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羊場最影響飼養效益的疾病包括:初生仔羊死亡、小羊下痢、肺炎、流產(披衣菌症、Q熱等)、妊娠毒血症(酮症)、乳房炎、傳染性疾病(如羊關節炎腦炎CAE、傳染性膿皰症等)。養羊最大的經濟效益除了乳羊的高產乳性能及肉羊的高換肉率外,仔羊的育成率也與牧場經營利潤有高度相關性,每頭離乳小羊平均體重在此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要提高飼養的利潤,最重要的是提高羊場內小羊的育成率。根據畜產試驗所吳錦賢研究員的報告,黑肚綿羊之仔羊平均育成率約為80.9%,由於生後仔羊虛弱,照顧困難而死亡者占44.7%為最高;其次為死產者占19.5%。其中因仔羊生後虛弱死亡原因包括早產而出生體重過輕,此初生仔羊之虛弱症狀是因近親繁殖、營養或其他因素;其他死亡原因如消化系統疾病,包括下痢、皺胃潰瘍或破裂、腸內毒血症等,呼吸道疾病大都因肺炎致死(吳錦賢,飼料營養雜誌九四年第五期)。根據維吉尼亞大學報告(2009),分娩期間導致小羊死亡的三個主要原因為:出生難產、飢餓以及體溫過低。可見仔羊出生時候的虛弱都是羊場仔羊低育成率最主要的原因之一。

  有效的於分娩期間防範上述問題,則可以提高小羊的育成率,特別要注意懷孕末期的女羊以及經產母羊乾乳期的飼養管理,因為女羊懷孕時候也是生長發育的重要階段,更何況女羊還有懷孕,有時甚至還是雙胞胎!而經產母羊常在懷孕末期的妊娠毒血症也特別和乾乳階段的飼養管理有關,因此,若是出生仔羊若有虛弱或是體重過輕,都要特別了解懷孕期間羊隻的餵飼情況。另外也必須注意分娩期間的管理措施,包括:

一、

經常巡視分娩(待產)舍:因為難產常是造成仔羊死亡的重要原因,而經常巡視分娩舍以及適時的助產則可以降低死產(still birth)及難產(dystocia)引起的損失。通常建議每3至4小時就要巡查一次,但若晚上11點巡過,則至隔天早上5至6點再巡查即可。分娩舍必須要乾燥、鋪有墊料且防止賊風灌入。是否一定要裝設保溫燈則端賴於當時的氣候溫度。一般母羊陣痛開始,第一水袋破裂後45-60分鐘,生產就會開始;一旦看到前腳出來以後,30-45分鐘後,小羊就會出生,第一隻小羊出生後的30分鐘,第二隻小羊就會生出來。一旦超過這些時間,就有可能是難產,必要立即的加以助產。助產出來的小羊要馬上檢視其呼吸狀況並清楚鼻子內的胎水。

二、

將分娩後母羊與仔羊隔離餵飼:讓母羊完成整個分娩過程後,將母羊移往他處飼養,這樣可以讓母羊欄乾燥清潔以及避免小羊受傷。一般分娩舍最少應為5×5尺2,較大體型的母羊的分娩舍面積則應該要更寬敞;通常也要避免仔羊接觸到飼料槽及飲水槽。出生後的24至48小時對仔羊來講相當重要,必須將臍帶綁緊並浸泡7%的碘液。

