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介紹
  Q熱為考克斯體科(Coxiellaceae)、考克斯菌屬(Coxiella) 之貝氏考克斯菌(Coxiella burnetii) 感染導致之疾病,主要發生於牛、綿羊及山羊等,為造成綿羊及山羊流產常見成因之一,亦是一種人畜共通感染疾病。

■ 病原
  貝氏考克斯菌,為一專性細胞內寄生、多形性桿狀格蘭氏陰性菌,可存在於牛血液中,綿羊及山羊的乳腺、上乳房淋巴結、胎盤組織間。可形成類似內孢子的結構,對環境具有高度抵抗性,能耐熱且耐乾燥,對一般消毒劑也有抗性,可長期穩定存在於環境中。

■ 傳播途徑
  貝氏考克斯菌主要由兩種不同途徑傳播,其一為接觸感染動物之分泌物、排泄物並由直接接觸、食入或呼吸道吸入等方式感染。牛、綿羊、山羊、犬及鳥皆可帶原,受感染之反芻獸可由分娩或胎盤、生產之分泌物與乳汁、糞便中排菌,受感染之山羊及綿羊可由陰道分泌物持續排菌高達四個月,綿羊可由糞便排菌達五個月、乳汁排菌達四個月。血清學檢測陰性且健康的動物亦可能排出菌體。另一途徑則為由壁蝨媒介傳染,並以硬蜱科為主要傳染媒介。

資料來源:Duron, O., Sidi-Boumedine, K, Rousset, E., Moutailler, S., & Jourdain,E. (2015). The Importance of Ticks in Q Fever Transmission: What Has (and Has Not)Been Demonstrated?. Trends in parasitology, 31(11), 536-552. https://doi.org/10.1016/j.pt.2015.06.014

■ 臨床症狀
  未懷孕母羊受到感染通常沒有明顯的臨床症狀,但易感的懷孕母羊可能會發展成胎盤炎,並導致懷孕末期(分娩前一個月)流產或在足月發生死產、產出虛弱仔畜,且可能造成後續分娩的流產。
  母羊可能在沒有臨床症狀或僅在分娩前一到兩天呈現厭食、精神沈鬱的情況下流產。緊迫、營養不良或環境過度擁擠很可能影響臨床症狀的發生。

■ 病變
  胎盤子葉間增厚、子葉及子葉間隙散布白色壞死及礦化病變,且絨毛膜表面可能被濃厚的滲出物覆蓋,在組織病理學觀察下可見絨毛膜呈現廣泛性化膿性炎症,並可在絨毛膜上皮細胞質空泡中發現大量菌體。流產胎兒通常沒有明顯肉眼病變。

圖一、來自不同檢體的壞死性胎盤炎。兩者肉眼病灶相似,胎盤子葉上具有針尖樣小白點、子葉間區域增厚且呈不透明樣,但為不同病原所導致。A圖為流產披衣菌Chlamydophila abortus、B圖為貝氏考克斯菌Coxiella brunetii所致。
(圖片來源:A, Dr. Patricia Blanchard, Tulare, California;B, courtesy Dr. Robert Moeller, Tulare, California.)

貝氏考克斯菌感染導致山羊晚期流產之胎盤炎樣本,子葉間區域增厚呈不透明樣並有滲出物覆蓋。
(圖片來源:Dr. J.A. Navarro, School of Veterinary Science, University of Murcia, Spain.)

 

■ 診斷
  Q熱可藉由觀察流產胎盤的病變、血清學檢查、病原分離及PCR檢測等方式進行診斷,胎兒樣本通常不具診斷價值。Q熱的診斷方式通常以取得的樣本種類進行選擇,在台灣通常以聚合連鎖反應(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以及酵素連結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assay, ELISA)進行Q熱的診斷。以下列舉數種不同的診斷方式以及適用樣本種類與特色:

組織樣本:

  ◆病源分離:Q熱的理想診斷方式,但因人畜共通傳染的風險通常無法實施。

  ◆Ziehl-Neelsen染色法:胎盤內容物抹片染色後呈現抗酸多型性球桿菌(acid-fast pleomorphic coccobacilli)。

  ◆免疫螢光抗體檢測:可用以檢測胎盤冷凍切片中的病原。

  ◆PCR、免疫組織化學檢測:可用以檢測石蠟包埋的組織樣本,降低檢測的人畜感染風險。

  ◆免疫化學染色法:胎盤組織福馬林固定切片以免疫化學染色後可呈現貝氏考克斯菌抗原。

血清樣本:

  ◆ELISA:檢測母羊血清抗體濃度,在感染一週後上升並可維持一個月。

  ◆補體結合試驗(complement fixation test):同ELISA。

  常規組織病理與免疫組織化學染色法被認為有特異性高但敏感性低。ELISA與補體結合試驗皆可檢測感染後產生的抗體,但若母羊尚未產生抗體則可能會導致偽陰性結果。而若血清學檢測結果呈現陽性,亦不能確定流產為貝氏考克斯菌感染所導致,因貝氏考克斯菌感染不一定會造成流產,而可能為其他病因所致。

  若得以在胎盤組織中找到發現貝氏考克斯菌並排除其他胎盤炎及流產因素(例如:Brucella, Toxoplasma, Campylobacter, and Chlamydophila),則可確診為Q熱。

■ 治療
  四環黴素類抗生素可用以控制爆發與流產情形,但無法預防排菌或降低人畜感染風險。

■ 防治
  母羊受感染後可無限期帶菌,並經由乳汁及生殖道分泌物分娩時排菌。需考慮定期對羊隻進行檢測,並將受感染的羊隻淘汰。以及將分娩羊隻排出之胎盤、分泌物及死胎盡快焚毀,減少羊隻接觸到病原的機會。

■ 人畜共通風險
  獸醫、毛皮業者、農場員工、屠宰場員工、畜牧業者及相關研究人員等,尤其是經常接觸牲畜(山羊、綿羊、牛隻等)的工作者,為Q熱的高危險群,通常不會人傳人。在人的症狀可分為急性Q熱及慢性Q熱,急性Q熱會出現自限性的發燒、肺炎、肉芽腫性肝炎;慢性Q熱在人類最主要的臨床表現為心內膜炎。若孕婦感染此病原,則可能引起胎盤炎,導致早產、死產、自發性流產、胎兒生長遲緩等。
  聯絡作者: kwchan@mail.ncyu.edu.tw

■ 資料來源
  1.D. G. Pugh, Misty Edmondson, ed. Sheep and goat medicine 3rd ed. Elsevier,2021.
  2.Matthews, John. Diseases of the Goat 4th ed. Wiley-Blackwell, 2016
  3. Constable, Peter & Hinchcliff, Kenneth & SD, Done & Gruenberg, Walter.Veterinary Medicine: A textbook of the diseases of cattle, horses, sheep, pigsand goats 11th ed, Elsevier.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