酪農專欄

 

新竹分所 江俊杰 採訪

  趁著一簇簇雪白油桐花紛紛飄落之際,來到苗栗縣造橋鄉(牛奶故鄉)豐湖社區拜訪巫照箕牧場,牧場開創者是由巫照箕先生的父親在民國六十四年時以10頭(5公5母)牛開始養起,巫照箕先生亦在父親的鼓勵下於六十六年時加入養牛行列,一路走來篳路藍縷,充滿艱辛與汗水,充分發揮出客家人之「硬頸」精神,始能度過好幾次的難關。雖然目前牧場規模不大在兩夫妻之齊心合力下亦能有效管理及經營該牧場,總牛群數約為90頭,其中泌乳牛約37頭;其餘為女牛群計有53頭;牛群最多時達130頭左右,其中因面臨乳品廠、土地被徵收興建高鐵等問題,致飼養規模遇到嚴重之瓶頸。主要由巫照箕夫婦倆負責全牧場的工作,巫照箕先生負責牧場的原物料管控、TMR調配、繁殖、等管理工作,而太太則負責的擠乳作業、牛隻餵飼工作,為典型之家庭式飼養模式。

  巫照箕先生在家裡排行老二,其他的兄弟姊妹並沒有繼續從事養牛工作。和許多農家子弟一樣,巫照箕起初沒有想過要繼承父業,退伍之後,和哥哥一起到台灣造船公司上班。民國六十四年在政府輔導之下家中開始從事養牛事業,六十六年時則轉職回到家中幫忙收割牧草、餵飼牛隻;直到民國七十六年才正式由父親之手中接管牧場。苗栗牧場有自己栽種盤固草牧區約三公頃左右(山坡地),再搭配進口草為主的飼糧,前期倚重人力,天天全家五人(含小孩)割草、收草及餵牛,花費許多時間,其結果是既辛苦效率又不高,牛乳收穫量不高,面對於這樣繁重的工作,全家接硬著頭皮撐過去,叫人不得不佩服他們夫妻倆的體力與毅力,巫照箕先生說:「其實最辛苦的是我太太,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事都需要她操勞」言語中充滿對巫太太的不捨和感謝。

                乾女牛與孕女牛區

榨乳區

  後來加入DHI及產銷班,努力吸取新知及專業技術,才將辛苦所累積之積蓄去購買農機具及改變觀念(開始使用進口草搭配飼糧),因此逐步進行機械取代人力;難怪巫照箕先生牧場能獲得「尋找台灣農業生命酪農示範戶」的肯定。前陣子才讓巫先生通過一大難題,廠農之間真的是脣齒相依,以誠信為守則,但苦撐乳款未能及時收到的窘境,只好「賣牛養牛」來度過最低潮,幸現已改善,也讓巫先生夫妻倆重拾以往之熱忱,努力把牛隻養好顧好,從DHI輔導員陳忠義口中得知,巫先生近年來牧場之乳量及產女牛率皆進步神速,可見其用心的程度。目前也面臨接棒危機,養牛其實很辛苦,但巫照箕先生希望兒子先到外面工作及等空閒回到家後在幫忙牧場事務,並利用時間與其它酪農戶溝通和交流,也能將本身的經歷與所得藉交流再轉嫁受惠於其他人,以達到薪火相傳的意義。

  巫先生牧場的營養配方是籍由酪農之間相互飼養心得及請教專家(如造橋牧場之楊德威先生),依牛群的狀況作適度的調配。目前牧場的營養策略是以一套TMR配方為主,等牛群數增加再分群。牧場的繁殖配種工作也是由巫先生自己管控,巫先生說他會朝自己訂立目標執行,藉由多觀察牛群發情狀況來達到這個數量,必須達到多少的人工授精次數及受孕率。去年開始使用選性精液配種後,女牛懷孕率約六至七成左右,希望能提高牧場牛群數量。

牧草收割機

牛糞撒佈機

配料區

  牧場的畜舍使用挑高太子樓建築,以達到牛舍通風、降溫效果,場內沒有牛床及自動刮糞設備,採用粗糠墊料,而牧場的牛糞採定期清除並運送牧草區(採用牛糞撒佈機)及給附近需要的居民使用,牧場污水至後端的污水處理池作處理。由於巫照箕先生所擁有的土地皆為山坡地,為擴大牛隻運動範圍,將牛舍後方坡地順山勢,整理出讓牛隻運動區域,可讓牛隻達到運動及清洗牛舍之目的。

  雖然酪農這條路,一路行來,十分艱苦,但巫照箕先生憑著客家子弟傳統樸素、堅毅、峻忍的性格,在貧瘠的土地上開創出屬於自己的一片天地。筆者從巫照箕先生的言談中細心尋找、仔細觀察、描繪當年酪農業環境,以及懷著感念的心傾聽著巫照箕先生訴說二、三十年以上故事的心情,期望未來台灣酪農業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