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集錦

阪崎氏桿菌事件與國產鮮乳

中華民國乳業協會

  日前嬰兒配方奶粉被驗出含有阪崎氏桿菌,然該菌在國產鮮乳上幾乎不復見。奶粉係由天然、無污染的生乳除去水分後的產品,與鮮乳相較,其特性是易於保存、運送,及還原時可調整濃度等,但由於奶粉的配方原料添加物種類較多、製程及包材較複雜,在加工的過程中可能獲微生物及其他物質污染的環節及機會增加,相對而言,鮮乳的製程簡單,即是將生乳完全殺菌或滅菌後,包裝上市,因此,消費者可安心飲用國產鮮乳及國產乳品。

  再者,阪崎氏桿菌是存在自然環境中的一種「條件致病菌」,一般只感染免疫系統較弱的人,如幼兒、早產兒等,對一般成年人而言,阪崎氏腸桿菌的危害率不大。而此次之所以造成人心惶惶,在於其是出於嬰兒配方奶粉,家長擔心影響嬰幼兒健康,然而嬰兒配方奶粉雖無法百分之百無菌,但如能正確地沖調和貯存嬰兒配方奶粉,可大大減低受阪崎氏腸桿菌感染的風險。阪崎氏桿菌最適宜在攝氏 37度至43度之間生長,且只要溫度高於攝氏60度就能殺死阪崎氏腸桿菌,因此,以煮沸過的水來沖泡嬰兒配方奶粉即可有效抑制阪崎氏腸桿菌的生長,提得強調的是,泡好的奶水是細菌很好的養分來源,因此除了顧及盛裝的器皿其衛生條件外,也要適當掌握食用的時機,泡好的奶水需在兩小時內餵食完,若已超過則應丟棄,以防止細菌的繁殖而產生致命的危險。

  承上所述,只要超過攝氏60度阪崎氏桿菌就無法生存,而依現行我國鮮乳所使用的殺菌方法,即使是最低溫的L.T.L.T.亦超過60度,況且製成的鮮乳多置於4℃冷藏,顯見阪崎氏桿菌是很難生存於國產鮮乳中的。鮮乳的殺菌方式除了用來殺死細菌外,其亦是影響鮮乳風味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我國使用的殺菌方法有三種:

一、

超高溫滅菌法(U.H.T.):120-140℃保持0.5-4秒,超高溫瞬間殺菌的鮮乳,喝起來奶香味較濃,目前市面上所販售之鮮乳大多採用此方式殺菌。

二、

高溫短時間殺菌法(H.T.S.T.):72-75℃保持15秒,目前只有少數工廠採該方案。

三、

低溫長時間殺菌法(L.T.L.T.):62-65℃保持30分鐘,此種殺菌方式能讓鮮乳保持最原味,但由於該殺菌方式耗時鉅大,不適合大工廠的大量生產,因此,只見於少數自產自銷的休閒牧場。

  此外,台灣鮮乳在產製的過程中,對於生菌數、體細胞數都有嚴格的把關。走在很多先進國家之前,台灣的生乳自1999年起即按體細胞數及生菌數等可供量化的標準,採分級訂價,每c.c.體細胞在30萬(含)以下、生菌數在10萬以下,列為A級;體細胞數在30~50萬間列為B級;50~80萬為C級;80~100萬則列為D級。一旦契約酪農生乳生菌數高於30萬或體細胞超過100萬,每次每項每公斤乳廠扣款5元,一年內該情況累計達3次,乳廠甚至可以取消與該酪農的契約,對於酪農而言,處罰不可謂不重。在酪農的用心及經過近年的技術改進下,台灣的生乳品質已大幅提升,不但C級乳以下的生乳已不復見,甚至有95%以上已達A級乳水準。

  另外,工廠本身對於契約酪農的生乳品質也有所把關。收乳車在到酪農戶收乳時,要逐戶採樣,省識氣味、pH值,並立即做快速藥物反應檢測及酒精試驗,一旦生乳的沈澱物過高、酸度過高或過低、酒精試驗及藥物殘留試驗呈陽性反應、生乳顏色或氣味異常者,則一律拒收,不只如此,乳車還得將該採樣的樣品還得攜回工廠,再檢測成分及其他衛生項目,以作為計價之依據。而一旦生乳中有藥物殘留檢驗項目有問題的小部分生乳,混入收乳車總乳中,造成整車未達檢驗標準,工廠將整車拒收,並查出問題乳的來源,該問題乳的酪農除了該次交乳的乳款全數泡湯外,還要負起連帶賠償責任全價賠償同車之酪農損失,金額動輒數十萬元,因此酪農本身對於生乳品質之把關,十分謹慎,對於可能有問題的生乳,寧願倒掉,也不冒險闖關,以免得不償失,也因此讓工廠收購的生乳品質無虞,對消費者食的安全也等於多一層的保障。

  在政府及乳廠的把關及酪農的自律下,去年的三聚氰胺事件,讓台灣百分之百檢驗合格的鮮乳品質備受肯定,相信,此次的阪崎氏桿菌事件,對產製過程每一個環節都嚴謹的台灣國產鮮乳而言,是另一個建立消費者信心的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