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 行 熱 預 防 措 施

˙酪協、乳協顧問 黃志諺˙

  本人從事專攻大動物臨床獸醫工作四十一年,曾歷經四次牛流行熱,呼籲養牛戶不應再疏忽每年春天普遍實施疫苗預防補強一針,重視環境衛生、減少飼養管理緊迫;並注意代謝疾病,如發生病徵僅能對症下藥,支持療法解熱、消炎、強心利尿,營養劑整腸等,自然產生抗體不二法門。

  牛流行熱可說牛流行感冒,它並不是人畜共同疾病,這種情形在民國七十二年間流行過,當時損失頗為慘重,後來因疫苗引進,農政單位及衛生技術單位輔導下,逐漸減少,相隔一段長時間,未再發生大流行,導致養牛戶因太忙碌,失去戒心,忽視對牛隻每年補強一針疫苗。另產生抗體牛隻已淘汰光了,致此次又造成大流行的原因。

病因:

  有「牛登革熱」之稱的牛流行熱之病原為濾過性病毒 (Virus),一種桿狀病毒,係吸血蚊蟲、糠蚊所媒介傳播所致,患牛發高熱,呼吸困難,跛腳,食慾廢絕,反芻停止,泌乳休止等主徵。

流行狀況:

  今年發生的牛流行熱是近四十年來的第四次疫情,為避免疫情擴大,農政單位通令全省酪農戶立即為乳牛接種疫苗,各縣市家畜防治所及獸醫人員,共同以防治疫情蔓延維護酪農收益及保障消費者權益妥善處理及疫情追蹤,根據農政單位資料前三次牛流行熱的疫情分別是:

  五十六年發生第一次牛流行熱疫情,全省約有一千一百八十三頭牛感染,其中六十二頭死亡。

  七十二年爆發第二次牛流行熱,全省有五千六百五十頭牛受到感染,其中三百四十頭牛死亡,為死亡頭數最多一次,全省約有十八個縣市傳出疫情,整個疫情至翌年十一月才告撲滅。

  七十八年四月的第三次牛流行熱,全省共有十四個縣市的四千兩百一十六頭牛感染,其中兩百一十頭牛死亡。

臨床症狀:

  潛伏期3-8天,前軀症狀為皮肌和軀幹肌,但若輕度則多被忽略掉。然後突發40-42℃高熱並稽留1-2天(偶而亦有持續3-4天者)。在發熱前後有白血球減少症和嗜中性球左轉(但亦有引起白血球增多症或貧血者)。在發熱同時會呈現呼吸障礙(肺氣腫,呼吸促迫或開口呼吸,呼吸數每分鐘60-110次,氣管含有多量泡沫性粘液而咽喉頭和肺呼吸音粗厲尖銳,有時有咳嗽或皮下氣腫者)、結膜炎(流淚、眼瞼腫脹)、鼻炎(漿液性→粘液性→化膿性)、泡沫性流涎(唾液分泌增多和吞嚥障礙)、鼻鏡乾燥、皮溫不整(尤其角根、耳翼和肢端厥冷)及四肢關節腫脹疼痛(大部分牛會發生,會導致跛行或起立不能),泌乳牛乳量劇減或停止,妊娠牛有的會流產。此外尚有精神不振、食慾和飲慾減退或廢絕、胃蠕動減弱、反芻停止、腸蠕動亢進或停止,便秘或下痢等症狀。一般這些症狀會隨退熱而消失,但有些牛會因窒息而死亡,而乳量之恢復亦需一個月左右。

病理變化:

  本病病變主要於肺臟及上呼吸道。在短時間內死亡之病例 (急性肺氣腫而窒息死亡) 可見咽喉頭及氣管等上呼吸道粘膜呈現充出血。肺腫大退縮不全 (不能伸縮),肺含多量氣體,呈間質性氣腫,較顯著病例形成如一大氣囊,氣腫有時波及橫膈膜、頭部、下腹部之肌間或皮下。肺也會出現水腫及充血,各肺小葉實質可見局限性暗紅色,如斑狀之肝變病灶。支氣管充滿黃白色黏液。心外膜針頭大至粟粒大出血點。肝、脾、胃等實質臟器有輕度腫脹及小壞死灶。消化道並無顯著病變,但粘膜有時可見充出血,尤其在第四胃、盲腸粘膜有漏出性出血。淋巴節呈腫大,腦呈充血並有水腫性病變,關節囊內黃色關節液增加。

防治方法:

  台灣地區於民國56年、72年及78年發生大流行,牛隻發病率高達56.8%,因而死亡或淘汰之牛隻為5%。檢討原因為台灣已成為牛流行熱之常在地區,當因輸入大量無抗體牛隻或本地之牛隻族群保有抗體比例大幅降低時,而由上次大流行所遺留下來之傳染源再度引發大規模流行,另外4-5月之梅雨季節亦為誘因。

  由於台灣的氣候條件對蚊蟲媒介的根除不容易,隨著牛群抗體的消長,週期性的爆發流行似可預期,防治方法應以疫苗對未免疫牛隻第1年接種2次,第2年後每年接種1次做長期性經常性的免疫及防疫,使牛群能夠保有足夠的抗體來保護,如此可避免本病之發生及經濟損失。治療上尚無特效藥,僅能行對症療法,依症狀投與解熱、鎮痛和消炎劑(Aspirin10-20g、Sulpyrin 25%8 ml等),脫水(林格氏液或生理鹽水2-4公升靜脈注射,3-5%鹽類下劑10-20公升經口投與),皮下氣腫(安靜、切開皮膚),顯著過敏症狀時(抗組織胺劑、Prednisolone),肺水腫(放血2-3公升且24小時內禁飲水),關節腫痛(水楊酸鈉),細菌併發感染者(抗生物質),呼吸數異常增加者(精神安定劑如Chlorproma-zine HC1),其他如強心劑、營養劑、消化整腸劑以及防止褥創等。預防上應除去吸血昆虫、隔離病畜和限制移動及牛舍消毒。預防接種有活毒疫苗和死毒疫苗。初年度應行二次而次年度起每年一次即可。日本報告初年度行活毒(2ml皮下)和死毒(活毒接種後經1個月再用死毒疫苗3ml肌肉接種)接種方式能得較高且較持久之中和抗體價,而次年度起每年在流行期前再以死毒疫苗接種1次即可。

疫苗成份及特性:

  〝全亞洲牛流行熱不活化疫苗〞使用在本省患牛所分離之病毒株,以組織培養方法製造。經測病毒力價在10 TCID 50/C.C以上,加以不活化後添加佐劑以延長其吸收製成。使用於預防牛流行熱之發生。

用法及用量:

  6月齡以上之牛隻無論其體重及品種,間隔4週行肌肉注射2次,每次注射一劑量(3C.C)(頸側部肌肉或臀部肌肉皆可)。

貯藏方法:

  本疫苗必須貯藏於2-5℃之冰箱,不可冰凍,亦不可存放室溫或受日光照射。

注意事項:

1. 本疫苗限於健康牛隻使用,並須依規定用法用量確實注射。
2. 注射器具須經煮沸消毒15分鐘,冷卻後使用之。
3. 於抽取疫苗前,請將疫苗瓶充分搖動均勻後抽取,並隨即注射。
4. 經開封之疫苗,請儘速使用完畢。
5. 經凍結之疫苗免疫效力不良,請予焚毀勿再使用。
6. 屠宰前21天避免施打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