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二版

配種後之1-3天熱緊迫會降低胚存活率。若利用人工加溫方式,使胚在正常體溫以上培養,以測定熱休克(heat
shock)對胚後續發育之影響,發現當胚發育至囊胚期之前,熱休克對卵裂成2-細胞期之影響比4-細胞期或桑 期更大。其原因可能是早期胚之基因轉錄靜止,無法生產一種稱為熱休克蛋白70(HSP70)之保護。現已知道(1996)早在2-細胞期時,熱休克會誘發HSP70之合成,而且也證明(199)誘發HSP70之合成是轉錄的結果。
  胚後期發育:熱緊迫對早期胚發育不但極為敏感,對後期(第8至16天)也一樣有害。若用超級排卵之母牛檢測冷季與熱季胚之損失時,發現在第13或14天有差異,但在第6或7天無差異。
  子宮與輸卵管之功能:這些組織在嚴重熱緊迫下仍會受損。由於減少血液由內臟流向周邊組織,降低營養物與內泌素之灌注,使子宮內膜及輸卵管之功能受影響。近年之研究顯示,熱緊迫引起週邊組織在動情週期之第1至4天動情素濃度增加,在第4至8天以及第11至21天減少。熱休克會誘發子宮內膜HSP70與HSP90之合成,這兩種蛋白是有關動情素與助孕素受體的混合物。增加熱休克蛋白之合成可能改變組合、運送或固醇類受體之結合活性。另外,在懷孕17天時,由於子宮收縮素對熱緊迫的反應,亦增加子宮前列腺素之分泌。
  精子之熱緊迫:受精率因母體熱緊迫而降低,精子與卵子均處在母體之潛在危險環境效應中。據1995年之研,精子培養於41或42℃,對其活動力與其頭帽完整性影響很小。
  濾泡發育之損傷:在動情週期之第11天,熱緊迫將促成3個濾泡成長波(正常為2個),減少血流中之動情素濃度,並延長動情週期。

  利用胚移置以越過發育危險期:
  熱緊迫對胚之發育敏感,因此可以利用人工授精後選擇涼爽地方飼養母牛,此稱為策略性之涼爽方式;另一種就是利用胚移置以越過發育前期,因為是在第7天移置受胚牛。經試驗結果證明,夏天用胚移置之懷孕率比人工授精高。由於夏季產製胚之效能不佳,因此可在涼季洗胚冷凍保*存提供夏季使用;或是採用胚體外生產之方式,生產胚備用,不過體外生產之冷凍胚懷孕率較新鮮胚低。
  由熱緊迫影響母牛之發青,因此偵測率低。近年已將同期排州法應用於受胚牛,以提高發情同期化之準確度,同期化可達76.2%。

  誘發耐熱反應以保護胚:
  這是利用以輕度熱休克來抵抗重度熱休克的胚預先培養方法,此現象稱為誘發耐熱,被應用於小鼠之8-細胞、桑椹胚和囊胚以及牛之囊胚培養。目前仍然不明此誘發耐熱之生化機制多早被啟動。然而熱休克處理後,牛胚從2-細胞起便可以產生較多量之HSP70。

  抗氧化物與生育力:
  在熱緊迫下利用抗氧化物餵飼乳牛,增進生育力之試驗在1994年即進行。配種當時給予維生素E,或在預估發情前6天至發情期間給予β-葫蘿蔔素,並無法改善生育力。但是長期餵飼β-葫蘿蔔素90天以上則確實有效,試驗組之懷孕率35%而對照組為21%。

  控制體溫生理反應之調節:
  欲降低熱緊迫對生理機能之影響,策略之一是改進體熱調節系統,減少體溫因熱緊迫升高。這是體溫與環境溫度交換下中樞神經系統的多種運作方法,但藉由路徑以調節體溫之研究甚少。於1994及1997之獻報導餵飼真菌類米粉狀麴菌(Aspergillusoryzae)可以降低熱緊迫乳牛之體溫,唯機制不明。若餵飼菸草酸(niacin)補助料也可減低熱緊迫對泌乳和採食量之影響。

  抗熱緊迫基因之篩選:
  熱緊迫下直腸溫之遺傳率約為0.25-0.65。若選擇直腸溫低的牛可能亦間接選到乳量低之乳牛,因為乳量與耐熱恰為負相關。
  1988年間曾研究皮毛色素,指出荷蘭乳牛黑毛之比例高,為高度遺傳,白毛色為主時,對熱緊迫較不敏感。但是對於此種論述,Godfrey於1996年提出並不完全有利,理應包含日照對皮膚之傷害。1997年Olson報告在Senepol品種牛發現控制毛長度基因,在熱緊迫下能夠增進調節體溫之力。假如乳牛之毛長對於體熱調節重要,即應透過傳統之育種方式,導入此基因至乳牛以證明其可行性。

  規劃配種計畫以避免熱緊迫:
  選擇之一即是避免在最熱的時候配種。季節分娩制度有些國家可行,但大部分國家由於乳量供需平衡因素,並不可行。1997年VanAmburgh應用生長素(BST)進行季節分娩,可使胎距延長至18個月或更久。雖然在熱緊迫下利用生長素可以有效增產乳量,然而更重要的是必須作更多的降溫措施以避免加重乳牛體溫過高之負擔。

  結 語:
  熱緊迫造成之繁殖功能傷害可以應用下述方法降低:1.降低引起乳牛體溫升高之熱緊迫程度,2.母牛生理或遺傳之改變,3.調整越過熱緊迫在母牛繁殖最敏感之時機,4.利用生長素啟動泌乳以避免在最熱季配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