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報導

誰說牛乳對健康有害?

台灣大學名譽教授、中華民國乳業協會顧問林慶文

  「牛乳對健康無益」,這種說法,對壓倒性多數人必引起驚訝,因為往昔即認為「牛乳為完全的營養品」,尤其是懷胎中的孕婦,或飲用嬰兒奶粉的嬰兒,或發育中孩童的母親均深信不疑。

  嬰兒自出生後即飲用牛乳或嬰兒奶粉,嬰兒成長、壯大,作母親的必然高興無比。在家庭飲用牛乳,在學校也鼓勵飲用牛乳,如此繼續不斷飲用,爸媽看了孩童生長壯大、體型如歐美人,令人高興,異於上一代父母的不佳環境。牛乳滋陰養性,養育健康孩童的必然食物。

  然而,現實的孩童如何?身體與心靈未成熟,課業繁重,或精神壓力大、不善人際關係,難於想像的會遭受傷害或患病。又常受媒體騷動,影響情緒不安而傾於不講道理的現象,似此超乎健康狀態。勿需庸言,人體狀態會遭受四周環境的影響。食物中牛乳認為是一種疾病的罪魁。多數「牛乳與健康」的書,隱喻營養均衡(equivalence)而非平衡(balance)。牛乳並非鼓勵大眾無止境地大喝大飲,如此亦會損傷身體,然,總認為是銜接人體健康的營養源。天下任何食物,沒有一種是十分完美,牛乳亦無例外,飲用過度,亦會損傷身體。又牛乳對某些個體會發生生理上的障礙,這種障礙對孩童的疾病,自身心兩方面言,治療的醫師或臨床心理學家,關乎牛乳與疾病的關連性逐被闡明。

一、牛乳的生理障礙

(一) 過敏症

  「牛乳過敏」對人工營養兒而言,牛乳自食物不能祛除的觀點,實不能忽視的問題。嬰兒腸壁滲透性佳,牛乳蛋白質在未被分解至胺基酸前即被吸收,而牛乳蛋白質若呈抗原(過敏原)作用時,易引起過敏症狀(如下表)。飲用牛乳所引起的過敏症原因有遺傳背景及環境因素。牛乳過敏增加的原因迄未明確。從來,認為牛乳營養的優越性,少數對健康有負面,是今後應立即檢討,並採取對策。患有牛乳過敏症,又需用牛乳的嬰幼兒,可飲用過敏症用乳。它的製造方法有兩種:一為牛乳蛋白質以植物性蛋白質代替,另一為牛乳蛋白質以酵素分解。前者大豆蛋白質仍有抗原性,後者抗原性雖能被清除,但其風味仍會損失,此均為今後待解決的問題。

表、牛乳過敏的發生頻率

調查對象

頻率(%)

小兒及成人

1.5

人工營養兒

6∼8

15歲以下診斷為患者

0.3

診斷為患者

7

2歲以下診斷為患者

1

診斷為患者

<3

2歲以下

0.5

出生至12∼36個月追蹤結果

7.5

7∼84個月兒,至6個月不給予牛乳

0.9

0∼84個月兒,至6個月給予牛乳

1.8

本表係不同研究者調查結果(上野川等,1984)

(二) 乳糖不耐症

  食物中含有乳糖時,乳糖的異常消化會引起腹瀉、腹鳴、噁心、腹脹、腹痛等現象。當乳糖由食物中袪除,上述症狀即消失。乳糖不耐症的原因最引人注目者為乳糖分解酵素(乳糖酶)於小腸黏膜缺乏,或其活性微弱,故稱本症為乳糖分解缺乏症或乳糖不耐症。

  乳糖不耐症發生率依人種而異,白人比黑人、黃種人、愛斯基摩人發病率低。其差異原因有遺傳與後天兩種因素。乳糖不耐症的發生率(被判定牛乳不耐症人數/受檢人數 × 100)由年齡別觀之,伴隨年齡的增加,症狀越劇烈,但性別則無差異。對身為中國人而言,確實極為切身的重大問題。成人的乳糖不耐症可由自己預知耐牛乳攝取量的限度,而予以避免或預防症狀的發生。對於欲享用牛乳營養而患有先天性乳糖分解缺乏症的嬰兒則可飲用經乳糖分解處理的製品。然而有些人非先天性的乳糖不耐症而是後天的低乳糖酶症狀,此亦稱一次性低乳糖酶症。

