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牛群性能改良 成 效 檢 討

農委會中部辦公室 王安石

壹、前言

  乳牛群性能改良(Dairy Herd Improvement, 以下簡稱DHI)是乳牛之乳量、品質性能檢定及乳業紀錄、收集、保存與分析的工作,目的是透過酪農或輔導員每月定期蒐集牛群管理記錄、測定個別牛隻乳量、採集牛乳樣品送檢驗中心進行檢驗分析及資料處理,分析資料除可在最短的期間內迅速提供酪農做為牧場經營管理的參考外,並可提供乳業相關單位評估國內牛群遺傳性能、選育優良種牛及牧場經營輔導的依據,促使國內乳牛群性能整體水準的提升。

  乳牛是高經濟價值的動物,除少與人類爭食糧食外,且可利用高纖維的芻料作物轉換生產牛乳,提供人類高營養價值的乳品,因此,乳牛的產量及生乳品質之良窳與乳牛品種、遺傳、環境、飼養及管理等有絕對相關性,尤其品種方面。荷蘭種(Holstein)乳牛為唯一品種,無雜交種,臺灣地處亞熱帶先天飼養乳牛的條件相對地較差,乳牛品種的改良及遺傳潛能的發揮就顯得格外重要。DHI是國家乳業發展的基礎,也是乳牛飼養管理必備的工具之一,尤其在乳業先進國家酪農參加DHI戶數的比例甚或高達60%以上。因此,鼓勵酪農參加DHI是我國現階段乳業發展的重要目標之一。

貳、發展沿革

  政府為開發高蛋白畜產品與利用農村剩餘勞力,自民國46年開始推廣酪農飼養乳牛,迄今歷經四十餘年的蓽路藍縷,披荊斬棘的努力經營,不論在飼養、管理或品種改良的技術均有長足的進步,其中尤以DHI的貢獻具有不可磨滅的地位。而此項工作政府溯自民國63年開始辦理迄今,茲就其演進過程大致歸納分下列三個時期?述如下:

一、 草創期(民國6372年):

  民國63年在行政院農村復興委員會(農發會前身)時期開辦伊始由臺灣省農會僱用45名測乳輔導員辦理,推行之初困難重重,66年在農發會(農委會前身)時期正式成立計畫輔導中華民國乳業發展協會(以下簡稱乳協),開始訂定DHI工作手冊,並依據酪農專業區需求僱用測乳輔導員及督導員,協助酪農建立牛群管理基本及變動資料、測乳、採樣服務,70年並由中國養牛協會協辦。

二、 改革期(民國7288年):

  民國72年本會將DHI工作交由前省政府農林廳繼續推動, 73年基於業務推展考量,主辦單位由原乳協改為臺灣省畜產試驗所新竹分所(以下簡稱新竹分所),乳協退居為協辦單位, 77 年新竹分所成立「中央牛乳檢驗中心」增列體細胞數(Somatic Cell Counts;以下簡稱SCC)檢驗項目,在使用者付費原則下,每頭酌收20元的贊助款並成立贊助基金管理委員會管理,80年開始建立國內SCC資料以提供廠農品質計價協商參考,81年建置個人電腦網路提供酪農連線列印報表資料,83年鼓勵「酪農自行採樣」每頭酌收10元贊助款,以擴大業務推展目標。

三、 發展期(民國88年-迄今):

  民國88年由於精省之後農林廳及新竹分所改隸本會,基於經費運用考量,DHI業務回歸乳協辦理。同年正式將SCC及生菌數納入生乳品質計價要點, 91年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為因應國內乳品市場開放對產業的衝擊,將參加DHI乳牛占總泌乳牛群50%以上之目標納入相關因應措施辦理,為落實本項工作測乳輔導員薪資改依「按件計酬」辦理,以提高測乳效率及目標。

