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順應國際市場需要  起步推動生產履歷制

 【本刊訊】台灣發生病死豬肉流入市面事件,造成消費市場驚恐,也引發政府、消費者與供銷商對市場倫理及加強食品安全機制的重視。

  對近年來層出不窮的狂牛病、禽流感等疫情,歐美及日本等地區掀起強制性食品安全控管及追蹤體系的風潮,台灣也順應國際市場需要而選定性跟進『生產履歷制』。

  在歐美及日本均規範所有在市場中流通的食品,無論是生鮮或加工,甚至包括動物飼料與田間製作,舉凡「從農場到餐桌」的所有流程,都必須在符合政府所頒定的食品安全標準下,做到標示清晰和資訊可追蹤的要求,也就是所謂的『生產履歷制』。

  目前農委會已選定16項農產品優先推動『生產履歷制』全程為品質把關,至於畜產品、水產品,則可能從肉雞、鰻魚先開始進行。

台灣波霸冠軍乳牛年產乳量13700公斤

  農委會表示,該會多年來積極推動之「乳牛群性改良」計畫已獲得具體成果,去年全國DHI計畫受測牛隻每頭平均乳量已達7,100公斤以上,已接近世界先進國家之水準( 約6,000至9,000公斤 ),與我國80年代之5,000公斤比較,乳量改進幅度達40%以上,顯示國內乳牛群性能之改良有相當大的成效。另外在個別牛隻乳量方面,該會所進行之台灣乳牛高乳量排行榜統計結果亦已出爐,產乳量第1名隻乳牛係由嘉義地區酪農所飼養之編號13020958乳牛奪魁,年產乳量達13,700公斤,堪稱「超級波霸」乳牛,前20名「波霸」乳牛量亦均超過10,250公斤

  農委會指出,為加速國內乳牛群性能之改進及提高牛乳品質,我國在發展本土乳業之初,即比照先進國家之作法,推動DHI計畫,利用每月1次所檢驗乳牛場個別牛隻之乳成分(乳蛋白質即乳脂肪)、體細胞數、現場乳量及繁殖資料,供作輔導整體乳牛群飼養管理及性能改良之依據,該項工作係由農委會補助及輔導中華民國乳業協會辦理,並由該會畜產試驗所新竹分所技術支援,推動迄今已28年。

  農委會最後表示,台灣飼養之荷蘭牛原屬適應溫帶之品種,因其個性溫馴且產乳量高,故廣被世界各國採用為乳牛種,台灣地區因地處亞熱帶,不利於荷蘭牛隻產乳表現,維多年來推動DHI計畫及相關乳業輔導配套之措施,國內荷蘭種牛乳已發展成適應亞熱帶氣候之品系,相關經濟性能的表現及生乳品質均不斷提升,因此,國產牛乳品質亦達世界水準,新鮮美味又營養,希望國人支持國內酪農事業,多喝國產鮮乳,除有益身體健康外,亦為終年辛苦、全年無休之酪農加油打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