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令宣導

牛流行熱防治

預防及控制

  牛流行熱由牛流行熱病毒感染所引起,臺灣已呈常在流行,感染乳牛、黃牛及水牛,由庫蠓(糠蚊)傳播。流行地區感染率可達80%,在迅速及正確照護下,死亡率不超過1-2%,但環境不良、未注射疫苗、未即時照護或照護不佳者,死亡率則可升高至10-30%。罹病牛隻健康及生命受到危害,產乳量會大幅下降,也可能引起流產,加上醫療成本高昂、必須廢棄藥物殘留生乳等,時常造成酪農經濟損失。

傳播及好發期
  藉由吸血庫蠓(糠蚊)叮咬傳播,最早可能2-3月份發生,最晚見於10-11月。國內牛流行熱流行週期已從5-6年大規模流行至2-3年小規模疫情至近來每年均有疫情。

臨床症狀
  發病牛隻可見精神沉鬱、呼吸急促、喘息,發燒(輕微至41-42℃),常見流涎現象、口鼻分泌物增加、泌乳量下降,有些病牛可見肌肉震顫、僵直,病牛因關節疼痛而跛行或躺臥不起。嚴重牛隻可見瀰漫性肺氣腫,最後因心肺功能衰竭死亡。

   患牛流涎、張口呼吸

口鼻出現分泌物

 

 預防及防治

1.

依免疫適期落實疫苗注射:仔牛於4至6月齡時落實兩劑牛流行熱疫苗(間隔4週)之基礎 免疫,其後每半年(3月及8月)補強注射1劑疫苗,確保牛隻抗體保護力。疾病流行年宜縮短為每4個月補強注射1劑。

2.

落實病媒防治,強化牧場環境及衛生管理:庫蠓(糠蚊)為媒介疫情主因,密度高易造成疫情蔓延,應臨時做好牧場周邊環境清潔、疏通溝渠、滅蚊等衛生管理措施,視牧場蚊蟲密度及面積吊掛足量捕蚊 燈。

 通報及照 護控制

1.

牛流行熱確診與即時對症照護可以大幅降低牛隻死亡,一有疑似疫情請落實疫情通報,由動物防疫人員即時送情確診病因,對症治療。

2.

給予病牛充分休息、鎮熱解痛及減少牧場各種緊迫。牧場高溫、高濕度會增加病牛緊迫 。抗發炎及解熱鎮痛的藥物可以減緩炎症反應:倒臥不起或是低血鈣牛隻可靜脈給予鈣補充。另外,B群維他命可強化牛隻代謝機能,增加病牛體力並改善症狀。

 病媒 庫蠓(糠蚊)控制及防治

1.

燈光誘集:庫蠓(糠蚊)於夜間對短波長之紫外光特別具有趨光性,以燈光誘蟲捕捉方式最能夠有效地減少庫蠓數量,為現行最有效病媒防治方式,直接降低蟲口密度,直接阻斷 庫蠓(糠蚊)繼續繁殖。建議於牛隻欄舍外延伸一遮雨棚區域吊掛捕較燈,畜舍四周每間隔約50公尺吊掛一盞,捕蚊效率最高,若須進一步輔導,可洽所在地動物防疫機關。

2.

化學防治:使用殺蟲藥劑進行化學防治,除蟲菊類於成蟲及幼蟲均可適用。

 

   患牛跛腳、 倒地不起

嚴重可見皮下氣腫

 

 常見Q&A

Q1:

病毒已變異,疫苗沒辦法提供保護?

 

我國自1996年至今所分離病毒株,差異於2-3%之間,未有顯著變異,且牛流行熱僅有1種血清型,經試驗分析現行疫苗仍具保護效力。

Q2:

有施打疫苗為何仍發生疫情?

1.

牛流行熱係由庫蠓叮咬傳播,須同時落實病媒防治及疫苗免疫措施,大幅降低環境病媒數量及提高場內牛隻抗體保護牛隻比例(80%以上),才能有效降低發生機率與損失。帶毒病媒數量多時,疫苗無法100%防範案例發生。

2.

未有落實基礎免疫、僅施打一劑疫苗、場內病媒數量高或有易感發病牛隻(抗體力價低牛隻)存在時,亦無法防範牛流行熱不發生,且未施打疫苗牛隻死亡率高。但有施打疫苗牛隻病程短,容易照短,容易照護及治癒。

3.

該年度有疫情發生時,專家建議可提高注射次數為一年三次(每四個月補強注射一劑)

Q3:

病毒變異導致現有疫苗失效?

A3:

我國自1996年至今所分離之病毒株,彼此差異於2-3%之間,未有顯著變異,且牛流行熱僅有1種血清型,經試驗分析,現行疫苗仍具保護效力。

Q4:

施打疫苗仍會發生疫情,疫苗效力差?

 

於牛隻欄舍外延伸一遮雨棚區域吊掛捕蚊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