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牛新知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畜產試驗所新竹分所  李國華  蕭振文

一、

乳牛乳房炎的重要性

 

全世界只要有養乳牛的地方就會有乳房炎的出現,並且乳房炎 會造成酪農重大的經濟損失,包括牛乳產量的減少、在藥物治療期間所生產的牛乳要廢棄、治療乳房炎 所需的藥品費、獸醫的治療費以及增加額外的勞力支出等,甚至乳房炎嚴重時直接造成牛隻死亡。

二、

乳房炎的原因與症狀

 

我們臺灣的乳牛也不例外,甚至它是造成臺灣乳牛淘汰之主因,由於引起乳牛發生乳房炎的因素很多,所以防不勝防,包括人、牛、病原微生物、飼養管理及環境等因素交互作用所致(DeGravesand Fetrow, 1993),其中最主要是由細菌感染乳腺引發炎症反應而造成乳房炎(Yagi et al, 2002)。細菌引發乳房炎的致病過程,首先細菌由乳頭的乳孔進入,接著在乳頭管處進行裂殖,再蔓延到輸乳竇、集乳管、乳腺泡中,引發乳房組織的炎症反應,此通稱為乳房炎。如持續發炎與惡化,最後可能導致乳腺組織的纖維化、乳腺泡的萎縮,喪失泌乳功能(吳,2002; Sordillo et al., 1997)。一般將牛乳房炎可概分為臨床性乳房炎(clinical mastitis)與次臨床性乳房炎(subclinical mastitis)兩種,臨床性乳房炎主要是於被感染的乳房呈現紅、腫、熱及痛之臨床症狀,乳汁有結塊、片狀或水樣化之異常性狀,乳產量減少:次臨床性乳房炎,其乳房外觀不會呈現上述之臨床症狀,無法以肉眼進行判斷,必須務由分離生乳中之病原菌或檢測生乳中之體細胞數來判斷(吳,2002)。因此次臨床性乳房炎常不易被察覺而長期存在於泌乳牛群當中,酪農往往僅發現冰山一角的臨床性乳房炎,對較無徵兆的次臨床性乳房炎常無法發覺。根除美國國家乳房炎委員會(National Mastitis Council)估計,美國每年因乳房炎所導致的乳畫損失超過10億美元,平均每頭牛因乳房炎造成的損失約180美元(陳等,1992)

三、

乳房炎與生乳體細胞數

 

在免疫學上,生乳中的體細胞數(Somatic CelI Counts, SCC)的多寡與乳腺發炎的程度有一定的相關(O'Brien et al, 1999; Leitner et al., 2000),而體細胞數定義為每毫升牛乳中所舍之乳腺上皮細胞及白血球(嗜中性白血球、巨噬細胞、淋巴細胞)的總數量。而且體細胞數檢測法是目前國際上最被接受、公認與信賴之乳房炎檢測方法之一,因此生乳中的體細胞數亦被廣泛應用作為乳房健康與生乳品質的指標之一。體細胞數所含之乳腺上皮細胞會自然更新、脫落及修補,白血球則扮演著乳腺的防禦及發炎調節的角色,抵抗外來的感染與協助組織修復。白血球的第一道防禦線就是嗜中性球,在感染乳房炎之生乳,其體細胞數中佔95%以上的比例是嗜中性球,嗜中性球具有殺菌及吞噬細菌的功能,乳房炎的嚴重性決定於嗜中性球的增補機制(Kehrli and Shuster, 1994; Sordilloet al., 1997; Sarikayaet al., 2005)。體細胞在細菌的刺激下,會啟動細胞內信號傳遞之連串反應,而誘導細胞激素和其他發炎介質的產生,造成所謂的前發炎反應(Meng and Lowell, 1997),體細胞會產生發炎介質,例如間白素(IL)-8等細胞激素,而且牛乳房炎之臨床症狀的嚴重程度與這些細胞激素的畫呈現正相關(Dinarello, 1997)。2003年Boulanger等人之研究指出平均生乳體細胞數,健康的牛為2.4萬 cells/ml.次臨床性乳房炎的牛為100.1萬 cells/ml,急性臨床性乳房炎的牛為>999.9萬 cells /ml,可知生乳中的體細胞數與乳房炎息息相關。國際乳業聯盟(International Dairy Federation, IDF)明確指出,生乳中的體細胞數可視為診斷乳房炎的指標之一,當體細胞數>50萬cells/ml 時則被視為已感染乳房炎。

