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病毒性下痢(Bovine viral diarrhea, BVD

◆  新竹分所 李國華、吳奇儒

  牛病毒性下痢(Bovine viral diarrhea, BVD)是所有牛病中最重要的疾病之一,也是牛病毒性呼吸道疾病中最重要的一種病毒。牛病毒性下痢會引起牛隻全身性疾病,出現的臨床症狀包括下痢、出血與死亡。懷孕牛遭受感染時可能會導致不孕、流產、胎兒缺損、虛弱仔牛及胎兒持續性感染。牛病毒性下痢廣佈於世界各地,包括北美洲、歐洲、日本和澳洲。有些國家(如丹麥)特別制定牛病毒性下痢清除計畫來防治清除之。

牛病毒性下痢病毒

  牛病毒性下痢病毒接種到細胞增殖時,在幾天內會導致細胞死亡,此種生物性稱之為細胞病變作用(cytopathic effect, CPE);如果被感染的細胞不會發生細胞病變作用,病毒會繼續在細胞內生長與增殖而產出數百個新的病毒,此種生物性稱之為非細胞病變作用(non-cytopathic effect, non-CPE)。然而,病毒的複製過程不會導致細胞的死亡,但是爆發牛病毒性下痢的牧場所分離到的病毒,百分之九十以上皆屬於non-CPE型病毒。牛病毒性下痢病毒在複製階段的表現不是很穩定,遺傳物質核酸常發生突變,突變是病毒發展出新品系的一種方法。在持續性感染牛隻體內的non-CPE型牛病毒性下痢病毒,可能經由突變的方式而演變成CPE型。

  牛病毒性下痢病毒品系(strains)非常的多,品系的命名是以病毒被確認的所在地及序號命名,如紐約一號(New York 1)為BVD-NY1等。目前有超過140種品系的BVD病毒。BVD病毒可分為兩種基因型(genotype):Type 1 和Type 2,從1960年到1993年140種BVD病毒被分析歸類,其中76種屬於Type 2,其餘64種屬於Type 1。Type 1 和Type 2這兩種病毒的相似性約只有75%,而同型病毒之間的相似性可高達95%以上。但是Type 1 和Type 2這兩種病毒皆會引起相同的病症:從潛伏性感染到嚴重性、急性和高死亡率皆可能會發生。

牛病毒性下痢疾病

  牛病毒性下痢廣佈於北美洲、歐洲、拉丁美洲、亞洲(日本)和澳洲,造成極大的經濟損失,因此不得不去重視與認識它,以期達到防治的目的。BVD依臨床症狀分類介紹如下:

一、急性感染(Acute infection

  易感性牛隻感染BVD會引起輕微性(潛伏性)到嚴重性、急性的病症,牛隻感染BVD百分之九十以上是屬於潛伏性病症,而臨床性BVD的症狀會出現發熱、食慾降低、抑鬱、下痢(帶血或無)和體重減輕。發病牛可能造成死亡或完全康復。BVD病毒入侵牛隻體內後會感染白血球,藉由降低白血球總數與白血球的功能,而抑制整個免疫系統,在免疫系統受到抑制的狀況下,更容易讓其他細菌(如巴斯德桿菌)併發感染發病牛隻。BVD病毒是造成牛病毒性呼吸道症候群的主要病毒之一,在牛呼吸道疾病的病例中,當有分離到BVD病毒時,常會伴隨分離到一些細菌,如Pasteurella haemolytica, P. multocida 或Haemophillus somnus。

  在1980年代晚期,肉仔牛與成牛(偶發)出現出血性症候群,造成非常嚴重的經濟損失,被公認為當時最嚴重的問題。受到感染的牛隻,除了出現一般性的症狀外,還會出現血小板總數過低的現象,因此受感染牛容易從組織傷口及小腸中出血,造成出血性下痢。在因大量出血而致死的一歲齡女牛體內,分離到一種新品系的病毒,命名為BVDV-890,後來經實驗室的診斷確認,將此BVDV-890歸類於Type 2型之BVD病毒。

  在1993年及1994年時,美國發生急性牛病毒性下痢的疫情,病牛出現的臨床症狀有:高燒(超過41.5℃)、厭食、乳量降低、偶下痢和呼吸困難,在許多病例中,病牛在發病40小時以內會造成死亡。疫情最初發生在美國的東北部各州,旋即散佈到全美國各地。

  急性牛病毒性下痢最佳的預防方法就是施打疫苗,提升免疫力,當前有兩種型式的BVD疫苗:修飾過的活毒(modified live virus, MLV)疫苗與死毒(killed virus, KV)疫苗,修飾過的活毒疫苗在大多數的狀況下被使用都是安全的,然而不建議使用於懷孕牛與新出生之仔牛,因為它含有減弱的活病毒。死毒疫苗含有不活化的BVD病毒顆粒和提升免疫反應的佐劑,死毒疫苗之免疫注射需施打兩劑,第一次施打完畢後間隔二到四週後再施打第二劑,使用於懷孕牛與新出生之仔牛是安全的。

