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性行為之研究

本文作者:陳高進(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屏東科技大學夏良宙教授

前言:

  台灣位處亞熱帶及熱帶地區,溫差及日照均不如溫帶地區差異大,除了品種不同而有些微差別( Bromn and Amoah, 1990 )之外,一年中多有性行為發生( Singh and Singh, 1974 )。利用公羊可以輕易觀察母羊發情的特徵( Matthews et al., 1991 ),大部分母羊在公羊引入至少6天內 ( Ranford and Watson, 1957;Edgar and Bilkey, 1963;Knight et al., 1978 )有集中發情之現象( Ott et al., 1980a ),主要是由嗅覺神經傳達下視丘( hypothalamus )使母羊受到公羊費洛蒙( pheromone )之刺激結果(Rekwot et al., 2001;Gelez et al., 2004),能導致LH脈衝及潮湧之釋放,而在48小時後排卵( Knight et al., 1978;Johns, 1980;Izard, 1983;Martin et al., 1986 )。此公畜效應(male effect),為動物性行為形成之主要因素。

  台灣養羊事業無論是肉用或乳用山羊,每年都有繁殖率低之難題出現,天氣變化影響無法預知外,飼養管理是最重要課題。同時國內至今羊性行為相關之研究報告有限,研究之主要目的在探討羊性行為相關領域,瞭解母羊和公羊接觸時間內行為變化之觀察,以作為羊群飼養管理上的參考。

  本研究同時進一步探討公母羊之行為狀態發生機制,供未來相同研究領域者參採。本研究分為下列二個試驗,試驗一於西元2004年7月31日至2004年8月8日進行,使用巴貝多黑肚綿羊(Barbados Blackbelly)雜交種,公羊2隻,母羊12隻,同時分為兩區,將2隻公羊分別關入兩個欄位中,母羊每一欄6隻,並做行為觀察每分鐘記錄一次,連續9天。試驗二於西元2005年8月3日至2005年8月18日。同樣使用巴貝多黑肚綿羊(Barbados Blackbelly)雜交種,公羊4隻,母羊8隻,同時將1號公羊及1號母羊單獨關入6.8mX 2m之欄位中,進行行為觀察每分鐘記錄一次,連續48小時,觀察結束後,按照公、母羊號碼順序做每次一公一母,時間48小時之行為觀察。所觀察之行為包括:性行為包括公羊之鼻嗅(Smell)、駕乘(Mounting)、裂唇嗅(Flehmen)及下顎靠上(Chin up)等、母羊之扇尾(Tail waving)、回首(Head turning)、跟隨(Heel accompany)及蹲下(Squating)等。一般行為有站立(Standing)、躺臥(Lying)、攝食(Eating)、飲水(Drinking)、移動(Moving)、排糞(Defecaton)、排尿(Urination)、跳躍(Jumping)、睡(Sleeping)、轉圈(Circling)及打鬥(Fighting)、推撞 (Pushing)之社會行為等。

試驗結果:

  試驗一組1隻公羊與6隻母羊混養期間其公母羊性行為每小時記錄一次或連續9天之各項表現均很頻繁,尤其剛開始的第1-4天。公羊性行為之表現,除了下顎靠上無顯著差異外,鼻嗅、駕乘及裂唇嗅等皆有顯著差異(P<0.05)。一日之表現集中在上午08:00-12:00點及深夜至凌晨22:00-02:00點,其中以鼻嗅48%、駕乘26%、裂唇嗅22%、下顎靠上4%。母羊性行為除了跟隨有顯著差異(P<0.01) 外,扇尾、回首及蹲下等無顯著差異。一日之表現集中在08:00-14:00點,20:00-22:00及01:00-06:00點,其中以扇尾52%、回首32%、跟隨14%、蹲下2%。一般行為各項表現以剛開始的第一天影響最大,其9天比較在公羊站立及躺臥有顯著差異(P<0.01),其他無顯著差異。在母羊方面則以排糞及跳躍無顯著差異(P>0.05),排尿(P<0.05)顯著差異外,其他皆有極顯著差異(P<0.001)。  

  試驗二組1隻公羊與1隻母羊同在一圍欄內,連續48小時性行為觀察,除了公羊和試驗一組之公羊性行為平均比有頻繁且稍累減外,母羊性行為表現不太顯著。

  綜合本研究之結果發現,六隻母羊在圍欄內受一隻公羊刺激影響性行為之表現比單一母羊對一隻公羊佳。且發情配種集中在上午與深夜至凌晨之間與母羊打鬥和推撞行為時間相同。母羊一般行為之表現均會受第一天和公羊接觸而影響。同時母羊站立與移動行為及採食行為皆有規律性趨勢,平均大約每六小時及八小時就有一次高峰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