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羊梭菌感染症又稱山羊腸毒血症,不論成羊與幼羊均會感染,病徵特性以發病快、病程短、腎組織軟化、腸道不同程度出血、死亡快速為特徵。由於此疾病在羊群中常以散發型式發生,造成羊隻大量死亡,導致山羊養殖業者巨大的損失,為了降低此疾病對山羊養殖的危害,我們就必須去了解這個疾病的本質與致病機轉,方能降低此病的發生率與提高治療的成功率。

臨床症狀:
  發病快速,感染超急性型的病羊在無明顯的病症發生前即死亡。而感染急性型的病羊潛伏期約24小時左右。 病羊通常因腹痛與神經症狀而停止採食,並離群呆滯站立或臥下,糞便呈粗條狀之軟泥樣便或水樣下痢便或帶粘液血便。由於梭菌在消化道增殖時會製造神經毒素,故導致病羊行動障礙,肌肉震顫,磨牙、甩頭,最後倒地側臥,呼吸急促、脈搏快速、後弓反張、流涎、昏迷,死亡。

病原型態與致病機轉:
  本病病原為梭狀芽胞桿菌屬之產氣莢膜梭菌(Clostridium perfringens ),成羊梭菌感染以C 、 D型為主,而幼羊以B型居多。
  莢膜梭菌以芽孢型態污染牧草、青儲料、飼料和飲水,使這些成為傳染源。芽胞經口進入動物消化道內並存在於消化道中,此時的芽胞不引起發病。一旦消化道改變為有利於梭菌增殖的條件時,例如食慾旺盛的懷孕母羊與肥育公羊採食過量的精料澱粉、青割玉米穗、或驟然換料等導致消化道酸度提升或消化道菌相改變,此時病原芽胞則大量繁殖,並產生外毒素,其中的毒素使消化道黏膜特別是真胃黏膜發生壞死和炎症,同時毒素隨血液進入體內, 刺激中樞神經系統,引起急性休克,使病羊急速死亡。

  產氣莢膜梭菌除了能產生強烈的外毒素外,又會製造許多具有毒性的酶,其中以α毒素對患羊的傷害性最嚴重。 α毒素為一種磷脂酶,能分解磷脂質,動物的細胞膜是由磷脂質和蛋白質所構成,可被磷脂酶所破壞,故α毒素能破壞多種細胞的細胞膜,導致溶血、組織壞死,血管內皮細胞受損,使血管通透性增高,引起水腫。

  在仔羊方面若奶類或精料攝食過多,過食的奶類和精料澱粉在瘤胃中未完全消化而進入小腸,在空腸迴腸內以澱粉為生長基質的產氣莢膜梭菌,便會迅速增殖並產生多種毒素,毒素進入血循中,引起腸毒血症。小羊感染的梭菌類型通常是Clostridium perfringens type B 。

預防和治療:
  當羊場有梭菌疫情發生時,必須立即調整羊隻精料給予的單位量,並向上追尋芻料源頭是否有遭受污染與質變。冬天狼尾草產量減少之際,羊場普遍以青割玉米做為補充,此時須注意羊隻貪食玉米穗的情形,過度貪食玉米穗的羊隻是罹患腸毒血症的高危險群,此現象必須高度關注。一旦發現有貪食羊隻發生腸毒血症的情況時,則必須減少青割玉米供應給其他貪食的羊隻,必要時可將牠們隔離分養。

  在病羊的治療上則必須與時間競賽,越早治療效果越好。梭菌對於多種抗生素都具有敏感性,故不難治療,早期發現早期注射抗生素通常都有不錯的救活率。抗生素的選擇以能夠行靜脈注射的藥物種類為優先,藥物處方簽務必請獸醫師開立,並在獸醫師指示下注射患羊。

               圖一:感染 D型梭菌的成羊腸道

圖二:感染B型梭菌的幼羊腸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