芻料專欄

                                             畜試所恆春分所陳嘉昇

  國內草食動物業對進口乾草的依賴極深,活化休耕田種植青割玉米雖具成效,但102年進口乾草量仍高達22萬公噸(高於國產青割玉米總量),在缺乏國產優質乾草的狀況下,國產芻料自給率難以跨過60%的門檻,使飼養成本高居不下。近年由於中東地區及中國大陸乾草需求量高速成長,使國際乾草貨源緊縮,價格高漲且供貨不穩定,而乳業等又面臨自由化逐步開放的競爭,因此,能否自行生產平價之優質乾草關係到國內草食動物產業的生存。另一方面,國內尚有數萬公頃休耕地待活化,若能開發關鍵技術生產國內所需的優質乾草,則不僅能降低草食動物生產成本,減少炭足跡,使成為區域性養分循環的健康產業,還可發揮進口替代功能,進一步活化萬餘公頃農地與相關產業鏈。試解析分項問題如下:

1.國產乾草乾燥度、耐儲性與利用的方便性問題
  
對同為熱帶禾本科牧草而言,國內乾草品種的飼養價值與進口百慕達草相當,除可協助調整反芻動物飼糧乾物率外,也提供維持家畜健康的有效纖維,但國產乾草因天候及收穫後處理因素,其乾燥度、耐儲性與利用的方便性都不足,雖有兩倍價差,酪農卻寧可選用進口百慕達草,目前國產乾草商品僅約進口量的5%,草食動物產業大量仰賴進口乾草。過去國內外乾草的價差小,無後端加工的空間,而如今價差擴大,使國產草收穫後調製處理的可行性浮現,然節能與經濟性為產業利用的首要因素,須研發或引進適合本地生產環境的田間調製機械、節能乾燥機與耐儲設施,改善各環節調製技術,並以創新思維提升乾草價值。

2.半乾青貯的發酵品質、經濟性與破損腐敗問題
  在不適調製乾草的季節或區域,單一的乾草生產風險太高或將增加成本,若能與半乾青貯靈活調配,將可以降低天候阻礙、維持高品質,此外,良好的半乾青貯可以提高嗜口性、增加產品競爭力。過去半乾青貯調製技術未成熟,對材料特性與青貯條件掌握不足,導致半乾青貯未被產業善加利用,隨國內青貯技術研發經驗的提升,經有系統性的探討改善之後,應可穩定與提升半乾青貯牧草品質。因此,主要草種(含豆科)的優質調製及防霉技術應進一步研究,此外,應研發提升附加價值的添加菌劑,確保半乾青貯之高發酵品質與安全性,以進一步提升風味與價值。

3.草種種植利基、品質及豆科芻料缺乏問題
  
牧草生產的利基性考慮有雙邊因素,一為種植者的利基問題,如季節性土地利用及收結問題,二為符合飼養者品質及營養需求問題。在土地利用形式不同民以往(如復耕地以單期為多)及後端加工加入後,國產乾草將可不受限於慣有的熱帶多年生禾本科,各種高品質短期牧草及原有多年生草地改良的利基性值得評估,尤其豆科牧草的單值或混植將有新的空間。台灣幅員雖不大,但北、中、南、東區域各有其季節氣候特性,評估各地區利基性草種、確立其栽培模式,可善用當地資源、降低運輸成本,有助形成地產地銷的區域循環。

4.品質監控與認證分級問題
  國產乾草因天候影響與調製因素使品質不穩定,而無法依品級交易使得生產高品質乾草的誘因缺乏。牧草品質變動性大,品質認證或分級可以鼓勵追求高品質,且讓不同品級的乾草各有所用,因此,可在現場快速區分產品良窳的檢測技術將是健全產業的重要助力。國內主要牧草的成分快速分析已有多年基礎,但尚未嘗試建立產業界可應用的線上體系或分級制度,新興草種(短期牧草、禾豆混植等)的品質變動與快速檢測(半乾青貯發酵品質)亦有待發展。將發展經濟有效的線上型檢測技術與品質分級,並推動產業化應用,將可協助國產乾草的健全與提升。筆者曾在本刊寫過尋找乾草業的務實夢想家(102年7月),提及「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苟為不畜,終身不得。」這問題再拖下去,永遠無解;而今,是必須面對的時候了,為了台灣的草食動物產業,為了實現心中的區域性養分循環,只好步步向前。問題再難,也要一個一個解啊!
 

生命終究難捨藍藍的白雲天,以及青山、綠街、乾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