參、執行概況

  DHI執行自1977迄今已歷近27年,在台灣乳業發展史上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目前乳協轄下有測乳輔導員14位及派駐新竹分所檢驗員5位,測乳輔導員分布北、中、南等酪農專業區,每月定期赴酪農戶處測定個別牛隻乳量、取樣、釘耳號、繪牛圖及登錄乳牛基本資料(含配種、分娩、疾病治療及淘汰等)或由酪農自行測乳、採樣,併同冷藏樣品寄送新竹分所進行樣品檢驗及資料統計分析,檢驗項目包括脂肪率、蛋白質率、乳糖率及總固形物等一般成分,以及SCC、檸檬酸鹽及尿素氮等,並製作101牛群性能檢定月報表及牛乳品質檢驗報告表等二類DHI報表,乳協會在一週內寄達酪農戶做牧場經營管理的參考。

  近十年來參加DHI統計資料顯示如表一,民國81年參加DHI的酪農戶每月平均有177戶,占國內總酪農戶數1,065戶的16.6%,參加測乳的每月平均頭數6,539頭,占全國總泌乳牛頭數42,142頭之15.5%,迄至91年參加的酪農戶每月平均已達260戶(其中經由輔導員到戶測乳採樣戶有244戶占93.8%,自行測乳採樣戶有16戶占6.2%),占國內總酪農戶數751戶的34.6%,參加測乳每月的平均頭數18,352頭,占全國總泌乳牛頭數49,636頭之37%,較民國81年同期參加酪農戶數增加49.1%,參加測乳頭數則成長180.6%。顯示參加酪農戶數及參加測乳頭數的比例,逐年在穩定成長中,惟此距50%以上的目標仍有13 %,亟待繼續努力。另外,在泌乳牛群規模方面,於民國88年以前參加DHI農戶的飼養規模均比國內全體農戶的平均為小,顯示當時飼養規模較大的農戶參加DHI的意願較低,不過,這種情況在國內實施品質計價後已有很大的改善,農戶開始重視DHI牛群管理,參加農戶有逐年增加傾向,泌乳牛群規模也逐年擴大。

表一 近十年參加DHI酪農戶數、測乳頭數及泌乳牛群規模比較表

 年 度
                    項 目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酪   農
戶  

總  戶  數
DHI
測乳戶數
測乳比率,%

1,065 1,045 989 968 940 902 867 839 819 767 751
177 183 169 199 193 192 187 228 217 226 260
16.6 17.5 17.1 20.6 20.5 21.3 22.3 27.2 26.5 29.5 34.6

每月泌
乳牛數

總  頭  數
DHI 測乳頭數
測乳比率,%

42,142 45,550 46,915 49,284 47,981 49,923 50,245 50,612 49,238 49,122 49,636
6,539 7,908 7,662 9,132 9,634 9,066 9,431 11,862 13,989 14,753 18,352
15.5 17.4 16.3 18.5 20.1 18.2 18.7 23.4 28.4 30 37

泌乳牛
群規模
(
頭)

全            國
D  H  I    

39.5 43.6 47.4 50.9 50.1 55.3 58 60.3 60.1 64 66
36.9 43.2 45.2 45.8 49.9 47.2 50.4 52 64.5 65.3 70.6

    註:DHI統計資料來源由新竹分所及乳協提供。

肆、執行成果及效益

一、 乳牛群性能:

  國內參加DHI酪農戶的泌乳牛每頭年平均產乳量(305天、2次擠乳、體成熟乳量)、乳脂量(305天、2次擠乳、體成熟乳脂量)及平均日產乳量如表二, 91年分別為6,97526521.8公斤,比較81年的6,36422919.1公斤,增加611362.7公斤,其中每頭年平均產乳量成長率達9.6%,且有逐年成長的趨勢,對照國內整體每頭年平均乳產量81年的4,617公斤迄至91年的5,653公斤,也有相對成長的趨勢,十年來(1992-2002)每頭牛平均增加1,036公斤的乳量,成長率達22.4%,以91年平均每公斤生乳收購價格21.19元及生產成本18.04元,每公斤收益3.15元計,每頭牛每年平均增加3,263元的收益,乘以每戶平均泌乳牛群規模70.6頭,則年增加收益達230,396元,顯示國內乳牛品種改良、泌乳潛能的改進及飼養管理技術的改善頗具績效,帶動整體產量水準提升,增加農民收益。

