飼養專欄

乳牛體態評分方法與管理

屏東科技大學獸醫系  李旭薰  助理教授

  乳牛的體態,特別是分娩前後的體態,對於牛隻健康有相當大的影響。體態的監控在牧場經營中是不可或缺的一環。然而在評斷牛隻的體態時,重要的是要辨別體脂肪的多寡而非牛隻的體型大小,像是懷有雙胞胎的牛隻 (圖1) 便容易被誤判為過胖。因此牛隻體態評分 ( BCS) 便是以脂肪的多寡來評斷牛隻的體態方能符合體態管理的需求。

  關於牛的BCS有各種不同的版本以及評分標準,本文將介紹 Ferguson 等人於 1994年提出的評價法,藉由觀察幾個固定的區域決定評分的分數。這方法的優點是有相當高的再現性,也就是說不同人使用本方法來判定時,並不會有太大的差異,也因此常被使用在牛隻相關的科學研究,也是大多數相關書籍所推薦可利用於現場的體態評價方式。本方法以1分至5分來評斷,2.0至4.0之間以0.25分作區隔,而在2.0以下或4.0以上以0.5分作區隔,但也可直接評定為 <2.0 (適度消瘦)或>4.0(過肥)。

  圖1. 懷有雙胞胎的經產牛

圖2. 腰角,坐骨節與髖骨

  本方法使用時,首先要使牛隻站立不動,自左後或右後 45度角觀察坐骨節、腰角與髖骨所圍成的股骨區域 (圖2)。
若此區域成V型 (圖3) 則評定為 3.0以下,若此區域成 U型 (圖4)則評定為 3.25以上。若此區域成V型 (3.0以下),接下來觀察坐骨節與腰角是否有脂肪包覆,若腰角、坐骨節皆有包覆脂肪則 BCS=3.0;若腰角清晰,坐骨節包覆脂肪則 BCS=2.75;若腰角清晰、坐骨節脂肪少則 BCS=2.5;若腰角、坐骨節清晰且脊椎橫突露出 1/2則 BCS=2.25 ; 若脊椎橫突露出超過 3/4則BCS=2.0,腰角、坐骨節的脂肪包覆與否可籍由直接觸摸來判別。而當股骨區域成 U型 (3.25以上),接下來需觀察尾根與薦骨兩條韌帶(圖5),若兩邊韌帶清楚可見則 BCS=3.25;當尾根韌帶模糊則 BCS=3.5;若薦骨韌帶模糊且尾根韌帶無法辨識則 BCS=3.75;當兩邊韌帶無法辨識則 BCS=4.0,此時背脊幾乎完全被脂肪包覆使背部看起來像桌面一般平坦。表 1中表列出以上BCS的判別法以利對照使用。

圖3. 股骨區域呈現V字形

圖4. 股骨區域呈現U字形

圖5. 尾根韌帶與薦骨韌帶

 

  在了解 BCS的測量方法之後,接下來要知道乳牛在各生長或泌乳時期應有之標準 (建議) 的BCS範圍。大致上分娩前兩個月包含女牛的 BCS建議在 3.5上下不超過 0.25的範圍;而分娩後到達泌乳高峰時 BCS應維持在2.25以上,至於到了泌乳後期理想的 BCS則為 3.0-3.5之間。除了建議的標準值以外,事實上維持 BCS的穩定也是非常重要,特別是分娩前後一個月內,應避免BCS落差超過 0.5以上。當BCS落差超過 0.5表示牛隻在這段期間使用大量體脂肪作為能量來源使用,當脂肪被利用時會產生代謝物質酮體,酮體的大量累積則會引發酮症,接著便容易繼發乳熱等其他代謝疾病。除了代謝疾病的發生率會增加以外,BCS變化劇烈的牛隻分 娩後的繁殖成績也有顯著的下降,卵巢機能的恢復,也就是發情週期的高度啟動會比維持體型的牛隻更加延遲。當牛隻分娩後一個月內BCS減少1分以上的話,會比其他牛隻受胎率低約 1.5倍。

  而在女牛時期,過胖的女牛通常會造成配種的困難,一方面會增加人工授精操作的困難度,另一方面也容易造成賀爾蒙分泌的混亂而引起卵巢囊腫或卵巢靜止的繁殖障礙疾病。而女牛的過胖與繁殖障礙會互相影響成為惡性循環,過胖的女牛不易懷孕,達到配種適齡而未受胎的女牛會更加肥胖,最終將導致這樣的女牛在場內沒有任何生產價值而耗損成本。在經產牛,乾乳期的肥胖也會提高分娩前酮症也就是妊娠毒血症的危險,造成懷孕牛隻的死亡或淘汰。除了妊娠毒血症之外,過胖牛隻也容易有脂肪肝與非脂肪酸 (NEFA)過高的問題而導致食慾下降,之後因為採食量不足進而引起低血鈣症與難產,進而增加產後代謝疾病發生的機率。這兩年在台灣常見到過肥的女牛由於難產而使外陰部產生撕裂傷以及感染,引發嚴重的產褥性子宮炎,最終造成急性死亡或是倒臥不起而淘汰。

  除了過肥之外,分娩前過瘦或體重急還下降的牛隻由於體內脂肪儲存不足,難以應付分娩後產乳的能量耗損,因而延長產後能量負平衡期間,並容易發生代謝性疾病與淘汰,根據日本草 刈直仁等人的研究,分娩前腹圍成方塊型的牛隻(圖 6),在分娩後的圍產期疾病發生率與淘汰率都比腹圍成圓形或洋梨形的牛隻要高(表 2)。在筆者之前未發表的研究資料也顯示,分娩後不過胖 (<3.5)的前提下,越高的 BCS代表牛隻的營養狀態充 足,在繁殖能力上也會有較好的表現,主要的原因是各種生殖相關賀爾蒙的生成,大多是由膽固醇作為前驅物的原料,若是營賽不足則賀爾蒙的生成便會較少,也就會延遲產後卵巢機能與發情周期的恢復。

  由於BCS在牛隻各生長階段皆有不同標準以及須注意的意義。若希望牧場有良好的飼養管理的話應該經常注意各個牛群的 BCS,當未配種的女牛皆有較高的 BCS時,應減少精料的給予量,並以粗蛋白較低的牧草如狼尾草代替玉米等較高蛋白與能量之牧草,並且避免給予泌乳牛吃剩的剩餘TMR。反之,當女牛 BCS都偏低時,應提高每日精料的給予量與牧草的品質。還有一種情形是牛群中 BCS參差不齊,此時須注意牛群是否過於密飼,或是有同一牛群中體型差異過大造成排擠之情形。而經產牛群則須觀察產後 BCS的變化,當多數牛隻的 BCS減少都超過0.5時,除了產後牛隻的日糧須檢討是否充分提供泌乳需求以外,也須注意乾乳末期的飼糧是否有陽離子過多而造成產後低血鈣的情形,必要時可利用陰離子鹽或是陰離子配方飼料做調節。而在泌乳牛群的管理也應依據乳量高低給予不同濃度的日糧,而在現今大多牧場都以 TMR的方式餵食牛隻,所以必須要將牛群依據乳牛適當並合理分群才可有效控制 BCS的過度變化。總而言之定期觀察各牛群的體態變化並且加以記錄管理,可有效幫助牧場改善牛群的體質並提升繁殖成績以及減少淘汰的損失。

    圖 6.懷孕後期的體型分類。              左:圓形;右:方塊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