酪農專欄

酪協的產業 服務功能

  酪協秉持服務產業宗旨,以健康、效率、永續經營為產業目標,承蒙各級長官、學者專家及幹部的支持與輔導,因應社會之變化,協助酪農戶,特聘多位常年法律顧問(區域)及相關專業人士,作為協會諮詢對象,有效提升服務品質與增加服務內容。

酪協為提升,產業效率、創造利潤、永續經營

本會推動酪農產業輔導業務施政重點

  本會為輔導推動國內酪農產業朝向健康、效率、永續經營,茲將所辦理酪農產業輔導業務說明如下:

一、

輔導酪農建立現代化經營模式,降低生產成本:

(一)

辦理本土芻料青貯製作及配方講習會。

(二)

輔導乳牛合作社或產銷班共同採購資材。

(三)

獎勵酪農資材聯合採購,透過以量制價方式,降低採購成本。

(四)

研擬降低酪農生產成本之策略及合理乳價分析研究,做為研議乳價結構之基礎。

(五)

辦理各式教育訓練,包括青年酪農研習營、牧場專業經理人培訓班、酪農共識營等,提升酪農經營效率。

(六)

成立技術輔導諮詢體系,委託具繁殖生理、獸醫等專長之專家學者,透過酪農產銷班提供全方位技術諮詢服務,藉由個案現場訪視,協助酪農解決問題。

二、

擴大國產乳品市佔率,提高國產乳品附加價值:

(一)

推動國產鮮乳優良驗證制度,區隔進口產品。

(二)

輔導酪農產銷班辦理產銷資訊申報及教育訓練。

(三)

開拓乳品多樣市場,推廣國產休閒乳品利用。

(四)

強化國產乳品促銷宣導,推動每日2份奶、世界乳品日、國產乳品鮮享在地等活動,增加國人乳品消費量。

獎勵青年學生至酪農實習計畫

  臺灣在荷蘭時期就已開始飼養乳牛,據日本領台前25年的記錄,英國人在臺南開設醫院時,為了讓病患飲用牛奶,開設黃牛牧場,其目的在於擠取黃牛的乳汁;嘉義附近,也有將水牛的乳汁擠出後,加工做成煎餅,供人食用的記載。即便如此,臺灣人因為習慣的因素,並沒有進一步的使用牛乳,需求量極少,因此在日本領台前,臺灣並沒有引進任何洋種牛。

  臺灣最早引進洋種牛是在1896年1月1日,臺北州引進Devon、Short兩種,但卻無法供應充足的乳量。隨著內地人口的增加,臺灣住民的文化向上提升,生活形式也逐漸改變,對牛乳的需求量也開始增加,洋種乳牛的數量也伴隨成長,酪農業開始盛行。

  民國53年到73年之間台灣社會及經濟開始穩定的發展,政府及學術研究單位在民國59年共同決定臺灣的乳牛發展應該以「荷蘭種乳牛」為主要目標,聯合國世界糧農組織不僅提供經費援助,還派專家來協助台灣開發山坡地畜牧的乳牛事業,由育種、飼養管理、衛生防疫到產品的加工同時齊頭並進。

  民國91年台灣正式加入WTO後的初期3年,國外液態乳的進口採行關稅配額制,在國內鮮乳低溫運輸機制的牢固及乳廠充分自律,未採行以進口乳品取代收乳的經營模式下,國內市場並未發生進口乳品充斥的現象,但近年石油價格一再創歷史新高,玉米、黃豆等飼料原料及通路成本等各項壓力成為乳業發展的巨大挑戰,酪農在經營日益困難及無後人承接產業等因素下,加上農村生產人力大量流失,人力成本也提高,獲利率的萎縮已造成部分酪農的困境,甚至離酪。

  因應牧場從業人員老化和e化專業新知教育,由產業基金主導辦理,鼓勵青年學生未來繼續留在酪農產業服務,擬於本年度暑假(6~9月)辦理學生實習補助計畫,於北、中、南三區酪農戶實習,以加強未來從事酪農產業之興趣,並預定8月初於北、中、南各辦理1場教育訓練及討論會,獲遴選之學生須全程參加且不得缺席。

第三屆中央畜產會牛乳產業服務費用(產業基金)管理委員會

  第三屆中央畜產會牛乳產業服務費用(產業基金)管理委員會於中華民國101年4月17日假嘉義市一葉餐廳會議室辦理第三屆中央畜產會牛乳產業服務費用(產業基金)管理委員會召集人、常務委員、監察人及常務監察人選舉。

  本次選舉係依據財團法人中央畜產會牛乳產業服務費用(產業基金)收支保管及運用要點」第四條規定及第五條規定辦理。

  召集人和常務委員之推選,得票最高之前五名分別為許書添委員、許成寶委員、楊寬裕委員、陳光雄委員與洪長進委員擔任本屆常務委員;五名常務委員中再推舉1人擔任召集人,由許書添常務委員眾望所歸榮任為召集人。

  監察人部分依得票最高之前三名分別為黃燕良委員、李錦源委員與彭錦傳委員為監察人;再從三名監察人中推舉1人擔任常務監察人,由彭錦傳監察人為常務監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