芻作專欄

除了青割玉米、飼料玉米之外還有第三選擇嗎

畜試所恆春分所 陳嘉昇

  每次撰寫本專欄時,不僅常常突然簡意識到時光流逝之快一一怎麼一下子又過了一兩個月一一更深的體會是:時局的變化真如白雲蒼狗。有誰能想到,一切從醞釀、發酵到質變,竟然都發生在這短短的幾個月間。去年青割玉米大缺,國產芻料不進反退,在這樣的低潮中與大家共勉;耐心等待曙光;今年年初提到樂觀中仍有隱憂,並期待波動後能夠合理經營; 接奢談買賣雙方共贏的共識,議慎擴充青割玉米的產量,並鼓勵觀望貨源者可以投資青貯設施;而後提到因為農民有太多苦衷,即使預告爆量,仍是不見黃河心不死,所以提出「後青割玉米時代」。現在宮方說話了;青割玉米有產銷失衡之慮,請輔導轉作飼料玉米。從不是到爆量,幾個月間酪農如同洗了三溫暖一樣。

問題是:畜用玉米除了青割以外,難道就只剩下非烘乾不可的飼料玉米嗎 ? 筆者最近喜歡引述《第三選擇》,本期也邀請大家一起思考玉米生產的「第三選擇」。

《第三選擇》
  本書是管理學大師史蒂芬﹒柯維最重要的著作,台灣版本由天下遠見於2013年1月出版。柯維指出:如何跳脫舊有的思維,來解決看似只能勉強妥協的問題,讓大家都獲益,正是解決人類所有問題的鑰匙。
  青割玉米毫無疑問是種植者的第一選擇:生育期短、收穫簡單、不須烘乾、直接運送到用戶、是自由市場、滿是草食動物所需,因此能確實降低酪農的生產成本。然而,市場目前只需要一萬多公頃的青割玉米,爆量的那些該怎麼辦呢 ? 目前大家看似別無選擇,只能轉成成本較高的飼料玉米。
  筆者對飼料玉米沒有成見,但它的生產方式一一柴油烘乾一一卻讓我頗難認同。因為烘乾一公頃飼料玉米所需的柴油量,遠超過整地、播種、中耕、收穫等農機用油的總和,也許生產者不在意,因為有人會埋單,但是耗能不是只有錢的問題,而且那個錢也不是賺來的。再說即使把所有的休耕地都拿來種飼料玉米,也只能提供幾個百分點的自給率,飼料價格還是文風不動,不曉得嘉惠了誰。環保與節能人人有責,在嘗試提高糧食自給率的同時,是不是也該考慮一下相應的能源消耗 ?
節能減碳」不一定要盡行到像苦行僧一般,當用則用,但能省不該不省。台灣的幅員不大,那1%的自給率一定要用到這種國際大宗原物料的生產規矩嗎 ? 應該不會。 只要不輕易向這種耗能、高碳排的方式妥協,再多花一點力氣也許我們能找出畜用玉米的第三選擇。

尋找玉米的「第三選擇」
  依照史蒂芬﹒柯維所述,尋找第三選擇有三步驟:步驟一:提出啟動「第三選擇」的問題:如上所述 步驟二:定義「成功」的標準,列出大家都滿意的解決方案須具備的要素:可減輕爆量的壓力、成本低、調製簡便、可儲存、節能 步驟三:創造「第三選擇」,廣納各種想法,顛覆思維模式?
  說著說著,「第三選擇」好像出現了,不就是:「高水分玉米」嗎?

高水分玉米
  「高水分玉米」是指飼料玉米在田間收穫後不經過乾燥的程序,直接以青貯原理保存的生產方式,跟全株玉米青貯時幾乎是攣生兄弟。其消化率佳,不只草食動物可用,其他動物也可利用,當然,從生產、飼料加工到餵飼都不是現行的模式。幾年前曾發想如果青割玉米爆量,可以用它來解決,所以已經做了生產調製的探討,卻屢屢有人提出這樣的疑問:為何不全株利用就好了?(那要解決甚麼問題呢 ?)
  高水分玉米其實不是新概念,只是尚未進入台灣的生產體系。一開始會被質疑也不見得是壞事,表示它夠顛覆,有違傳統習慣。讀書筆記上有一段話:如果要解決難解的問題,乍聽之下不夠顛覆的提議是沒有希望的。愛因斯坦也說:我們不可能用製造問題時的思維來解決問題。所以,該擔心的是這個提議還太循正軌了!下回分解。

    青割以外,只剩下非烘乾不可的飼料玉米嗎?

全株玉米青貯的攣生兄弟「高水分玉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