酪農專欄

 

易昇牧場 鄧春玉先生

◆ 乳協 丁進來 專訪

  從橋頭的甲樹路通往楠梓右昌,熙熙攘攘車水馬龍,眼尖的路人一定會發現馬路的左邊,豎立一個造型奇特乳牛雛型風箏,其旋轉的靈敏度一點也不輸給頭上正飛著的教練機,經常吸引路過的人佇腳徘徊觀看,不用懷疑,這確實是一家飼養乳牛的牧場,易昇牧場四字明顯標示在風箏的乳牛圖上(如圖1),主人用凌雲壯志詮釋〝易昇〞別具意義,目的在期許鞭策自己養牛也能飛出一片天之願景。皇天不負苦心人,二十餘年的殷勤努力,終於在今年飛上枝頭,剛出爐的全國牧場評鑑成績,易昇牧場以優異的經營績效,贏得五顆梅花的榮耀(如圖2)。

  走進牧場映入眼簾卻是另一番驚喜,場主貼心塔建一座古色古香的茅草涼亭(如圖3),四週種植各種繽紛花芔,集水造池養殖觀賞小魚,身歷其境讓人有回到兒時的喜悅,彷彿瞬間年輕了三十歲,不覺莞爾。牧場主人鄧春玉先生說:「他特別偏愛古早味,茅草涼亭是仿古編造,裡層特別置入一層防水膠布防漏功效百分百,左鄰右舍天天光顧,納涼泡茶兩相宜,是易昇牧場的精神堡壘,為了保持那古早韻味及風華,每隔兩年必須重新更換新茅草」。又說:「吃果實拜樹頭;不管社會環境如何的變遷,潮流總會淹滅前人足跡,為了讓後人體認前人奮鬥軌跡,明瞭過去社會吃苦耐勞之情形,有砥礪代與代間的親情作用,激發明日之人朝創新方向,好好保留台灣特有的古早味有其必要性,除此之外,他也特製了三輛可載運貨物及乘客的木質牛車(如圖4),挑選小花及安妮兩頭乳牛,撥冗訓練其拉車技能,最近幾年地方節慶活動,易昇牧場會提供牧場區配合舉辦一系列古早味親子活動(如圖5),包刮參觀、免費鮮乳品嘗、幼童學習飼養仔牛、嬉戲滾草包、牧場寫生,乳牛拉車載鄉親逛大街,尤其是小花拉車登上台灣媒體頭條(如圖6、7),連電視草地農村節目製作人黃西田先生都親自登門造訪,並製作專輯報導(如圖8),讓其感到無限的光彩。」鄧春玉先生雖為酪農,然其對社會長期觀注,犧牲奉獻,深獲鄉親一致的肯定。

                       圖 1. 易昇牧場風箏

圖 2. 五顆梅花獎

圖 3. 茅草涼亭

  學輪機的鄧春玉先生服完兵役後,原本是位跑計程車的司機,為了給初婚嬌妻有個固定居家生活保障,於是民國七十三年偕其妻林倖如小姐,胼手胝足白手起家,用土地向銀行申貸兩百七十萬元,自行購入二十頭有孕乳牛飼養,簡陋的牛舍是他們新婚的家,陌生的孕牛成了他們共同的孩子及未來的希望,生活雖苦相互勉勵成了最好的慰藉,一路走來患難與共,兩人同心其力,易昇牧場現有大小乳牛超過二百五十多頭,場區規模四分足地,週邊還有六分地種植牧草,製作簡易青貯草自給自足(如圖9),酪農規模在業界雖然不是最好,但其夫妻深感滿意,回想這一路走來鄧春玉先生極為肯定當年愛妻力挺,鄧先生願以見證人的角色,呼籲現在社會青年,如果沒有合適的工作,應該勇於嘗試創業,凡事起頭難只怕有心人。

  鄧春玉先生外貌看似酷酷平實,其實內心充滿熱情洋溢,心地善良標準的性情中人,平易近人,熱愛公益出錢出力,善行名聞遐邇,目前擔任台南海事水產學校現任校友會副會長,橋頭三仙國王廟廟務委員,又是現任中華民國乳業協會理事(連二任),只要遇到各委員會舉辦活動,再忙的鄧委員一定抽空躬身參與,從不缺席。鄧委員說:「儘管自家牧場場務再忙,也不能把眾人之事擺一邊」。先公後私的處事精神堪為標竿。