  乳糖酶活性高低有個人差異,成人腸壁乳糖活性較北歐人差,某些腸胃科醫師乾脆診斷,「不得飲用牛乳!」。然,一次性低糖酶症能由鍛練(training)而改善。在醫院每日飲用溫牛乳或混用其他食品的成人較一般成人,在統計上,不再有誤差(腹瀉)。總之,腹瀉能由鍛練而改善。

(三) 骨質疏鬆症

  猛喝牛乳可能患「骨質疏鬆症」,補充鈣質能預防骨質疏鬆,或骨折。但主張這樣的人,忽略了牛乳「鈣吸收率、鈣磷比、乳糖存在」等。預防骨質疏鬆症的發生有很多方法,鼓勵多飲用牛乳,均衡飲食調節,補充足夠鈣質等。

(四) 其他生理障礙

  (1)白內障

  嬰兒出生後攝取牛乳或乳製品而發病,呈嘔吐、腹瀉、體重增加不良,不予治療則呈現肝脾肥大、白內障、智能障礙等現象。而缺乏半乳糖(乳糖能分解為葡萄糖及半乳糖)激?時,白內障為唯一的臨床症狀。此等疾病約在組織內(水晶體中蓄積時則為白內障)半乳糖醇(galactitol)的蓄積所致。半乳糖醇係由乳糖分解為葡萄糖及半乳糖而由後者轉化。

  (2)脂肪便症

  在健康體內有人會引起脂肪吸收異常,但其病理學原因迄今仍未明瞭。牛乳約含3%脂肪,人體攝取食物時,常含脂肪,而在腸內蓄積不被吸收而排出的糞便即成脂肪便。以上均為飲用牛乳生理障礙所發生的疾病,而對某些人士,抗拒飲用的原因。

二、癌與食物

  我們人體內經常含有誘癌物質,且圍繞於我們四週的環境散佈著誘癌性物質,其化學誘癌物質中約有80%具有變異原性。誘癌源於分裂細胞的突然變異較多。

  牛乳在食物中占著重要地位。無論產量或其衍生的製品(如起司、奶粉、發酵乳等)堪稱世界第一。我國已進入高齡化社會,老化與營養的關係已被注目。「談癌色變」,癌症無論老人或年輕人,是人人最懼怕的疾病。癌可能是一種流行病,這種流行病的要素,似伴隨時代的變遷自食品構成,食品成分會引起變化。以食品構成而言,似單純、簡單,卻有千差萬別,如食用即食方便麵的人,有用早餐者,用午餐者,也有混用牛乳者,而其用量亦不同。聳言「牛乳」與「癌」有關,則為天大的笑話。且,在統計處理上常有某種陷阱。總言,「牛乳」與「癌」的相關性屬非簡易的工作。

  雖說現代人生活水準提高,醫藥常識普及,大家也都經常飲用牛乳及乳製品,但還是有人觀念似是而非,存著很多「迷失」,尤其是執著「出版自由」、「言論自由」的旗幟,或迎合市場需求,大談「牛乳內幕」。

  總之,牛乳的營養特性,其意義:至少(1)由於牛乳營養密度高,對各年齡層均為優越的基礎食品;(2)其攝取對慢性病(骨質疏鬆症、高血壓、癌等)的預防有助益;(3)在發酵乳製品中蛋白質或乳糖等經預(備)消化,特對乳糖不耐症者,或對消化機能低下者,均為優良的食品。

  時代潮流在變化,牛乳與乳製品亦無例外,其營養希冀再被評價。目前,國家為維護國民健康詳訂有牛乳、乳製品的國家標準(CNS)。無論成分、組成、細菌、檢驗、衛生要求(農藥、荷爾蒙等)、容器、包裝、標識等,並隨時代潮流,時時伴隨更改修正,又期望在營養生理上研究,進而求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