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古代的養羊智慧(下)

東海大學畜產與生物科技學系副教授/陳盈豪

  自古以來,養羊是農村經濟產業之一,人與羊關係密切,加以羊肉、羊乳更是農村人口重要的營養蛋白質與食肉來源,山羊的飼養經驗與研究心得在民間代代流傳,成就養羊產業千古不墜。

  東海大學陳盈豪副教授蒐尋古籍,用心彙整,輯為「我國古代的養羊智慧」大作,本會刊從第30期起分上、中、下三篇刊載。本期重點在山羊給水、繁殖育種、疾病防疫,並論述古人如何提升羊肉品質、仔羊育成乃至搾乳技術等。

五、給水

(一)飲水

  羊是不喜歡飲水之家畜,故有“水馬旱羊”之說。一般情況隔日飲水一次即可,肥育期間更不必多飲水(張,1989)。謝成俠(1985)指出,牧羊要“忌急行、忌渴、忌頻飲。宜緩驅,來往於遠水有樹多草之間,間日一飽飲之”。卜式之心得為:二日一飲,頻飲則傷水而鼻膿。至於羊一日喝水量應多少呢?羊一日需水量與採食量有關,其飲水量之預估可根據下列公式:

  總飲水量=(3.86-乾物質採食量)-0.99(The Nutrtion of Goats, 1998)。

  從上式得知,羊約採食1公斤乾物質,則其飲水量為2-3公斤。至於水的清潔度及溫度也會影響羊隻的飲水量(Ely, 1991),而山羊的飲水量比綿羊者少(The Nutrtion of Goats, 1998)。羊喝水應注意事項,尤其忌急行後喝水,因喘息未定就飲水,或飲水過急,也易引起嗆水而造成肺炎,俗稱“炸肺”(李,1993)。

(二)霜露

  露水草對羊隻牧食不利,故李(1993)指出“羊性畏露”。在7月以後草地有露水,最好日出後才放牧羊隻。因此農政全書提到“……其性惡露,利居高燥……,若食露水草,則生瘡”,又記載“七月以後,霜露氣降,必須日出,霜露晞解,然後放之。不爾,則逢毒氣令羊口瘡腹脹也”。謝(1985)指出口瘡如果是傳染性口炎等症,多半由病毒發生,腹脹可因採食不良霜草過多所致,我國古代的醫學往往以毒氣當作一種病因。農政全書提到“牧養須巳出未入(註一),不使食沾星露之草”,筆者綜合諸家將羊隻禁止吃露水草之原因有三,分述如下:

1. 誤食綠色小蜘蛛

  農政全書提及“露草上有綠色小蜘蛛,羊食之即死,故不宜早牧”,因此推測露草上之綠色小蜘蛛應含劇毒,有以致之。

2. 貪食

  春夏晨間有露水草,牧草濕潤可口,羊隻貪吃而常得腹脹症(李,1993)。推測應羊隻過食而導致其消化不良。從農政全書文中描述羊隻吃到露水草而得到“……腹脹”,以今日科技知識來判斷應是臌脹(bloat);即太多的氣體累積於瘤胃(rumen)或蜂巢胃(reticulum),並且以氣泡形式存在,因為氣體不能排出而導致腹部膨脹。為預防此症之發生,可在放牧羊隻於高水分(露水、雨水)之禾草或豆科牧草地之前,先餵其乾草(Belanger, 1988),由於羊隻對乾草必須多次之咀嚼致唾液之分泌增加,改變胃中之生理狀況,故可抑制氣泡之形成。

3. 內寄生蟲

  羊內寄生蟲之捻轉胃蟲(Haemonchus contoutus)之生活史非常依賴氣溫及水分(圖2),因此羊隻採食露水草較易受捻轉胃蟲感染,但李(1979)指出捻轉胃蟲之幼蟲乘有露水時,爬至草葉而避強光,蟲卵經日光(38-44℃)充分曝曬4小時後,多數蟲卵死滅。

圖 2. 羊的捻轉胃蟲生活史。
資料來源:Ross(1988).

