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你豬:從黑色到迷彩
李啟忠1 吳明哲2 曾晉郎1 陳文誠1 張秀鑾3
臺灣省畜產試驗所台東種畜繁殖場1 生理系2 育種系3
電話: (089) 224634 223170 (06)5911211
傳真: (089) 229211 (06)5912452
發展休閒觀賞用豬種可間接地推動畜產休閒化。在1989年首先選用台東種畜繁殖場保種之蘭嶼種公豬兩頭與配國家核心種豬場南場提供的6頭杜洛克種新母豬;亦以3頭杜洛克公豬的精液,採人工授精方式與配5頭蘭嶼種母豬。杜洛克與蘭嶼豬種雜交後裔仔豬於8週齡時檢視體色,不論正交或反交的仔豬均有仔豬身體兩側呈現黑色橫條紋與紅棕色橫條紋交複排列型態。這類具有棕黑條紋的仔豬被選留為種畜,並採半同胞配種而產下棕白相間條紋的仔豬,這類仔豬被稱為迷彩豬,並在民國81年以一年一世代6公18母做為棕白條紋體色的選育族群,進行五年的選育試驗。
在1993年為顧及蘭嶼豬保種族群的近親繁殖可能帶來的白色斑致死遺傳,而把族群中具有白色斑的仔豬,隔離出保種族群。這些白色斑仔豬,依體色特徵白色斑,簡稱花色豬。
本研究利用迷彩豬和花色豬兩個選育族群,朝有條紋和色斑體色方向選留豬隻,企求育成有休閒觀賞用途的迷你豬種為目的。
一、花色豬
在1993年從蘭嶼豬保種族群隔離出的白色斑仔豬,計有19頭公仔豬和18頭母仔豬,合計37頭。每頭豬自臉部、耳朵、頸部、左前肢、右前肢、背部、左腹部、右腹部、左後肢、右後肢和尾巴等11個部位審視有無白色斑,予以個別記錄之。花色豬基礎族群19頭公仔豬和18頭母仔豬成長至配種日齡時,把18頭母豬全數留種,而公豬則僅選留6頭。選留的6頭公豬是以身體11個部位均具白色斑者為優先。因此,做為基礎族群第零代(G0)的種豬有6公18母。
G0代的6公18母是採併欄配種方式,一欄內放入3頭母豬和1頭公豬,經過10天,再把公豬隔離出來,再經四天後再把公豬放入另一群母豬欄內。此時,公豬採輪替方式而被放入另一母豬欄之考量,是為避免因某一頭公豬的受精能力低落而致母豬無法受孕產仔的狀況產生。此種併欄配種於1993年7月1日起至8月底合計兩個月之久,相當於有四頭公豬在這兩個月期間和同一欄的三頭母豬曾經併欄飼養過。待產母豬於11月至12月間趕入分娩舍,分娩時記錄活仔數。
選留的G0花色系母豬18頭經併欄配種後,但有一頭未受孕,故有17頭母豬產下G1仔豬(表1)。平均每胎有5.18±2.30頭(平均±標準偏差)活仔豬,合計有38公50母仔豬。因有些仔豬在離乳前就配合農業研究概況之展示而送出埸,顧及疾病防疫,這些仔豬未再回埸,故該頭母豬的離乳資料不計,達八週齡時僅有13頭母豬有離乳記錄,平均每胎離乳4.69±2.29頭。離乳仔豬的育成率是以離乳活仔數之平均值被除以出生活仔數之平均值的百分比表示之,離乳仔豬的育成率為90.5%(4.69/5.18)。
剛出生的G1代仔豬就有白色斑,每頭活仔豬由臉部、耳朵、頸部、左前肢、右前肢、背部、左腹部、右腹部、左後肢、右後肢至尾巴等11個部位被審視有無白色斑。待仔豬達五月齡時,稱重並選留體重不超過20公斤者6公18母為第一代(G1)種畜。G1代的6公18母於1994年7月1日起至8月底亦採併欄配種方式。
選留的G1花色系豬有18頭女豬,計有18胎分娩,亦即每頭選留母豬均分娩一胎,平均每胎出生活仔豬數為5.00±2.13頭,合計有50公40母仔豬。達八週齡離乳時,僅有14頭母豬有離乳記錄,平均每胎離乳4.21±1.78頭,合計有24公35母仔豬離乳。G2仔豬的離乳育成率為 84.2%(4.21/5.00)。G1花色豬的繁殖性狀和其雌親代G0花色豬者相較,顯示出生活仔數、離乳活仔數和育成率均略有下降。但就配種分娩頭數來看,G1代選留母豬均產仔,較G0代者僅有94.4%(17/18)選留母豬產仔,略有改善種公母豬併欄配種的繁殖效率。