     圖 4. 木質牛車

圖 5. 古早味親子活動

圖 6. 乳牛小花拉車

  民國七十六年農曆除夕夜,當天傍晚暮色已黑,自己在牧場地操作切割牧草機械,由於機械動力突然運轉不順,自己摸黑徒手伸入切刀輪盤搶修,不小心右手掌被突然運轉的刀片嚴重切割,指掌重度分離傷害,鮮血直流,苦無旁人照應,隻身倉促趕回牧場求援,那時適逢鄧夫人剛生老二,家中幼兒嗷嗷待哺,諸多不便,在救護車的協助之下,迅速送到高雄長庚醫學中心,因適逢年假無醫生可看,只好再轉診高雄醫學院,同樣面臨無骨科醫師輪值之窘境,只好殷求當時橋頭鄉鄉長,拜託其堂弟臨時加班伸出援手,那種等待焦慮惶恐,早已取代了肉體創痛,直至今日總難釋懷,不過鄧先生並不氣餒,克服心靈不安,怡然繼續經營牧場,手雖然沒有以前那般靈活,樂觀開朗的個性卻完好如初,他把自己不慎的遭遇,當成上天給予的磨練,欣然接受無怨無悔,如此平凡中的不平凡,有如讓我們重溫過去農村社會的古早味人生,引人遐思。

  易昇牧場林倖如小姐(如圖10),原是位城市長大的姑娘,婚前沒有農耕機會,亦未有畜牧飼養經驗,養牛對她來說是何等陌生的事,然與鄧春玉先生結連理,即深刻體認嫁雞隨雞的道理,適時給予最大支柱與助力,洗淨鉛華鼓勵夫婿共同創業,搖身一變村姑,樣樣自己摸索打理,從不會到會、從不敢做的到無所不做、從窈窕淑女到壯碩如猛男,過程蒼傷卻不屈不饒,再苦也甘之如飴,自喻:「牧場的磨練,讓她找回真正的自己」,林女士說:「她最大的快樂是已經扶養二位兒子長大成人,老大讀大學,老二剛滿二十歲投入牧場幫忙工作,二個兒子都乖巧孝順體貼,只要想起子女心裡就很滿足,這是她最引以為傲的快樂」。慈母寸草心,母性的春暉表露無遺。

圖 7. 媒體報載

        圖 8. 草地農村節目製作人
                 黃西田先生

圖 9.製作青貯草

  圖 10. (右) 鄧春玉、林倖如夫婦
              及次子鄧智應

  養牛的最大學問,林女士有其獨道見解,她說:「口到、眼到、手到、心到是養牛關鍵學問,全神貫注的養牛哲學是她二十餘年體驗之精髓」,她進一步引釋:不管任何時間與牛接觸最好能留意牛隻舉止、外貌、行為,必要時記載下來,用人的肢體行為去探尋需要幫助的牛隻,降低牛隻緊迫,用心紀錄牛的生活履歷,如一般畜主在紀錄發情牛的配種紀錄,僅記載日期、公畜。而她則不然,她一定會將該牛顯露發情徵兆即開始紀錄,每頭牛的發情期維持幾小時紀錄清楚,配種是在發情開始後的第幾小時實施,精液別,配種次別等等逐項清楚紀錄(如圖11),這對牛下一胎的配種懷孕之掌控有事半功倍之效,這就是她強調工作細節必須全心投入,沒有把握住這四到之訣竅,只會徒增經營成本。

  養牛也可以找到很多生活樂趣,動物亦有肢體語言,林女士表示只要心細去觀察,人與乳牛是很容易建立互動關係,她舉例牧場有一頭小不點的犢牛(如圖12),每當她呼喚小不點時,牠便主動靠近倚畏主人身邊,喜歡主人撫摸其右側,牛頭就往右擺,要主人撫摸其左側,牛頭就往左擺,所以她相信,人與牛有一天可以找到共同的語言。

  高鐵通車給橋頭地區帶來繁榮,反而使農業發展陷入危機,隨著捷運通車迫近農業生產面臨的挑戰與日俱增,酪農產業的經營難永續,鄧場主於去年增購畜舍旁農地1.5分地,順應潮流擬轉型為休閒觀光牧場,為易昇牧場之永續經營增加光明的一頁。

                      圖 11.牛生活履歷紀錄

12. 犢牛小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