芻料專欄

                                  畜試所恆春分所 陳嘉昇

  這個題目很難回答,添加效果如何需要充分的科學證據,而該不該或值不值得常超過純科學的考慮。過去有人問起這問題時,我總是回答得「不負責任」﹔幾年來在本刊寫了青貯的種種,也還遲遲不敢挑這個題目來為難自己。直到最近看到了實驗室的試驗結果,彷如靈光乍現,加上國內的青貯調製也進步到一個階段,覺得該是試者來闡述這個問題的時候了。當一件事情牽涉過廣而渾沌複雜,通常需要一個更簡單的事件來啟發靈感、直指事情的本質,這次就是這種感覺。現在如果有人問我該不該添加青貯菌劑,我會很簡捷地說:應該要加。究竟為何如此轉折?待話說從頭。

乳酸菌劑的作用
  「青
」是將牧草存在無氧的環境下,利用乳酸菌的發酵作用產生乳酸、降低環境中的酸度,以抑制其它雜菌生 長,來達到保存蜀料的目的,了解青的原理就不難明白乳酸菌在青中的關鍵角色。但是在還沒有乳酸菌劑的販售之前,人們已經做了百年的青貯,由此可知不添加國劑當然可以進行青貯調製,為什麼?是因為自然界中本來就存在著各式各樣的微生物,包含多種乳酸 菌,只是某些植物材料的葉表面菌相豐富、某些植物材料較少,天然菌相的種類、多寡因作物、環境而有差異。乳酸發酵是青貯過程中使乾物質及能量損失較少者,理論上,添加乳酸菌可以增加 菌落的優勢,促進快速有效的同質發酵(產生乳酸),減少乾物的損失、維持蜀料品質,這也是添加乳酸菌的主要目的,對於不易青發酵的材料來說也通常會有立竿見影的效果。問題會變得複雜是因為大規模操作時干擾因素實在太多,常講真正的作用隱晦不明,尤其是當應用在乳酸發酵不困難的材料,或考慮開封後的穩定性等,以及有益於動物產出的確認等 更複雜的表現時。
  上述促進快速有效發酵的乳酸菌劑是同質發酵乳酸菌,也是傳統上使用最廣的青貯菌劑,同質發酵乳酸菌將1分子的葡萄糖或果糖轉化為2分子的乳酸,其間沒有乾物損失,能量損失僅0.7%。代表性的菌種有 Lactobacillus plantarum等。自然界除同質乳酸發酵外,也有異質發酵同時進行,異質乳酸發酵是將1分子的葡萄糖轉化為1分子的乳酸、1分子的酒精,再散出1分子的二氧化碳,會有24%的乾物損失,及1.7%的能量損失 ;異質乳酸發酵也可以將3分子的果糖轉化為1分子的乳酸、3分子的乙酸、2分子的 甘露醇,再散出1分子的二氧化碳,有4.8%的乾物損失及1%的能量損失。因此,對青 貯來說,異質乳酸發酵是一個效率較差的發酵反應,但是在近十餘年來,一個異質乳酸發酵菌種Lactobaci11us buchneri 被商品化,是著眼於它促進乙酸的產生,理論上,相對於乳 酸,乙酸對黴菌、酵母菌的抑制作用較強,可用來提高開封後的穩定性。小規模試驗確實可以看到Lactobacillus buchneri在開封後有延遲數小時增溫的效果(在適當條件之下),但它的初期發酵產酸效率低,是否反而影 響乾物回收,以及高乙酸含量是否影響採食量等又是難以確認的事。終究,完美的發酵是希望青貯保存良好,乾物質損失降至最低,同時又能擁有開封後的穩定性,魚與熊掌能兼得才是青貯調製的高層境界,也是青貯添加劑研 發的目標。

青貯過程乳酸發酵以外的反應
  
乳酸菌是青貯發酵的主角,但自然界不只提供乳酸菌,同時也存在其他眾多的微生物,事實上從青材料封裝前至發酵期、穩定期至開封後的餵飼期,有很多的生化反應一直在進行,有多種的微生物參與了其中的作用,期待中的乳酸生成只不過是其中的一種(見 圖1)。如果乳酸菌可以形成極端優勢,而且也某程度的降低了開封後雜菌的數量或抑制其活化(可能不同機制,也不盡然靠菌劑添加,如圖2),則可達到提升青貯 品質的目的;如果青貯條件不適當或不能減少雜菌的生長,那麼會有可觀的乾物質與能量損失,這也是是否需要添加菌劑以快速形成優勢的主要考量。以丁酸菌及酵母 菌的反應為例:丁酸發酵將1分子的葡萄糖或2分子的乳酸轉化為1分子的 丁酸、2分子的二氧化碳及2分子的氫,乾物損失達51.1%、能量損失20.9%;酵母菌則將2分子的葡萄糖轉化為2分子的酒精及2分子的二氧化碳,其間乾 物損失達48.9%。不良的青發酵與開封後管理除帶來大量的乾物質損失外, 採食的降低、黴菌毒素等的影響又是另外的重大問既然如與否為何人如此遲疑,主要原因是干因素的遮蔽收是以高於資不易確認。                    (未完待續)

圖1.青貯的重要反應與發生時期

圖2.不同青貯材料開封後黴菌滋長的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