二、懷孕動物的感染

  懷孕動物感染BVD病毒會引起胚胎的死亡、流產、先天性缺損、虛弱仔牛和持續性感染等病症。一般會造成重大的經濟損失--致命性感染,是併發急性疾病所造成的。通常懷孕母牛(或女牛)如感染BVD病毒時呈現潛伏性感染,換句話說,就是不顯現臨床症狀,但是體內正在發育的胎兒或胚胎會因BVD病毒的感染而引發出各種問題。在懷孕初期的60天內受到感染,會造成胎兒的死亡,此時母畜極少會顯現出病徵,母畜可能會將死亡的胚胎吸收或排出體外,直到該母畜再度發情時,畜主才知其已經沒有懷孕了,而此現象只發生在懷孕初期的母畜身上。

  母畜在懷孕超過60天以上的任何時期,如受到BVD病毒的感染,會發生流產的現象,會發生流產的原因,是因為BVD病毒持續的感染胎兒,造成胎兒死亡而引發流產。在美國許多州的肉牛繁殖場,母牛在懷孕後期的三個月常出現流產的病例,已成為當地嚴重的疾病問題。許多診斷實驗室的報告指出,BVD是最常被診斷出來的流產疾病。在1989年和1990年懷俄明州立大學(University of Wyoming)收到338個流產與死產病例,確診出來的136個病例中,百分之八十是BVD病毒感染所造成的,BVD是造成牛隻流產與死產原因頻率最高的疾病。

  母畜在不同的懷孕期被BVD病毒感染,會導致不同程度的新生仔牛缺損,包括眼睛發育不全、眼睛過小、後腦發育不全和皮毛過短等。一般新生仔牛缺損的病例並不常見,但是在高BVD病毒感染場有出現流產或虛弱仔牛病例時,會呈現較高的發生率。

三、持續性感染(Persistent Infection

  當母牛懷孕60天到120天時,胎兒感染一種非CP 型之BVD病毒株時,會發生持續性感染(Persistent Infection, PI),此時胎兒因免疫系統尚未發育完整,無法辨識非CP 型BVD病毒株,無法將其視為外來物去排除它,而致使胎兒持續性的被BVD病毒感染,同時其免疫力也會遭受到抑制。被感染的胎兒出生時,牠的健康情形是一個未知數,可能是一隻正常仔牛,也可能是一隻虛弱仔牛。發生持續性感染的牛隻,終生會帶著病毒,會經由接觸途徑傳播給其他健康的牛隻。在牛群中只有少數易感性PI仔牛,在離乳或肥育時期,會導致呼吸道疾病的發生。持續性感染的動物會經由感染懷孕母牛和胎牛的途徑將BVD病毒永保於牛群中。持續性感染的動物可採集血液樣品,去進行BVD病毒的分離與分析,來確診。大多數的PI仔牛會因一般性疾病或是粘膜疾病而造成死亡,無法順利長大成年;只有少數的PI仔牛可以健康地成長,然而此種現象會衍生出更多的問題,如果有一頭PI母牛經配種並順利產下一頭仔牛,這頭仔牛將繼續成為PI牛。PI公牛則會藉由精液與鼻分泌物和糞便等其他管道散播BVD病毒。據估計PI仔牛的發生率約0.5到2.0 %。在加拿大發生一個案例,一經營650頭母牛的牧場,得到一個經驗,該場新出生的仔牛到離乳前的這個階段,仔牛的死亡率偏高,計有20頭仔牛在此階段死亡,在離乳期檢測存活的仔牛有無受到BVD病毒感染,結果有51頭仔牛被確診為PI仔牛,後來將此51頭仔牛異地飼養僅4頭活到一歲齡。

四、黏膜性疾病(Mucosal Disease, MD

  黏膜性疾病(MD)是發生在被CP型BVD病毒感染而形成超級感染性PI動物所表現出來的疾病,會出現體重減輕和在各黏膜表層(如口、舌、食道、胃、腸)出現潰瘍症狀,大多數的罹病動物在幾週內死亡;而有些罹病動物可存活數個月,稱之為慢性BVD。MD通常發生於6至24月齡的牛隻,MD可經由病毒突變的方式而被引發,例如在PI動物體內之病毒,從非CP型突變成CP型BVD病毒株,而經由此法形成的MD,在此PI動物體內新的突變病毒株會傳播給其他的PI動物,而引發更多新的MD病例。

五、牛病毒性下痢疾病之控制與預防(Control and Prevention

  控制BVD最佳的方法就是提升免疫力和減少暴露在危險因子的機會。從牛群中清除持續性感染動物與篩檢新增牛隻,能夠降低健康牛隻曝露在危險因子的機會。正確使用疫苗可增加牛隻的免疫力。曝露在危險因子的牛隻可使用BVD疫苗來降低臨床性疾病的發生。然而,BVD疫苗的注射不能預防所有的胎牛不被感染。仔牛應在遭受緊迫或疾病發生前施行BVD疫苗注射。在肉牛群方面,肉仔牛在離乳前2週、緊迫或與其他動物混養時,建議施打疫苗。在肉牛及乳牛群方面,配種前2到4週接種BVD疫苗,可在配種與懷孕時期增加免疫力,而達到疾病預防之目的。

  本原文出自Fort Dodge Animal HealthTECH Review-Bovine Viral Diarrhe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