倒伏 (右)的玉米品種

 綜觀本期青割玉米生產端的問題如下:

1.

「趕田」:今年的氣溫特別低,農作物生長緩慢,部分利用秋作主期之後才種植的青割玉米更是等不及充實飽滿就要「趕田」種植春作主作物了。筆者看到的一般樣品,水分較往年高了5%以上,澱粉掉了10%以上。

2.

連作:誘於補貼,很多農民忘了玉米不應該連作,甚至有草農連作三期以上青割玉米,越種產量越低、越沒有利潤,越無法兼顧品質,在酪農面前只能滿腹苦水,諸多不得已。

3.

有草農把補助當正財,收穫當偏財:筆者看過號稱已經熟了但沒有玉米粒的樣品,不得不令人懷疑不僅沒施肥料、沒灌水,可能還加上連作。不然就是種在無法供水而乾旱的土地上,這樣的復耕也太勉強了。

4.

短線心態:進口草價格節節高升,甲戶若不喜歡還有乙戶等著要。酪農的確應該要戒慎,因為有農民自己都不確定他種下去的最後會是青割玉米還是飼料玉米,實在不應該,但目前的氛圍如此,明知又何奈。

青割玉米是有價值的好東西,不能形成一個好的體制充分利用,實在是暴殄天物。對此,筆者提出幾個方向供生產、供應、消費三方參考,莫讓好東西消耗於無形:

1.

酪農應關照源頭、契約生產:目前除了大企業之外,契約很少出現在芻料的供應上。歷來酪農用慣了進口草,已經養成了草的生產事不關己,但本土青割玉米的狀況如前所述,如果不知道下一批草在哪裡是不是太危險了一點?如果能先訂好契約,再花點時間關照下一期的草種在哪裡?照顧得好不好?雙方培養一下默契,讓草農不必打游擊,酪農可以買到好品質,雙方都可以放心、認真地生產,讓一股清流來導正渾沌的市場。

2.

自行組織以酪農為主體的地區性供應中心:酪農若能自行生產青割玉米是很理想的狀況,反正成本內含,需要哪一種品質自行負責,不過礙於專業及成本規模,實際上較難達成。折衷方式是成立地區性酪農為主體的組織,以小地主大佃農承租土地供應參與者所需,耕作依附於酪農之下,由酪農主其事,承擔風險也獲其利益。

3.

盡量不要連作玉米:本期很多案例的產量降低不是氣候因素,而是連所作造成的。玉米是極度消耗地力的作物,連作玉米很難補足地力的消耗,施用再多化學肥料增產有限,徒增土壤酸化而已。去年以前,青割玉米常在花生、水田或綠肥的後作種植,因政策獎勵變成主作物後反而發生連作問題。輪作是一個基本的土地倫理,有意願長年性承租土地者應先做好全年性的輪作規劃或種植綠肥,並避免敏感性作物的限制以免進退維谷。

4.

充分利用正期作及拉開播種期:有了復耕政策後,青割玉米的種植應開大門走大路,以當地最佳的季節或最佳的輪作制度來耕作。為提高土地生產價值,若有較高利潤且無產銷失衡顧慮的輪作對象可種,青割玉米可種植於另一期。選用抗倒伏品種可以減少因春雨或梅雨倒伏的危害,七月至十月的颱風期最好還是迴避,以減少風險。拉開播種期則是為了減輕同時成熟的壓力,以維持市場秩序。

  WTO之後證實酪農事業是小而美的本土產業,在本土芻料的配合之下很能符合未來世界的潮流。酪農業要生存得更好,青割玉米是不可或缺的,但歷年來的經驗告訴我們,「敗市」之後才有好的青貯原料,買方市場時草農慘澹經營,賣方市場時酪農沒有好原料,表示這是一個失序的戰國市場。為了雙方美好的未來,讓酪農敢信賴,草農有依靠,大家不妨先試試契約生產,如果組織型的合作尚不可行時,是不是讓有新觀念的一對一雙方先開個頭,做個導正渾沌現象的先鋒。

細切良好但澱粉比例低的青貯前(左)與青貯後(右)樣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