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 灣 乳 業 回 顧 史

•乳協 陳榮泰•

壹、中華民國乳業發展協會簡介

一、本會沿革

  本會係由前台灣省乳牛事業改進會、台灣省乳業改進會遞嬗并擴組而成為之全國性乳業社團,創始於民國四十四年三月二十八日,迄今已具有四十五年之歷史,慘淡經營、始初具規模。

二、宗旨與任務

  本會以聯合全國飼養乳牛及從事乳品加工廠業者與專家、學者共同促進有關全國乳業發展事宜為宗旨,其任務則在配合政府政策及業者需要而從事乳業有關之實際工作服務會員,以協助其改進乳業整體之發展。

三、過去推展會務工作概述

(一) 歷屆理事長及任期

區  分

理事會界別

理事長名稱

任期起迄年月

備 註

台灣省乳牛事業改進會

一 - 二

栗 同

44.3 - 49.2

 

台灣省乳業改進會

三 - 六

汪漁洋

49.2 - 56.2

 

台灣省乳業改進會

賴樹旺

56.2 - 58.5

 

台灣省乳業改進會

八 - 十一

黃烈火

58.5 - 66.7

 

中華民國乳業發展協會

黃烈火

66.7 - 69.12

 

中華民國乳業發展協會

蔡友土

69.12 - 72.12

 

中華民國乳業發展協會

蔡友土

72.12 - 88.11

 

中華民國乳業發展協會

邱仕炎

88.11 -

 

 

第一屆乳協理監事合影
(中間著褐色西裝者為理事長,黃烈火先生,第一排右一為秘書長黃遠清先生,右二為黃庚戍
先生、左三為林誠華先生、左四為黃文池先生,二排左三為林路拾先生,其它為廠、農及理監事)

(二)歷屆工作重點

  本會歷年來均係配合政府政策推動促進乳業發展有關之工作,卻以協助酪農改善經營為重點,諸如:乳牛人工授精與疾病防治、飼養管理與衛生指導、牧草種子之進口與推廣種植、種乳牛之進口與供配、鮮牛乳之宣傳、推廣。學童鮮乳之輔導檢查、乳價之研擬與建議、廠農雙方糾紛之排解、會員對政府建議之轉呈、有關乳業資料之調查與蒐集。自四十五年七月廿日起發行「乳業雜誌」以介紹乳業新知識與新技能等項共發行一○五期,七十三年以後因故中斷,七十四年被政府註銷。其對乳業發展影響至為深遠。


貳、台灣乳業發展的回顧

一、 民國四十六年前:由於台灣地區缺乏本土性的乳牛品種,飼養乳牛在此階段一直僅屬於副業性的經營,少部分農民豢養的目的在於自家消費而已。
二、 民國四十六年至五十三年:此階段適逢第二期的四年經建計畫,為了要有效利用農村的過剩勞力,當時農復會選擇一些臨近桃園縣坡地附近不適作物生產的低等則農地,推廣了20戶酪農戶,給予專案補助與貸款,輔導其飼養乳牛,當時每戶僅僅擁有1-2頭的進口的純種黑白相間的荷蘭牛,由於有效的利用了農地與剩餘勞力,酪農戶的收益開始增加,連帶著其飼養頭數也增加了,另外此階段,一些私人的乳品廠如味全、福樂等也開始收購一些農民的生乳,契約產銷的雛型初具。此階段於民國五十三年底時已計有356戶酪農戶,乳量11,283公噸。
三、 民國五十四年至六十三年:此階段政府為了國民的營養需求的需要,開始允許乳粉的進口並開放由民間辦理,因此大量的乳粉遽然進口後對乳業的發展造成很大的衝擊,鮮乳的價格無法與乳粉相競爭,因此乳廠收購國內生乳的意願不高,紛紛解約,此階段面臨第一次的乳業危機。經濟部為了挽救乳業危機於民國五十四年公布「乳業改進原則」,其中並由成立台灣省乳業發展小組負責乳業推廣工作,並成立乳業發展基金,將進口的乳製品徵收乳業捐,此基金專款專用於乳業發展上,因而在大量經費掖把注下,乳業始又有發展的有利條件。此階段於民國六十三年底時已計有酪農戶1,290戶,乳量41,879公噸,成長十分迅速。
四、 民國六十四年至七十年:由於乳業捐的徵收以及保護性的高關稅的條件下,乳品的供給與需求日趨平衡,但於民國六十四年政府開放冷凍牛肉進口之後,導致肉牛價格的嚴重下跌,酪農所售的小牛額外收益減少,而飼養成本卻增加,許多酪農又開始棄養,此階段為第二次的乳業危機。為了協助酪農事業的復甦,乳業小組遂開始協調乳廠與酪農雙方建立一套保證價格的收購辦法,在此辦法實施後,酪農的收益有了保障,又開始經營乳牛業了,而另一方面乳品廠亦發覺在固定價格政策下,他們也能夠進一步發展開拓乳品市場及有合理的收益,雙方面均有利的情況下,國內的乳業又起穩定發展,此階段於民國七十年底已計有699戶酪農戶,乳產量達50,154公噸。
五、 民國七十一年至七十九年:自從民國七十年開始乳業在產與銷售上達到穩定,而此階段國內又面臨稻米生產過剩的問題,政府遂鼓勵農民轉作,牧草亦為其中一項,種植牧草作為乳牛的芻料或製作乾草之用。因而在民國七十年行政院核定「養牛政策與措施方案」明訂養牛事業以乳牛為主,肉牛為輔的策略,至此乳業發展始有完備的執行方案。經由前二次乳粉與牛肉進口所導致二次乳業危機的經驗,所採取階段性的因應措施的考驗,國內的乳業遂以安然度過此一草創期並有長足的發展與進步,至民國七十九年間乳業捐因乳品團體抗議而取消,影響乳業發展甚鉅。此一階段於民國七十九年底計有酪農戶1,200戶,而乳牛飼養頭數達79,000頭,乳產量為205,000公噸。
六、 民國八十年至今:飼養規模擴大,降低生產成本,民國七十九年申請加入GATT(後改為WTO),開始進口乳製品,為提高競爭力,為提升夏季乳產量,將乳價分成三段計價,政府訂定降低生產成本計畫,組成南北技術服務團,減低生產成本,技術指導,擴大規模,低利融資貸款,生產資材共同採購,獎勵淘汰低效率、低品質的酪農戶,促成飼養規模大輻擴大,民國八十八年起更施行生乳品質計價辦法,除沿用原有乳品工廠收購酪農原料生乳驗收及計價外,並加列生乳體細胞後為4級列為計價條件,規定每西西不得超過100萬個,生菌數不得超過10萬個,為獎勵酪農乳價上漲每公斤增加二元品質大輻提升,至民國八十九年七月止,體細胞在50萬個以下,已占84 ﹪,此期在養牛已濃縮戶數少、頭數多,民國八十九年三月在養837戶121千頭,平均每戶148頭,年產338萬公噸,自給率20 ﹪左右。