表1. 花色豬種母豬之繁殖性狀
性狀 | 世代 |
|
第零代 |
第一代 |
|
併欄配種頭數 | 18 |
18 |
分 娩 頭 數 | 17 |
18 |
每胎出生活頭數 | 5.18±2.30 |
5.00±2.13 |
活仔豬總頭數(公/母) | 88(38/50) |
90(50/40) |
八週齡離乳胎數 | 13 |
14 |
八週齡每胎離乳頭數 | 4.69±2.29 |
4.21±1.77 |
離乳仔豬總頭數(公/母) | 61(27/34) |
59(24/35) |
離乳仔豬育成率, % | 90.5 |
84.2 |
平均±標準偏差
就白色斑出現的部位進行分析,自蘭嶼豬保種族群隔離出的白色斑仔豬37頭中,有100%的豬在臉部、59%在耳朵、86%在頸部、92%在左前肢、97%在右前肢、89%在背部、86%在左腹部、84%在右腹部、76%在左後肢、73%在右後肢、97%在尾巴有白色斑。第一代活仔豬88頭,每頭仔豬的臉部皆有白色斑,其餘身體部位呈現白色斑的頻率為95至99%不等。第二代活仔豬90頭仔豬的臉部、頸部、背部、左腹部或右腹部均有色斑,不過有白色斑或棕色斑兩種,前述五個部位具棕色斑的仔豬頭數比率分別有27.8、33.3、30.0、32.2和30.0%。仔豬的其他六個身體部位仍呈現白色斑,白色斑在耳朵出現頻率為80%、左右前肢為99%、左右後肢為100%、以及尾巴為100% (表2)。
G1的種豬於併欄配種時,由於有些種豬其原有白色斑部位有棕毛而呈現棕色斑,因此,把G1的種豬之色斑再區分為棕色斑和白色斑。G2的仔豬於出生時就分別記錄白色斑或棕色斑。選留具有的白色斑部位要最多者6公18母為G2代的種畜(1995年7月)。G3代的種畜亦是具有的白色斑部位要最多者(1996年7月)。G4代的種畜亦是具有的白色斑部位要最多者(1997年7月)。如此形成一年一世代的選育方式。G5代(1998年7月)起以兄妹配進行全同胞選育。
表2. 花色豬之種豬與仔豬色斑頻率
色斑存 在部位 |
保種區隔離群 |
第零代 種豬 |
第一代 仔豬 |
第一代 種豬 |
第二代 仔豬 |
臉部 | 100(37) |
100(24) |
100(88) |
100(24) |
100(90) |
耳朵 | 59(22) |
92(22) |
99(87) |
88(21) |
80(72) |
頸部 | 86(32) |
100(24) |
95(84) |
96(23) |
100(90) |
左前肢 | 92(34) |
100(24) |
97(85) |
100(24) |
99(89) |
右前肢 | 97(36) |
100(24) |
97(85) |
100(24) |
99(89) |
背部 | 89(33) |
100(24) |
98(86) |
100(24) |
100(90) |
左腹部 | 86(32) |
100(24) |
95(84) |
100(24) |
100(90) |
右腹部 | 84(31) |
100(24) |
97(85) |
96(23) |
100(90) |
左後肢 | 76(28) |
100(24) |
97(85) |
100(24) |
100(90) |
右後肢 | 73(27) |
100(24) |
97(85) |
100(24) |
100(90) |
尾巴 | 97(36) |
100(24) |
97(85) |
75(18) |
100(90) |
平均+ 標準偏差 |
85.3+12.2 |
99.3+2.4 |
97.2+1.5 |
95.9+7.9 |
98.0+6.0 |
括弧內數字為具有色斑的頭數。