六、繁殖育種

1. 選種與配種之月份

  齊民要術對選種指導原則為“常留臘月、正月 (指農曆) 生羔為種者上,十一月、二月生者次之”。意即選留種羊多留臘月或正月羔,因為母羊懷胎必在秋季,正值秋草時節,母羊膘肥乳大,生羔後雖無青草,其仍有強壯體質和乳汁供養羔羊;到小羊長大斷奶時,春草已經長出,便可健壯發育成長。齊民要術又說若“非此數月生者,羔羊皮毛必焦卷,骨髓細小”,為什麼會如此呢?根據齊民要術文中之註解,其意為係因羔羊之生長期適逢寒遇熱;若羔羊在八、九、十月生,雖其生長期逢秋天肥育,然到冬天之際,母乳已耗竭,且春草還未長出,因此說生不逢時;那麼在三、四月生羔羊,兩熱相仍,惡中之甚;至於在十一、十二月生羔羊,母乳既多,膚軀充儲脂肪,雖寒冬草已枯,羊隻不羸瘦,當母乳耗盡之時,即得春草,所以說次等。 齊民要術又提及“羝無角者更佳”,其意為母羊以無角較佳,其理由為母羊有角,因互鬥而傷胎兒。如此代代選留,自然可得優良種羊(張,1989)。謝(1985)指出在一千五百年前至少在華北地區的綿羊仍是有角的,但因羊農注意選擇無角供種用之結果,於是有近世中國無角綿羊品種之形成,此應與古代重視選種有關。

2. 自然配種公母比例

  在繁殖育種上,齊民要術對公母比例提出“一雄十雌(註二),孕育以時,少則不孕,多則亂群”。其意為若公羊比例太少,則母羊受胎率下降;反之,公羊比例太高,則公羊打群架,母羊受胎率也不理想。豳風廣義對羊群公母比之建議為“母羊一二十口,羝羊一口。……及至春月,可得羊五六十口,便成群矣”。謝(1985)對上文之註解為羊群公母之比例要因地制宜,在江南養羊環境飼養羊隻公母之比例一比十,而在西北地區可提高至一比五十至六十,因春季北方的羊群大多不交配,公羊實際上是起帶頭作用,發情母羊較少,因此母羊數可增加。

3. 節育

  要控制母羊在適當的季節分娩之方法是在公羊之腹部裹氈片,以防其與母羊交配,尤其在秋天產羔,因仔羊育成率低,故在非產期之春夏要進行節育。正如夷俗記:羊之羔,一年一產,產於春月者為佳,羊有一年再生者,然秋羔多有倒損之患,故牧羊者每於春夏時以以氈片裹羝羊(公羊)之腹,防其與牝羊(母羊)交接也。這種防止交配之公羊圍裙,有人認為是先進之技術(謝,1985)。

4. 胎距

  母羊生產後,其應有適當的休息,才可再配種;若在哺育階段母羊再度懷孕,則有胎兒瘦小之問題。仔綿羊之出生體重由1.5至6公斤,此種差異係與品種、公畜年齡、飼養、窩仔數有關,仔羊出生體重越輕,則其死亡率增加,仔綿羊出生體重每減少1公斤,則其羊死亡率增加12%(圖1),此係由於出生體重較輕的仔羊每單位體重貯藏的能量少於出生體重較重的仔羊,於是出生體重較輕的較不能適應低溫之環境,而致體溫過低(hypothermia)(表1)。仔羊出生體重亦影響其生長速率,仔羊間出生體重差異1公斤,在42日齡之體重則差異達2.6公斤。

表1. 仔羊的出生體重及皮毛種類對低溫之抵抗

出生體重,公斤 皮毛種類 產生體溫過低之有風環境氣溫
2 +23℃
2 +13℃
4 +4℃
4 -14℃

資料來源Slee(1977)cited by Theriez(1991).

圖1. 二個品種仔綿羊之出生體重與從出生至42天離乳的死亡率之關係
資料來源:Villette(1981)cited by Theriez(1991).

