鴨品種介紹

       鴨子是由野生屬於雁鴨科(Anatidae)的鳬進化而來的。經過長期的培育及品種改良,現今鴨子的種類很多,以下將介紹目前較常見的品種。

 

菜鴨(Tsaiya Duck) 

       菜鴨是我國最早馴化的家禽,主要分布於華南地區,早年由先民自華南引進,主要當為蛋用品種。       

 

褐色菜鴨(Brown Tsaiya Duck) 

      褐色公菜鴨外型特徵,頭頸部羽毛呈暗綠色,背面灰褐色,前胸栗色,腹部灰色,主翼羽紫綠或暗藍色,嘴喙淡綠色,腳橙黃色。母鴨全身呈淡褐色,腳橙黃。其因產地不同又可區分為體型較大的宜蘭種,早熟且體型較小但產蛋數多的屏東種及介於兩者中間的大林種。菜鴨的羽柄中央有黑條紋,稱為「蟲樣斑紋」,近年一般鴨農均認為淡褐色(農友以清粉仔稱之)產蛋率較佳,經選育後目前褐色菜鴨的蟲樣斑紋都較不明顯。

      褐色菜鴨在孵化 120 天後開始產蛋,公鴨飼養五個月後可配種,自然交配下,一隻公鴨約可配種 30-50 隻母鴨,成熟公鴨體重約 1.3 公斤;成熟母鴨體重約 1.3-1.5 公斤,每年產蛋數 300 個以上,蛋重約 65-68 公克,產蛋期平均採食量 150-155 公克,蛋殼呈深綠色、淡綠色或白色不等。褐色菜鴨體型小、產蛋多且蛋殼堅固,不僅是食蛋來源之一,亦為加工蛋(皮蛋、鹹蛋)之主要來源。近年來民間對青殼蛋有特殊的偏好,為因應市場需求,畜試所宜蘭分所已有選育的青殼蛋品系。

       

       本省鴨農習慣於春季或秋季繁殖小鴨,因此有春鴨、秋鴨之分。一般鴨農對褐色菜鴨僅憑長相與經驗進行個體淘汰,因此畜產試驗所宜蘭分所自 73 年開始引進褐色菜鴨進行各項性狀之測定與產蛋性能之改良,初產日齡平均 117 天,40 週齡體重 1.39 公斤,蛋重 67.5 公克,蛋黃重 23.2 公克,蛋殼強度 3.6 公斤,72 週齡之產蛋數 315 枚,產蛋率 82 ﹪。        

       

白色菜鴨(White Tsaiya Duck) 

       白色菜鴨育成緣由乃是為減少土番鴨〈主要生產模式之一為母菜鴨與公番鴨交配的雜種肉用鴨〉的黑色針羽影響屠體外觀,並提高屠宰後羽毛的附加利用價值,畜產試驗所宜蘭分所於民國 55 年開始在農復會與農林廳輔導之下,經過長期嚴格選拔分離後,將白色菜鴨之體型與各種性狀進行固定,並於 74 年經農林廳新品種命名審查委員會審查通過,正式命名為宜蘭白鴨-台畜一號,即所謂的白色菜鴨。

        白色菜鴨公母鴨尾部均有性捲羽,羽毛為純白色,喙及腳脛均為橙黃色。母鴨產蛋期間喙及腳脛均會有黑色斑點出現,尤其以高產蛋者黑色斑點出現更多。

     宜蘭分所現有 3 個白色菜鴨品系,L101 為逢機品系,係以逢機自然交配做為種原保存族群,L102 為白色土番鴨親代選育品系; L103 為高度近親品系,可提供醫學及學術用途。白色菜鴨(L102)各項生產性能:初產日齡平均 129 天,40 週齡體重 1.57  公斤,蛋重 66.2 公克,78 週齡產蛋數 320 枚,產蛋率 74 ﹪。白色菜鴨的主要用途是作為生產土番鴨母系的來源,其體重較褐色菜鴨重,產蛋率略差於褐色菜鴨。

 

北京鴨(Pekin duck)        

       北京鴨是台灣民國 43 年由農復會引進後在台灣留存下來。北京鴨原產於華北地區,於 1873 年由美國引進,並在美國選育成純白色羽毛,體型亦改為碩大,後又傳至歐洲大陸成為世界知名品種。

       北京鴨羽毛均呈乳白色,公鴨尾部有性捲羽,喙與腳脛呈橘紅色,成熟體重 4.5-5.0 公斤,飼養 6-7 月齡可供採精,精液量 0.3-1.0 毫升;母鴨成熟體重 3.5-4.0 公斤,孵化 6 個月後可開始產蛋,產蛋數約每年 150-200 個,蛋重 80-85 公克。北京鴨採食量大每日約 180-230 公克,由於生長快速,脂肪堆積量多,大多做為烤鴨或外銷之用。

