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結核病簡介

(Paratuberculosis, Johne’s disease)

病因:

  副結核病,亦稱為Johne’s disease,在野生及家畜反芻動物之消化道疾病中,屬於經濟性重要的傳染疾病;是由分枝抗酸性細菌Mycob acterium paratuberculosis(M. johnei)所感染,造成反芻動物下痢之病症。

症狀:

  1歲齡以前的山羊很少產生明顯臨床症狀,通常發生於2至3歲齡山羊;而症狀的產生,必須由某些緊迫因子的參與,如新引進的羊隻或分娩併發產生,山羊被本菌感染,很少同牛隻產生持續性水樣下痢,除非在疾病發展的末期,可能出現下痢;同時羊隻顯現體重減輕,會持續從幾週至數月,而出現戲劇性之消瘦、患畜嗜眠及沈鬱,外觀皮毛粗糙及表皮成薄片易剝落;當臨床發生下痢時,常伴隨寄生蟲感染。慢性病程發展成中等性貧血,且為低蛋白血症,顯見下頜骨間區域水腫。

剖檢:

  發病死亡山羊,肉眼病變可見迴腸、盲腸及結腸螺旋成局部或瀰漫性水腫或變厚,鄰近淋巴結腫大、水腫及乾酪樣,並伴隨局部鈣化。長期發病死亡之山羊,主動脈鈣化為常見的病徵。

防治:

  1. 使用抗生素治療效果並不佳,應用不同抗分枝抗酸菌藥物治療罹病羊隻,只有局限療效。
  2. 每天肌肉注射硫酸鹽基鏈黴素0.5克,加上經口服用850毫克(mg)之isoniazid,為期長達6個月之治療;或每天肌肉注射二氫鏈黴素0.5克,再加上每天二次經口服用rifampin及isoniazid 300毫克。這種治療端視牧場主人之決定而行使,但在經濟效益上,值得考慮。
  3. 副結核病通常是羊群的問題勝於個體羊隻感染,一般在羊群裡診斷本病是件不易的事情,要從羊群裡刪除感染本病羊隻,基本上需要確實做到下列事項:(1)從羊群裡鑑定及移除個體感染(2)改進衛生管理及改良幼羊的餵養技術,從而減少幼羊的新感染病例(3)實施預防接種,增加羊隻抵抗本病的能力。
  4. 加強飼養及衛生管理,有助於減少羊群感染本病的發生率,特別在集約開放式的乳羊場裡;仔羊舍需清理,同時剛生下的羔羊最好能隔離,並餵食經熱處理過的初乳或巴斯德滅菌法處理的羊乳或人工代用乳;成年羊舍不要過度擁擠,常加清除糞便,特別不允許糞便污染飼料及飲用水,如果糞便污染分布於整個草地,則羊群至少一年不能放牧。

(資料來源:屏東縣家畜疾病防治所編印之「山羊疾病防疫輔導手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