四、

乳房炎與天然草藥

 

近年來的研究報告指出,應用傳統草藥來控制牛乳房炎,藉由提升牛隻自己的免疫力來改善乳腺之免疫細胞,同時活化免疫調節機制來增進宿主對病原菌的抵抗能力:例如 2005年Mukherjee等人的研究報告指出,一種印度傳統植物性藥名稱為Ocinum sanctum,被應用於治療次臨床性乳房炎之牛隻,試驗結果顯示 Ocinum sanctum 具有免疫性治療的潛力,能降低生乳中的體細胞數與生菌敏,以及增加白血球的吞噬能力及殺菌能力。Verma and Nauriyal (2009)研究報告指出使用一種熱帶車藥名稱為Mastilep亦可以至降低次臨床性乳房炎牛隻的體細胞敏。

五、

蒲公英之臨床動物試驗

(一)

蒲公英(Taraxacum mongolicum Hand. -Mazz.)是歷史悠久的藥草,有清熱、解毒、消癰、利尿、健胃、消炎等功效(賈和黃,2004)。蒲公英為菊科(Asteraceae)蒲公英屬(Taraxacum),多年生草本植物,又稱黃花地丁,為溫帶至亞熱帶常見的植物(蕭和連,1998)。現代的科學研究指出,蒲公英富含類黃酮 (Flavonoids)、帖類與植物固醇(Terpenoids and phytosterols)、香豆素類(Coumarins)及酚酸類(Phenolicacids)等化合物,具有抑菌、利尿及抗發炎等藥理作用,甚至被譽為天然的抗生素(王等,2009)。羅及秦(2006)指出利用單味蒲公英可治療人之乳腺炎。因此,畜產試驗所新竹分所採用單方蒲公英作為研究標的,探討其對次臨床性乳房炎牛隻之乳成分、體細胞數及血清生化性狀等之影響,期能應用於降低乳牛次臨床性乳房炎之傷害,進而提升生乳品質與乳房健康之目標

(二)

動物臨床試驗:隨機挑選次臨床性乳房炎(體細胞數大於50萬 cells/ml)之泌乳牛(n=20),分為不餵蒲公英之對照組(n=10)與餵食蒲公英之試驗組(n=10),試驗組每頭牛每天餵食120公克蒲公英(以粉末形式添加於精料內),為期14天,開始餵飼前一天及第15天,採集生乳樣品檢測乳成分、體細胞數與血清生化值(AST肝與BUN腎功能參考指數)分析。結果顯示有些乳牛的乳房炎有得到改善,特別表現在乳房炎發炎指數下降,即是牛乳中的體細胞數下降,從平均139.6萬 /ml下跌到70.8萬/ml,而且吃蒲公英的試驗乳牛在肝腎(AST與BUN)功能參考指數上沒有影響。在蒲公英對乳牛安全性方面,文獻指出蒲公英內無有毒物及生物鹼之成分(Schutz et al., 2006)。兔子每天餵食乾燥全植株的西洋蒲公英3-6公克/公斤體畫,結果顯示無任何急性中毒的臨床症狀(Akhtar et al., 1985)。依據本試驗結果推論飼糧中添加蒲公英對次臨床性乳房炎乳牛可降低其生乳中的體細胞數,因此未來可能被應用於防治乳牛乳房炎深具潛力。

六、

參考文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