參、乳價訂定與歷年乳價演變

  原料乳與市乳之收售價格,自始即由廠農雙方自行商訂,廠與廠之間,地區與地區之間,其乳價各有差異,本會僅居間協助撮合而已,然自全球性首次能源危機之後,政府為維護廠農雙方之正常經營乃採取酪農原料乳保證價格(即現行之基本乳價)自民國六十二年起實施之全省統一乳價由本會參與制訂,嗣後本會又為劃一收乳標準,特擬訂「台灣全省鮮乳加工廠收購酪農原料乳驗收統一標準及計價辦法」一種,自民國六十四年起試辦實行單一乳價,自民國六十九至七十八年改為冬夏季乳二段乳價,民國七十九年起實行冬、暖、夏期三段乳價,自民國八十八年六月起增加限量體細胞與細菌數列入計價範圍,其間乳協均擔任積極角色。乳協參與乳價協調,乳價因時空生產結構變化,每 經數年發生變化,其演變如下圖。

(元)

 

 統一乳價時期

  二段乳價時期

三段乳價時期

         民國(年)

          圖一、歷年生乳價格演變圖(錄康明雄)

肆、本會服務項目:

一、 辦理乳牛牛群改良及登錄工作

  自民國六十五年接辦迄今,旨在改良乳牛品種、提高產乳能力,降低生產成本增加酪農收益,被視為發展乳業之最基本工作。原有工作人員24人中有17位技術人員,逐年減縮至民國八十九年為19人。酪農輔導員分別派駐全省各酪農專業區從事乳牛性能檢定工作,按時將測乳資料送會,經過電腦處理後再郵寄各酪農戶,作為改進飼養管理與經營之參考,同時又按月印製統計表分陳各有關主管機關作為輔導酪農工作之參考,由於DHI工作已獲酪農認同,測乳戶從創辦開始利益勸說而參加,如今則自動申請數量大增,民國八十九年參加戶217戶占26﹪,泌母牛數13,989頭占28﹪原有工作人力不能負荷,故自民國八十九年起推行部分工作人員報酬按件計薪,民國九十年起全面辦理,測乳戶數頭數將占泌乳牛30﹪左右,正在增加中。

二、 辦理登錄

  乳牛性能因DHI計畫酪農輔導員分駐各酪農區為酪農測乳、釘耳標、確認身份,可從其性能了解後裔親代遺傳性,故協會自民國六十六年起即公布荷蘭乳牛登錄相關規定,將登錄分為基礎、血統、種牛、保証、高等等級登錄,由於受制於登錄牛市場因素,此項工作仍停留在基礎性能登錄,每年近百頭性能測定尚在辦理中。

三、 其他

  本會呈奉 內政部核頒章程內所訂「任務」項目甚多,目前因限於財力人力,故僅能就急需辦理者先行辦理,除前述重點工作外,尚有與乳業發展有關之工作亦經常辦理,諸如:乳業政策與政令執行之檢討建議。酪農講習會之舉辦。優秀酪農與優良乳牛之選拔、表揚。進口乳牛精液之選擇與評價。推廣提升牛乳形象。落實牧場污染防治。提高生乳品質等宣導教育。出國考察、觀摩業務及國產鮮乳宣導教育。有關乳業資料之蒐集運用。自中央部會以至於基層有關乳業各項會議、講習之參與活動,亦均包括於日常工範疇之中。民國八十九年起更因WTO入關在即,養牛危機重重,乳協正與酪農及乳品廠共同努力、期粉化危機為轉機。

四、 今後工作展望
  1. 協助政府健全產業團體組織,整合為單一對口單位。
  2. 籌措乳業發展基金、永續經營。
  3. 推動國產鮮乳品牌認証、區隔進口液體乳。
  4. 辦理提升牛乳形象推廣教育。
  5. 推廣酪農生產科技。
  6. 推動產製銷垂直、平行等策略聯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