  中國先人對於母羊胎距之看法如何呢?謝(1985)引用陶朱公致富奇書中一段文為“凡羊方字乳時,母羊復孕,則所生小羊,非瘦即羸,此擇種豢種之要訣也”,亦即若母羊在小羊哺乳階段再度懷孕,則其所生的小羊必是瘦弱。可見先人發現此道理係經過長期觀察。胎兒在母羊懷孕後期快速發育,胎兒三分之二體重係在母羊分娩前8週發育的,所以乾乳有其必要性。以現今羊農對懷孕泌乳羊之乾乳管理,係在母羊分娩前2個月進行乾乳是較被推薦的(Belanger, 1988)或分娩前8週(Kilgour and Dalton, 1984)。Belanger(1988)指出乾乳最常用之方法是停止搾乳及減少穀物飼糧之供給,但對極高產乳母羊之乾乳,則採用間歇性搾乳;即採1天搾乳1次,在連續進行數天之後,則每隔一天搾乳,並減少或停止穀物供應。由於乾乳不但有益胎兒之發育,也有益母羊身體貯存營養以備下一個泌乳期之乳產量,所以要讓母羊有充分的調息。

七、疾病防疫

  史書記載西北牲畜疫病造成大量死亡之事,羊癬流傳,同樣可以絕群。古代勞動人民經過長期對養羊的觀察和體驗,認識到對於疫病只有設法預防。“羊以瘦為病”、“羊有病輒相污”等重要特性,羊農只有瞭解這些特性才能養好羊隻。

1. 疥癬

  齊民要術對羊疥癬之描述:夏日盛暑,須得陰涼,若日中不避熱,則塵汗相染,秋冬之間必致癬疥。羊患疥癬較為多見,雖當時古人不可能知是由外寄生蟲引起,而認為由塵汗相染而引起,亦有其理(謝,1985)。為防患未然,古人對畜舍之設計深思熟慮,漢朝卜式養羊:“架北牆為廣”;即把羊舍之運動場開在畜舍之北面,古代中國北方人居屋舍坐北朝南,係避北風之寒氣,今羊舍之設計卻逆向操作,探索書中之奧秘,筆者把齊民要術一書之解釋,以口語化說明如下:羊隻聚集屋內便有熱氣,因熱則羊隻生疥癬,並且羊隻習慣在屋內暖氣,羊群在冬天之月份進入田野,則不耐寒。對於羊隻有疥癬之處理,則須與其他健康的羊隻隔離,否則會互相傳染,至羊群病亡,故有“羊有疥者,間別之,不別相污染,或能合群致死(徐,(明朝))”。古人對羊隻患有疥癬之治療在齊民要術有記載,豳風廣義亦有記載治疥癬病之方法,其內容為“治羊疥方,疥先著口者難治,多先用藜蘆根搗碎,以米泔水浸入瓶內,塞其口,置於邊,常令溫暖數日瓶內泔發變酸,便可用,先以磚瓦片刮疥令赤,再用蔥白湯刮洗令淨,拭乾,以藥汁塗之,再上即癒,若多者不可通身盡塗,須節節治,若通身盡塗,羊皮不堪藥力則死矣”。從上文得知羊口部患疥癬最難治療,推測利用米與水在適當溫度下發酵而產生醋酸,利用醋酸塗抹患羊的皮膚。

2. 腐蹄

  台灣氣候潮濕,今日羊舍採高床飼養,係順應羊隻之習性,此即所謂豳風廣義一書提及“羊性喜燥惡濕”。不然羊隻很容易發生腐蹄病之問題。放牧草場應遠離溪水,否則羊隻有腳蹄之問題,卜式之心得為“遠水為良,傷水則蹄甲膿出”。

3. 羊瘟

  古代的中國書籍對羊之防疫有記載,例如豳風廣義一書對於羊瘟的防治之記載“又用雄黃、藜蘆、蒼朮、乳香、火硝、細辛、甘松、川芎、降真香等分為末,不論有病無病,凡羊兩鼻中,用竹筒各吹一遍”。至於上述配方之藥效如何,以目前資訊,無法得知,有待進一步之探討。

4. 腹脹之診斷與治療

  腹脹(臌脹;bloat)診斷與治療之方法在豳風廣義記載為“治羊脾脹方,其症來時,肚脹眼大亂跑,用大針在左邊前夾第二根肋之縫中,以針刺入一二寸即愈”。誠如Belanger(1988)所述在緊急之情況在羊隻肋腹膨脹之頂端開一創口(介於最後肋骨及腰骨頂端之間),放入稻草稈或管子,則可減壓。二者之方法雷同,惟中國先人在距今264年以前早已記載於書籍中。此種插針於羊腹部之位置應在左腹(圖2),因為反芻動物之瘤胃在左側,而子宮在右側(圖3),因此左側腹部隆起可能是羊隻飽食或腹脹,而右側腹部隆起可能是羊隻懷孕末期。