當花色系第零代自保種族群隔離出來時,僅有白色斑,但其第一代被選留為種畜時,約有50% 的豬在頸部、背部與腹部呈現棕色斑。第二代仔豬出生時體色亦有30% 左右的仔豬在臉部、頸部、背部與腹部呈現棕色斑。第二代仔豬長大後,把帶有棕色斑不予留種,僅留有白色斑者。第三代仔豬呈現棕色斑比率降為2%。可是第四代仔豬中有近40% 的仔豬在臉部、耳朵、頸部、背部和腹部呈現棕色斑(表3)。因此,推測棕色斑的局部表現是白色斑基因純合後的另一種隱性表現,不過,隨著世代的選育,棕色斑已擴及臉部和耳朵部位。
表3. 蘭嶼豬花色系親子代的白色斑和棕色斑分布
色斑存在部位 | 白色斑/棕色斑/全黑 |
||||
第一代 種公豬 |
第一代 種母豬 |
第二代 仔豬 |
第三代 仔豬 |
第四代 仔豬 |
|
頭數 | 6 |
18 |
90 |
103 |
63 |
臉部 | 6/0/0 |
18/ 0/0 |
65/25/0 |
103/0/0 |
38/25/0 |
耳朵 | 6/0/0 |
15/ 0/3 |
72/ 0/18 |
102/0/1 |
36/25/2 |
頸部 | 2/4/0 |
8/ 9/1 |
60/30/0 |
103/0/0 |
36/25/2 |
左前肢 | 6/0/0 |
18/ 0/0 |
89/ 0/1 |
103/0/0 |
62/ 0/1 |
右前肢 | 6/0/0 |
18/0/0 |
89/ 0/1 |
103/0/0 |
63/ 0/0 |
背部 | 2/4/0 |
8/10/0 |
63/27/0 |
101/2/0 |
38/24/1 |
左腹部 | 2/4/0 |
9/ 9/0 |
61/29/0 |
102/1/0 |
35/24/4 |
右腹部 | 2/4/0 |
8/ 9/1 |
63/27/0 |
102/1/0 |
36/25/2 |
左後肢 | 6/0/0 |
18/ 0/0 |
90/ 0/0 |
103/0/0 |
63/ 0/0 |
右後肢 | 6/0/0 |
18/ 0/0 |
90/ 0/0 |
103/0/0 |
63/ 0/0 |
尾巴 | 4/0/2 |
14/ 0/4 |
90/ 0/0 |
101/2/0 |
63/ 0/0 |
花色豬自出生至五月齡期間,因受其外表體色選拔流程所需,不符選拔準則的仔豬通常於離乳後就予以隔離出選育族群,僅保留有七個部位以上具色斑的仔豬至五月齡稱重。第一代仔豬有38公50母,其出生體重平均與標準偏差分別為0.80±0.20㎏和0.74±0.18㎏。第二代公仔豬(N=50)的出生重、八週齡重和五月齡重均較母仔豬(N=40)為重,第二代豬隻的公母體重分別為20.30±2.67 和 17.90±4.14 kg。第三代仔豬有55公48母,其出生體重分別為0.84±0.14㎏和0.87±0.16㎏。第四代仔豬計有31公32母,合計有14胎,平均每胎有4.5頭活仔豬。出生重公的為0.88±0.21kg,母的為0.86±0.13kg。八週齡重公的為6.30±0.67kg,母的6.18±0.39kg(表4)。
表4. 花色豬之生長性狀
世代 性別 出生重, ㎏ 八週齡重, ㎏ 五月齡重, ㎏ 第一代 公 0.80±0.20(38) a 5.43±2.27(27) 21.27±4.01(10) 母 0.74±0.18(50) 5.81±1.17(34) 20.68±4.87(33) 第二代 公 0.81±0.30(50) 6.96±1.55(24) 20.30±2.67(13) 母 0.71±0.27(40) 6.10±1.40(35) 17.90±4.14(22) 第三代 公 0.84 + 0.14(55) 6.26 + 0.56(50) -
母 0.87 + 0.16(48) 6.22 + 0.69(41) -