二、 生乳品質改進:

  SCC源於乳腺組織脫落的上皮細胞及血液的白血球,正常泌乳時上皮細胞會少許脫落(2/cc以下),乳牛發生乳房炎時,乳腺受感染會導致上皮細胞脫落及白血球增加,因此,SCC為生乳品質的重要指標之一,根據國際乳業聯盟(IDF1985年定義正常乳房SCC50萬/㏄以下。國內於807月檢驗中心開始建立國內SCC品質資料,88年正式將SCC納入生乳品質計價要點,生乳品質依SCC區分為四級,即A30萬/㏄以下、B3050萬/㏄、C5080萬/㏄及D80萬/㏄以上。

  參加DHI測乳戶的個別牛生乳品質概況如表二,81年至87年間SCC平均(未矯正過乳量)60萬/㏄左右,88年雖降低為54.3萬/㏄,但仍處於C級生乳品質水準,迄至91年已進步到41.2萬/㏄的B級水準,對照88年國內實施生乳品質計價後成果,國內乳品工廠收購酪農生乳平均SCC(乳量矯正過)40.1萬/㏄,迄至91年已降低至28.4萬/㏄的A級水準,顯示DHI檢測資料能夠適時提供酪農戶做為高SCC個別乳牛治療、淘汰或生乳處理的依據,提升國內整體生乳品質水準。

表二 近十年參加DHI年平均乳產量、乳脂產量及品質比較表

      年 度
 項 目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國內年平均乳產量
 ( 公斤/頭 )
4,617 4,830 4,924 4,777 5,026 5,062 5,087 5,057 5,566 5,438 5,653
 DHI年平均乳產量
 ( 公斤/頭 )
6,364 6,386 6,348 6,499 6,673 6,437 6,753 6,567 6,623 6,643 6,975

 DHI年平均乳脂產量
 ( 公斤/頭 )

229 250 233 237 240 231 242 237 241 254 265
 DHI平均每日乳產量
 ( 公斤 )
19.1 19.5 19.4 19.8 20.3 19.8 20.6 19.6 21.1 21.5 21.8
 乳廠收購生乳 SCC( 萬/cc ),
 乳量矯正過
40.1 33.6 30.6 28.4
 DHI生乳 SCC( 萬/cc ),
 未矯正過乳量
63.0 60.0 60.1 59.0 60.5 63.7 60.3 54.3 52.3 41.9 41.2

  註︰1.DHI統計資料來源由新竹分所及乳協提供。
    2.DHI年平均乳(脂)產量係以305天—2次擠乳—體成熟乳(脂)量計算。

伍、執行檢討及改進措施

一、 現行DHI工作是以輔導員測乳為主,酪農自行測乳為輔,在有限人力下,欲達成既定的目標,應改弦更張加強鼓勵酪農自行測乳。
二、 酪農對於實際運用DHI報表資料分析於牧場經營管理的能力仍有不足,也直接影響酪農參加DHI的意願,因此,宜檢討測乳輔導員功能角色的發揮,將其轉換為牧場經營顧問師協助酪農利用DHI資料做牧場經營管理分析,期以切實配合推動DHI工作。
三、 基於政府財政拮据,經費逐年縮減,尤其在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亟待推動的業務繁多,為避免造成經費的排擠效應,應朝「使用者付費、自給自足」的方向辦理。
四、 資訊化「網路養牛」的概念已推展三年,但在資料庫的建置、資訊的提供及酪農應用的普及率仍未臻理想,亟待加強。

陸、結語

  DHI是乳業發展的基石,執行以來無論在乳牛、泌乳性能改進及生乳品質的改善均為台灣乳業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也創造了亞熱帶地區飼養乳牛的奇蹟,更使乳業躍居為國內目前收益最穩定的農畜產業之一,成就殊屬不易,然而,在我國加入WTO後,為因應乳品市場開放的競爭壓力,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生乳品質、落實產銷調節、建立乳品品牌及提升產業形象的工作仍應持續進行,並加強廠農共識,建立廠農生命共同體的理念,共同提升國際競爭力,方是國內乳業永續發展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