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羊登錄的精髓

  台灣養羊溯自先民來台始,多祭神之肉用而少乳用,發韌台灣土羊改良為乳用山羊則已有百年歷史。
  本世紀初之1907年,台灣農友會報發表有台灣牧羊實驗以來,土山羊便參入有自日本引進之撒能(Saanen) 血統,乳好肉便好,台灣山羊邁向乳用之改良種出發。
  1920年代之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羊毛躍昇為重要戰備物質,開始萌芽的台灣養羊亦被轉變為以產毛為主綿羊為重的時代,惟隨1945年之民國34年二次大戰結束,台灣的綿羊損耗殆盡,獨存民間的山羊適地衍生。
  戰後10年,各國以振興酪農為再建農業的主幹,之間乳羊業大事繁榮,完全替代戰後復興期的乳牛事業,乳羊再次發揮做為所謂〝 貧窮人的乳牛 〞 , 台灣的養羊卻開始受害於古中國的〝牛食澆羊食燒〞之非畜牧科技思想的咒符而躊躇不前,但國人認識羊奶確比牛奶有諸多的好處,乃促使養羊業能在台灣生生不息。
  要茁壯台灣的養羊業有賴各養羊者之注意選種留種,選種留種方法不外自外貌、血統與性能三方法著手。
  外貌者觀看其體型大小之漢草與毛色等品種特徵,並預估其與生產性能有關之功能體型的日齡體測標準。
  血統則為察查過去祖代記錄,正確認知所見之外貌與性能的日齡標準,以預測所見之諸形質之能悉數遺傳之變異的大小與其正確度。
  性能即包括生長快、早熟、多胎、乳量多、易配 、泌乳期長等各經濟性狀之好壞記錄。
  此等選種留種方法之實施為種羊登錄的精髓,欣逢養羊協會承財團法人台灣區雜糧發展基金會補助執行優良種羊登錄計畫,深知種畜登錄與檢定乃一國改良種畜之根本辦法,也是強種強國將種畜操之在我的唯一方法,於今出版印發〝台灣乳用山羊種羊登錄輔導手冊 〞,謹致簡序以茲共勉。

台大畜產系教授 宋永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