八、其他

(一)去勢提升肉質

  我國何時使用去勢術?可推算至西周,至今已有3000年歷史。從古書窺見端倪,例如1.鄒(1995)引用《周易.大畜》:“六五、豶豕之牙吉”;是指去勢公豬曰“豶”,因受閹割之影響性情變溫馴,伸出唇外獠牙不再傷人,因而說是吉慶。2.其又引用《周禮.天官》:“孟春三月,頒馬攻特”;此文意為春天第一個月(農曆正月),頒佈各種放牧馬群的各種政令與指令,在馬三月齡時,給公駒去勢。至於羊的去勢始於何時?謝(1985)認為約與牛馬同時。齊民要術提及“擬供廚者,宜剩之”,“剩”之意思為去勢,其目的有二:

  1. 由於公羊肉具有羶味,若要當肉用,則需手術摘除睪丸。其方法簡易:羔羊生下十日後,用布塊裹住羔羊陰囊上方,咬斷精索(脈)。
  2. 肥育。豳風廣義提到飼肥羊法“羊須騸(去勢)過最美,羊生十餘日便騸,名曰羯羊(閹公羊)”。
圖2. ▲羊隻臌脹時,其左腹隆起。   ▲羊隻臌脹(左)與懷孕(右)之腹部橫剖面。

  資料來源:Dunn(1990),(陳盈豪仿繪)。

(二)溫室育羔

  在寒冬出生的羔羊易受風寒,為提高羔羊之存活率,則周邊燃火,否則羔羊很容易凍死,古時已採用羔羊置於坑中取暖。齊民要術之記載“寒月生者,須燃火于其邊,……寒月者,內羔子坑中……”,其意即此。新生羔羊由於體組成之脂肪少,其脂肪含量僅有2%(表2)(Simmons and Ekarius, 2001);而2日齡仔山羊體脂肪含量僅2.3-2.9%,當達1月齡則體脂肪含量增加至8.0-10.5%。由於新生仔羊不能禦寒,給予熱源以保溫是必須的。

表 2. 各階段綿羊之體組成

生長階段 體重(公斤) 水分(%) 脂肪(%) 蛋白質(%) 灰分(%)
新生羔羊 4.1 72.8 2.0 20.2 5.0
飼育羔羊 29.5 63.9 17.0 15.7 3.4
肥羔羊 45.4 53.2 29.0 15.0 2.8
極肥羔羊 56.8 39.0 44.0 14.4 2.6

資料來源:Simmons and Ekarius (2001).

(三)強調餵仔羊初乳

  齊民要術:牛產五日外,羊十日外,羔犢得乳力,強健噉水草,然後取乳。其意為仔牛與仔羊分別在出生後吸初乳5及10日,則身體強健吃水草,然後母羊才開始搾乳。

(四)搾乳技術

  齊民要術記載:羊產三日,直以手捋之,令破,不以腳蹴。若不如此破核者,乳脈細微,攝身則閉。核破脈開,捋乳易得。曾破核者後產者不須復治。本段之註釋為羊隻分娩三日後,以手擠母羊乳頭,因初產乳羊之乳頭短小,形似核,經過用力的按摩而使有蠟質封口的乳頭管通暢(令破),不須用處理初產牛之方式以腳踢乳房,而達機械性之刺激並增進乳房局部的血液循環。若不如此做,則母羊乳頭腔管不通暢,乳靜脈細微,不易搾乳;反之,乳頭腔管通暢而容易搾乳。

(五)剪羊毛

  中國先人使用剪毛的工具稱“鉸”,鉸之發明在鐵器以後才採用,因此在中國鉸毛之歷史有二、三千年以上。豳風廣義一書對剪羊毛之描述如下“白羊三月得草力,毛床動,則鉸之,鉸時先將羊用水洗淨,晒乾,以鐵抓子抓之,令毛和軟,然後鉸,鉸畢,將羊又以水洗之,則生白淨之毛。六月毛長復鉸,仍如上法,至八月初,胡古子(註三)未成時,又鉸如上法,若天氣覺寒,不用洗,若胡子成,然後鉸者,非值著毛難淨,又歲稍晚,至冬寒毛長不足,另羊凍損”。從上文得知中國古代對剪羊毛之要領為1.注重剪毛之時機:綿羊剪毛有三月剪毛,即春剪毛,係在毛根囊鬆動並將脫掉毛時進行;六和八月之剪毛為剪伏(夏)毛或秋毛。為避免胡子之糾結及天候變冷而使羊隻受凍,故最後一次剪毛要在八月初胡子之種子未長成時進行。2.獲得乾淨之羊毛:三月及六月剪毛前後均須利用河水來洗羊身上,以洗去現有塵土,並使下次的毛保持清潔。