三、

確定仔羊喝到適量的初乳:初乳乃母羊分娩後到18小時之間所產的乳汁,初乳含有基本的免疫球蛋白以保護仔羊對抗牧場特定疾病,也提供仔羊營養與能量。仔羊特別容易發生體溫過低,原因是能量儲存較少,以及以仔羊體重來講,其體表散熱面積相對較大。仔羊出生後30至60分鐘內就須喝到初乳,有時候也有必要先將乳頭管內乳臘栓子榨除,並確定母羊有乳汁分泌;另外,有時也需要將仔羊牽引至母羊乳頭處,擠出乳汁誘導仔羊喝乳。仔羊喝足初乳時,可觸診其胃稍稍膨大。仔羊若是體型過小、虛弱、發冷或受傷時後,會被母羊拒絕或無力喝乳,就必須以胃管灌食初乳。首先將仔羊頭部保持自然姿勢,將胃管徐徐插入仔羊口中,避免強力插入喉部,而是慢慢地讓仔羊吞入食道。當胃管進入胃中後,可以於頸部觸摸到管子,另外,伸入長度大約為30公分。緩慢將初乳以針筒打入胃管,仔羊平均每公斤體重需餵喝45 cc初乳;一般仔羊在餵喝第一次初乳後,就會自己吸乳,但若仍無法自行吸乳,則每2至3小時仍需以胃管灌服乳汁。當然最好的是讓仔羊喝到牠媽媽的初乳,但若該母羊無法產乳,則也可以餵喝相當時間分娩的母羊的初乳。因此,將過多的初乳冰凍保存起來,以便不時之需是現場很重要的飼養方法。冰凍的初乳解凍時,注意要隔水加熱,不能以微波爐加熱或是直接加熱,因為這樣會破壞所含的抗體。目前羊場已經開始增購初乳加熱裝置(最好能夠隔水加熱以及附有攪拌器),特別要注意加熱溫度控制的準確,儘量不要讓初乳加熱超過60℃,否則會破壞其中的抗體;一般建議初乳加熱溫度為56℃、60分鐘。為了避免CAE的傳播,建議在餵過初乳3至5天後,以羊專用代用乳餵飼仔羊。Havrevoll et al. (1991)報告指出,仔羊出生後20-28小時會喪失吸收初乳中免疫球蛋白質之能力,初乳餵哺量為每kg體重100mL分成2-3次餵哺,冷凍初乳加溫不可超過50℃,以免破壞免疫球蛋白質。不幸的是,國內為杜絕羊關節炎腦炎(CAE)之傳播,通常建議初乳加溫60℃、30分鐘。如此操作常會有導致仔羊的被動免疫力低下,增加感染的機會,因而下痢情況也會隨著增加。

四、

仔羊出生後數天,要仔細觀察母羊身體狀況,以及母羊所生同胎(特別是三胞胎)較虛弱仔羊,確定是否有喝到初乳!仔羊之後改以奶瓶餵與代用乳,越早離開母羊的仔羊越能夠適應奶瓶喝奶。通常每隻仔羊每日需喝到20%體重的代用乳,才能夠有正常的成長,也就是說,每隻約4公斤的仔羊,每日共需喝到800cc的代用乳,若每天餵飼4餐的話,則每餐最少就要200cc。

五、

其他飼養管理包括注意1~2週齡時可以同時進行去角、去勢、去副乳等工作。去角可以減少羊隻長大後打鬥造成傷害及便於管理,去勢目的則在於減少仔公羊肥育後上市場時有太強烈的羶腥味。仔羊約在8~12週齡或體重15公斤左右離乳。

尚在喝乳的仔羊常見呼吸道細菌的原發或繼發感染,因為幼小動物呼吸道粘膜之血管通透性較大,咽周圍淋巴結發育不充分,支氣管腺分泌的黏液較少,纖毛上皮運動較差,因此清除異物和防禦屏障機能較弱。當初乳攝取的不足、免疫不完全、過於密飼、飼養管理不當、天氣突轉變、寒冷侵襲,均會引起幼畜生理防禦機能降低,導致入侵呼吸道之病原大量增殖、分泌毒素破壞呼吸道組織而引發病症。造成仔羊肺炎的常見細菌有大腸桿菌(E. coli)及巴士德桿菌(Pasteurella spp.)等。仔羊或女羊呼吸道疾病的症狀包括精神沈鬱、食慾減退或廢絕;嚴重肺炎的仔羊體溫升高,常常不能站立、咳嗽,現場可以看見鼻孔流出漿液性、黏液性或膿樣分泌物。有部分治療無效,漸漸虛弱而死亡;耐過的小羊則生長緩慢,瘦弱。

