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試吉安黑羊選育4.

仔羊哺乳期之生長調查

花蓮種畜繁殖場/莊璧華、黃志、賈玉祥

一、 前言

  一般而言,肉用山羊母羊多以自然哺乳方式飼養仔羊,唯因母羊病或其他疾病及因母性不良無法哺乳仔羊時,所造成仔羊育成率降低之損失,可利用人工哺育方式解決。本試驗即利用人工哺育飼養方式飼養畜試黑羊仔羊,調查其生長性能,以期能達到平均生長標準以上及符合經濟效益之飼養方式,供農民依人工飼養肉用仔山羊時之參考。

二、仔羊哺育期之生長調查

  利用努比亞羊(乳肉兼用羊)之高乳量基因雜交優勢,與土山羊雜交後之後裔族群:畜試黑羊,其泌乳測定結果顯示,平均泌乳能力(900ml)較台灣土山羊優秀(增加2倍以上),對於仔羊之哺育極有助益。本次使用畜試黑羊仔羊進行哺育試驗,以了解黑羊仔羊人工/自然哺育之相關資料。

  將仔羊逢機分為4組。其中對照組為自然哺育仔羊17頭,與母羊同採半放牧飼方式飼養。於每日餵飼精料完畢後,隨母畜放牧至青草地採食。仔羊並未特別給予教槽料,任其與母畜共同採食飼料。另三組仔羊於出生後即分為三組,每組8頭置於群飼欄以人工哺育方式飼養。試驗組仔羊於初生時給予二天乳牛初乳,之後每日分別餵飼1000、800、600CC代奶粉奶水並於第二週開始提供教槽料及乾草任食,試驗進行三個月。在乳量一定下,調查仔羊市售人工代奶粉最佳餵飼量(cc/天)及對教槽料採食之變化,於三月齡時進行體型測量。    

  4組山羊(自然哺育及三組試驗組)出生平均體重分別為2.37kg、2.11kg、2.23kg、2.14kg,其組間並無差異(P>0.05)。於90日齡測量體重分別為12.79kg、12.35kg、12.09kg、9.14kg。其中餵飼600CC/天代奶粉之仔羊離乳體重與其他三組間有顯著的差異(P<0.05)。餵飼1000CC/天及800CC/天乳量之仔羊體重與親代哺育仔羊並無顯著的差異。試驗3組仔羊,其生長速率於出生後一個月內較遲緩,於第二、三月之生長速率則增加。親代哺育之仔羊,該群仔羊個體體重差異甚大,整齊度較試驗三組差。4組羊群離乳前平均日增重分別為115g、114g、110g、78g。

  試驗組教槽料於同一時期開始給予,10日齡開始教槽,並開始給予乾草任食。教槽初期,教槽料配方為代奶粉和市售教槽料各半混合。第三週起開始加入粒狀飼料與代奶粉、教槽料等量混合。第45日起給予粒狀飼料1.5kg/組。第50日上下午各給飼1kg,計2kg/組。初期教槽料採食量起伏很大,仔羊採邊嬉戲邊採食方式認識新食物,教槽一個月後平均每頭羊可採食粒狀飼料110g/天/頭,至63日後飼料採食飼料量可達200g/天/頭。教槽料之採食量以餵乳1000cc及800cc組表現最佳。親代哺育之仔羊,在離乳前必須給予適當的教槽期間及隔離母畜無法進入的教槽空間,以敦促仔羊認識固體食物,避免仔羊在離乳後不能適應新食物,產生體弱或石頭羊。  

三、疾病調查

  於飼養育成期間,試驗組最常見臨床疾狀為下痢,發生率為30%,利用糞便鏡檢並未發現寄生蟲感染,疑為細菌性下痢,使用廣效性抗生素治療都可痊癒。親代哺育仔羊則因隨母羊圈飼並放牧至草地,寄生蟲(球蟲、線蟲)感染佔50%。利用糞便鏡檢鑑定寄生蟲感染種類最常見者為球蟲。台灣屬高溫多雨之環境,極適合球蟲之生長。與母畜混養之仔畜群,可能因飼料或飲水被污染,而感染球蟲。球蟲症好發於1-5月齡之仔羊,成羊較無明顯之臨床症狀。仔羊感染時會呈現下痢、食慾不振、衰弱等,嚴重感染時仔羊會劇烈下痢,持續下痢3-5日,未予治療將造成仔羊死亡,而耐過未死之感染球蟲小羊則失重及增重降低,日後甚至成為石頭羊。   

  要檢測出有無球蟲感染,最直接的方法即是進行糞便檢查有無卵囊,利用直接塗抹法於顯微鏡下進行檢查,多數球蟲卵囊具有極帽為其特徵(如圖1),若於抹片上見多量之卵囊,且有前述之臨床症狀,則可強烈懷疑仔畜感染球蟲。罹病之仔羊可用磺胺劑加以治療5-8天。

  球蟲之預防困難,卵囊在外在環境中抵抗力強,在土壤中可存活1年,很多消毒藥品均無法殺死它,老舊的畜舍及被污染的飼槽、飲水槽等,均易使球蟲症成為常在性疾病,但卵囊易受熱、紫外線、乾燥等作用而死亡。可利用熱蒸氣消毒、煄蒸法等進行消毒。小規模的羊舍可用熱水或加熱之甲酚(Cresol)進行消毒。另外飼槽、飲水槽等須避免被糞便等污染,且常用熱水加以洗淨,可有效抑制本病的發生。

四、結語

  畜試黑羊之泌乳能力及後裔生長表現均較其母系品種台灣土山羊佳,吾人將不須擔心母畜奶量不足之問題,應對仔羊教槽料之適應、生長環境之消毒及疾病之防治等問題加強關心及觀察(尤其是族群數量多時),將有助益於哺乳仔羊之養成。另採人工哺乳之飼養方式,每日餵飼時亦可詳加觀察仔羊之健康狀況,故仔羊育成率高,但其人工及代奶料之花費,則須列入考量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