  以上很多經驗,都很符合科學原理,對養羊生產有很高的實用價值。

九、結語

  有關於中國古代養羊技術難以詳載,筆者恐掛一漏萬,今舉其犖犖大著而敘述之。中國養羊的智慧,經先人以言簡意賅記載於古籍中,雖是短短的隻字片語,但其意義深遠,往往經古人精雕細琢之一句話,卻是數年甚或數十年之長期觀察,是經驗之累積,也是智慧之結晶。讓人嘖嘖稱奇之羊古籍,是下功夫撰寫的;猶如演戲要好又叫座,是要下功夫。語云“台上十分鐘,台下十年功”。我說“看中國古籍羊書30分鐘,卻是先人百年功”,可見中國古代的養羊技術書籍係得之不易,其彌足珍貴。中國古代優秀的養羊智慧,羊農可奉為圭臬。

註一:巳出未入,即指放牧羊隻在巳時(午前9-11時),下午1-3時趕羊歸舍。

註二:現在傳統之放牧配種公母比例在以一隻成熟的公綿羊加入於40-50隻母綿羊群,研究指出在紐西蘭把一隻公綿羊加入於100隻母綿羊,並不影響產仔率。經高度選拔的公綿羊與200-400隻母綿羊配種仍有滿意的結果。至於牧野或牧場的山羊群公母比例並沒有文獻記載,不過國外農常管理者傾向於採用綿羊公母比例,即1之公山羊比40-50隻母山羊(Kilgour and Dalton, 1984)。

註三:謝(1985)對胡子之註釋即中藥蒼耳子,原是草原野生植物,其子實比蓮子小些,表面全是刺,碰著羊身,很難除去,而使羊毛糾結,但在它未成熟前則沒有刺。

參考文獻

李永基。1979。家畜寄生蟲,輯:農業要覽,第十二輯,獸醫家畜傳染病,pp. 351-353. 台灣省政府農林廳,中興新村,南投。

李志農。1993。中國養羊,pp. 345-348。農業出版社,北京。

徐光啟。(明朝)。農政全書,pp. 831-834。中華書局(1900重印),上海。

張波。1989。西北農牧史,p. 324。農業出版社,北京。

賈思勰。(後魏)。齊民要術,pp.291-305。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基金會(1977重印),台北。

楊屾。清朝(1740)。豳風廣義。輯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編纂委員會編)”,子部,三八冊、pp. 139-142。莊嚴文化事業(1995重印)。台南。

鄒介正。1995。去勢術,輯於“中國農業百科全書(何康與劉瑞龍主編),農業歷史卷,pp. 273-274。農業,北京”。

謝成俠。1985。中國養牛羊史, pp. 143-163。農業,北京。

  Belanger, J. 1988. Raising Milk Goats the Modern Way, p. 106. Storey Communications, Inc. Pownal, Vermont, USA.

  Dunn, P. 1990. The Goatkeeper’s Veterinary Book. pp. 69-110. Farmming Press, Ipswich, UK.

  Ely, D. G. 1991. Finishing lambs for market. In: Livestock Feeds and Feeding(Church, C. C. Ed.), p. 339. Prentice-Hall International, Inc. NJ, USA.

  Kilgour, R. and C. Dalton. 1984. Livestock Beheviour, pp. 90-225. Granada, New York, USA.

  Simmons, P. and C. Ekarius. 2001. Storey’s Guide to Raising Sheep, p. 316. Pownal, Vermont, USA.

  Ross, C. V. 1988. Sheep production and Management, p. 348. Prentice-Hall International, NJ, UAS.

  The Nutrition of Goats. 1998. AFRC Technical Committee on Response to Nutrients, Report No. 10. pp.6-39. CAB International New York, USA.

  Theriez, M. 1991. The young lamb. In: Livestock Feeds and Feeding(Church, C. C. Ed.), pp. 323-324. Prentice-Hall International, Inc. NJ, US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