大腸桿菌(Escherichia coli)為一環境常在菌,在大多數溫血動的糞便中皆可分離到,但其致病性則因不同毒力因子而有所差異,大腸桿菌感染在成羊主要造成毒血症,於仔羊則常造成腸炎、敗血症或毒血症;在過度密飼、初乳攝取不足及環境髒污等因素下,越容易使得環境中大腸桿菌經口感染造成下痢。罹病仔羊因下痢脫水虛弱、最後休克死亡。敗血型感染在羊隻相對的更常發生,病原可能經腸道、呼吸道或臍帶感染進入血循,由於內毒素作用,病程快速且死亡率高,耐過羊隻日後則有關節炎情形。出生仔羊若感染大腸桿菌,有時病羊未發生下痢,但有嚴重的肺炎,推測病原應由呼吸道感染,可能因飼養環境中含有大量病原,加上密飼及通風不良等因素,仔羊於吃到初乳前即已經接觸到大腸桿菌,或是初乳攝取不足,而母羊舔舐仔羊等親密動作亦可能間接傳播病原,造成仔羊吸入病原,而造成呼吸系統感染。

許多報告指出,在乳羊乳汁內微生物調查結果中,葡萄球菌為分離率最高的細菌,其中又以金黃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在臨床及非臨床性的乳房炎中最具致病性,其餘的葡萄球菌多造成非臨床性乳房炎。仔羊若喝到感染此菌的母羊的乳汁,則會造成嚴重的全身嚴重的感染,在肺臟、肝臟都可分離到金黃色葡萄球菌。仔羊若合併感染大腸桿菌及金黃色葡萄球菌,就會爆發嚴重疫情,在加上現場其他飼養管理因素或是疾病,例如母羊在緊迫下發生採食量下降、消化障礙致使營養不均衡及免疫力低下的情況下,無法生產出優質初乳,提供仔羊充分免疫力保護,終讓環境中病原得以入侵造成本次疫情。

治療上建議使用廣效性抗生素及消炎藥,另外再加上綜合維他命B,每日一次,連續三至五天。但最好的方式還是建議於飼養管理上的改進及小羊出生後臍部的消毒還有良好品質的初乳的給予。除此之外,還需要注意下列幾點:

1.

降低母羊披衣菌及Q熱感染:母羊感染披衣菌及Q熱除了會造成流、死產之外,也會產下虛弱的仔羊,這些仔羊常常因為先天性免疫力低下,會於幼年期間感染其他病原而增加死亡機率。

2.

降低母羊乳房炎感染率:母羊乳腺組織若感染金黃色葡萄球菌,則無法生產出優質初乳,仔羊若喝到感染此菌的母羊的乳汁,則會造成嚴重的全身嚴重的感染,會增加其淘汰率及死亡率。建議每年實施一次全場乳汁採樣及培養,了解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情形,並以有效的藥物治療。

3.

降低場內山羊關節炎腦炎(CAE)的陽性率:山羊關節炎腦炎為一種慢性消耗性疾病,由病毒(Retroviridae之Lentivirus)感染引起,除造成山羊之關節炎外,尚有腦炎、間質性肺炎及乳房硬固等不同臨床症狀。根據調查結果顯示,台灣地區的平均陽性率達75.9%。目前唯一可預防本病的方法是嚴格隔離產後仔羊,不使吃到受感染母羊的初乳,只餵飼加熱處理過之初乳以截斷其傳染途徑,配合受感染羊隻的淘汰,即可大量降低牧場中羊群CAE的感染率。因為降低了母羊CAE感染率,則母羊的肺炎發生亦可有效的減少,增加免疫力,也增加了初乳中抗體的濃度,可以降低仔羊的死亡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