飼養資訊

請不要將青割玉米狼尾草吃

畜試所恆春分所   陳嘉昇

  筆者在本刊花了比較多的篇幅談青割玉米,本來這一期想把青割玉米暫擱一邊,從更廣泛的角度跟大家一起思考因地制宜的芻料生產,如果休耕制度可以改變,希望能讓不同的芻料物盡其用。但是走了幾個酪農區下來,覺得還是要談一下青割玉米,事不宜遲,原構想的題目是 : 提高乾物率讓青割玉米展現青割玉米的價值,但從福興回程的車上又決定將標題改為:請不要將青割玉米當狼尾草吃。因為再正面表述的提高乾物率恐已淪為老生常談了,請不要將青割玉米當狼尾草吃倒是有點嗆,這句話雖然存在心中已久,但那天從酪農朋友的口中說出倒是更為痛快,這樣的說法無關褒貶,只是真象說明物有所屬、各安其位,不要把黃金變成白銀。狼尾草有狼尾草的貢獻,青割玉米有青割玉米的價值,不要因觀念因循混淆,讓價值蒙塵,讓產業走不上正途。這個反差的標題希望大家印象深刻。

乾物率迫切的共識
  
青割玉米號稱芻料之主並非浪得虛名,問題是此刻的台灣無法發揮它的價值,尤其原料愈不足品質就愈低、飼養結果就愈無法預期。很多有關品質的因素很複雜,但提高青割玉米的品質的做法卻很單純,就是「不要購買乾物率太低的青割玉米」。這樣一句話為何如此急迫?因為它單純卻需要共識,影響到有沒有辦法在一片混亂之中快速的澄清,讓本士芻料的利用步上坦途。

  一位前輩的疑問是台灣怪現象最好的詮釋,他說:「奇怪,為什麼我在美國看的青割玉米是黃褐色,而台灣的卻是青綠色的?」很多文獻已經告訴我們乾物率、澱粉量不足,即使是TDN接近其餵飼結果是差很多的!國外那麼長時間的青貯與餵飼經驗指的是30%左右的澱粉含量的青割玉米,我們經常用的是不到15%澱粉含量的青割玉米,畫虎不成反類犬,難怪餵出一堆問題。有位草農曾問:「為什麼玉米粒要留到硬、那麼乾?我們以前都更早就割了也照樣可以做青貯餵牛啊 ?青貯不行我們就賣青割!」問題是青割就該那麼嫩嗎 ?

提前收種是暴珍天物,浪費土地資源也浪費成本
  成熟度不足就收穫的習性不知源自何處?以鮮重計價是其一,閃兩期休耕的空檔可能也脫不了干係,這樣的現象已經遺禍了二十年,應該要盡快導正。青割玉米在台灣是買賣的商品,草農與酪農對重量的立場是不同的;歐美等大都是飼養者自行種植供應,所以只有產乳的最大利益,沒有水分的爭議,除了少數遇到霜害或乾旱等不良環境,大概有沒人會在30%乾物率之下收穫。事實上一直到標準的成熟度時(1/3-2/3ML)每公頃的總乾物量還是增加的,雖然總鮮重已經降低很多,如果是自行種植者應該不會放棄讓土地的總生產力發揮到最高,何況又牽涉到品質的問題。

  為穩定青割玉米的價值,長期應該朝青貯的方向走,但短期並不是大家都有條件使用青貯料,不過仍不能因為青飼就不在意乾物率,太嫩的青割玉米是浪費了品質、浪費了運費、浪費了土地產力。所以,本文標題更白地說是如果願意吃乾物率 25%以下、澱粉10%以下青割玉米,還不如吃自家種的嫩狼尾草還更新鮮一點,不要花了錢卻只擾亂青割玉米的正常發展。有關含水率的準確測定請參考166期【青割玉米含水率的預判】一文。

混沌中露出曙光
  筆者在去年此時本刊的【本土芻料利用兩樣情】中寫道:如果看過以前的青料這幾年確實有進步而且速度不慢:乾物率在提升,相對的細切度在縮短,青產酸的狀況也開始在注意,取料、碾碎等改善也已經是現在進行式,更重要的是觀念在改變。酪農已經不會為提高乾物率吝惜多付出一些該付的單價,只要草農能供應更好的品質......。似乎是太早樂觀了?2012 年國產芻料的狀況並沒有比較好,而 2013年還另有隱憂。不過我們還是要保持樂觀,擾動了以後的塵埃落定會是一個真正降低成本的合理經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