     因為北京鴨的羽毛顏色會影響雜交肉鴨的羽毛顏色,畜產試驗所宜蘭分所自民國 76 年起,即加強北京鴨羽毛選育工作,選育後北京鴨 L201 之後裔土番鴨白色羽毛外觀已甚為穩定,合格率均已接近 100 %。而北京鴨 L201的生長性能於 8 週齡體重公母分別為 2.9 公斤與 2.7 公斤,16 週齡體重公母分別為 3.4 公斤與 2.9 公斤。
    

 

番鴨(Muscovy, Cairina moschata)

       番鴨原產南美祕魯,早期本省飼養以黑色番鴨為主,面部有紅色肉疣為主要特徵,善飛翔,腳脛及蹼為黑色,嘴喙淡粉紅色,公母鴨體型相差幾近 1 倍。公鴨體重 3.5-4.0 公斤,面部肉疣大且鮮紅,尾部無性羽,叫聲沙啞,飼養7個月可供採精,精液量約為 1.5 c.c。母鴨體重 2.4-3.0 公斤,飼養 6-7 個月開始產蛋,冬季為休產期,賴菢性強,年產蛋數約為 90-110 個,平均蛋重約為 80 公克。番鴨因肉質鮮美,有特殊香味,古文獻又稱「麝香鴨」,是國內冬令進補「薑母鴨」「紅面鴨」最受歡迎的材料。

       民國 51 年台灣曾由澳洲進口白色番鴨,嗣後亦陸續自荷蘭及美國等地引進 L301 品系,為改善本地三品種土番鴨之生長性能,又於民國 73 年由法國農業研究院贈送番鴨種蛋後成立 L302 品系,白色番鴨羽毛全白,喙與腳脛呈粉紅色,其他特徵與黑色番鴨相似,唯 L302 品系之頭部摻有少許黑色羽毛。

      宜蘭分所成立 L302 品系後積極擴大族群,進行大體型番鴨選育,L302 較原先 L301 生長更快,體重更重。L302 品系供做肉鴨生產,公鴨 11 週齡體重可達 3.9 公斤,母鴨 10 週齡亦可達 2.3 公斤(成熟體重公鴨 5.6 公斤,母鴨 3.1 公斤)。

 

改鴨 (Kaiya duck)

       以公北京鴨與白色母菜鴨交配後代而得到的雜交種,即俗稱改鴨,母改鴨與公番鴨所生產的三品種土番鴨,10 週齡上市體重可達 2.9 公斤,較傳統的小型二品種土番鴨之 2.2 公斤為重目前常見有白改鴨、大改鴨與花改鴨。白改鴨是由北京公鴨與白色母菜鴨雜交一代,體型介於北京鴨與白菜鴨之間,白改鴨全身純白,嘴喙與腳脛橙黃,宜蘭分所於民國 74 年正式命名為宜蘭改鴨-台畜十一號,因是宜蘭分所選育出來的,故民間俗稱「中心改鴨」。花改鴨則是利用驟步鴨型(Runner type)菜鴨與北京鴨交配而得的合成品系,羽毛以白色為底,摻雜有不同面積之黑色區塊。大改鴨則是由改鴨再與北京鴨回交(含 75 ﹪北京鴨血統)而來,體型介於北京鴨與改鴨之間,可直接以胚胎蛋外銷供肉鴨飼養,或可再與公番鴨交配,生產大改土番鴨,已提高土番鴨之體重以因應大體型土番鴨之市場需求

 

土番鴨(Mule duck)

       土番鴨為公番鴨與母菜鴨改鴨或北京鴨之雜交後代,番鴨與菜鴨原為不同屬,因此雜交後的土番鴨不具生殖能力。台灣早期以飼養二品種土番鴨為主,此種土番鴨 10 週齡體重為 2.2 公斤,近年來則以飼養三品種土番鴨(母改鴨交配公正番鴨)為主,10 週齡體重為 2.9 公斤,土番鴨具有番鴨的肉質鮮美與北京鴨生長迅速之特性。

       土番鴨羽毛顏色分布廣泛,由全身黑褐色至全白;黑色土番鴨鴨喙與腳脛為黑褐色,白色土番鴨鴨喙為粉紅色,腳脛橙黃色。為改進土番鴨白色羽毛出現率,畜產試驗所宜蘭分所自民國 76 年便加強北京鴨後裔土番鴨毛色檢定工作,宜蘭改鴨-台畜十一號 的後裔土番鴨白色羽毛合格率已可達全白的水準。由於近年來選育工作的影響,黑色土番鴨已極少見,白色羽毛的土番鴨,不但解決屠體黑色針羽的殘留問題,亦提高白色羽毛的利用價值。      

 

參考文獻

 

1.

戴謙。鴨的飼養管理。1984。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台灣省政府農林廳。pp. 1-10。
2. 李舜榮。1998。台灣省畜產試驗所四十週年試驗研究專刊。第一篇家畜禽育種,第五章:鴨。pp. 58-63
3. 李舜榮。1995。台灣農家要覽(畜牧篇):鴨。財團法人豐年社。 pp. 241-244。
4.

台灣畜產種原資訊網  http://www.angrin.tlri.gov.tw/。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畜產試驗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