第四代 公 0.88 + 0.21(31) 6.30 + 0.67(29) -
母 0.86 + 0.13(32) 6.18 + 0.39(27) -
a括弧內數字是豬頭數。平均±標準偏差
五月齡時體高、體長、耳長、耳寬、胸深、胸圍、前肢長、前肢管圍、後肢管圍、臀寬、尾長、睪丸長、睪丸寬等體型性狀,沒有明顯的性別差異(表5)。第二代豬隻的公母體重分別為20.30±2.67 和 17.90±4.14 kg,公母體高分別為38.71±1.20 和 36.04±3.51 cm,而公母體長分別為63.90±3.53 和 54.75±12.31 cm。
表5. 花色豬之五月齡體型性狀
性狀 第一代
第二代
公
母
公
母
頭數 10
33
13
22
體重, kg 21.27±4.01
20.68±4.83
20.30±2.67
17.90± 4.14
體高, cm 38.68±2.15
37.50±3.39
38.71±1.20
36.04± 3.51
體長, cm 58.72±4.54
59.55±4.97
63.90±3.53
54.75±12.31
耳長, cm 8.75±0.60
8.48±0.60
8.23±0.47
7.86± 0.66
耳寬, cm 7.09±0.61
6.64±0.53
6.55±0.61
5.96± 0.59
胸深, cm 25.42±1.55
25.31±2.78
23.31±1.09
23.44± 2.42
胸圍, cm 66.06±5.57
64.25±6.41
63.13±3.81
60.46± 7.23
前肢長, cm 17.18±1.35
17.45±1.55
17.29±1.26
16.83± 1.20
前肢管圍,cm 10.49±0.80
10.00±0.86
10.39±0.45
9.43± 0.79
後肢管圍,cm 10.54±0.77
10.06±0.47
10.56±0.45
9.69± 0.75
臀寬,cm 18.62±1.84
18.42±2.07
17.84±1.90
15.74± 3.24
尾長,cm 16.10±2.69
15.08±3.32
15.90±1.69
15.49± 2.51
睪丸長,cm 8.98±1.19
9.81±4.87
睪丸寬,cm 3.33±0.41
3.40±0.31
平均±標準偏差
花色豬選育族群的經濟用途上,除因其體型小與體色有特性,提供為休閒觀賞用豬種極具潛力外,亦因其為近親選育的品系而可供醫學研究用實驗豬。
二、迷彩豬
在1989年在臺灣省畜產試驗所家畜生理系進行蘭嶼豬種(Miniature Lanyu, M)的豬胚移置到杜洛克種(Duroc, D)新母豬試驗時,首先選用台東種畜繁殖場迷你豬保種之蘭嶼種公豬兩頭與配國家核心種豬場南場提供的6頭杜洛克種新母豬;亦以3頭杜洛克公豬的精液,採人工授精方式與配5頭蘭嶼種母豬。杜洛克與蘭嶼豬種雜交後裔仔豬於8週齡時檢查其體色,不論正交(MD)或反交(DM)的仔豬均有65% 的仔豬身體兩側呈現黑色橫條紋與紅棕色橫條紋﹝棕黑條紋﹞交複排列型態。這類具有棕黑條紋的仔豬被選留為種畜。棕黑條紋仔豬成長至五月齡時,留種12頭母豬,而公豬則僅選留6頭。選留的6頭公豬是以在五月齡時尚具棕黑條紋者為優先。因此,做為選育族群第一代(F1)的種豬有6公12母。其中各有一半的種畜是DM 和MD,亦就是有3公6母的MD和有3公6母的DM。在1990年7月至1991年12月間把做為迷彩豬選育族群第一代(F1)的種豬6公12母採觀察發情配種方式。每頭母豬均產有兩胎,共計有四種配種組合:DM x DM、MD x DM、DM x MD、和MD x MD。待產母豬趕入分娩舍,分娩時記錄活仔數。來自F1種母豬的第一胎和第二胎剛出生的F2代182頭迷彩豬仔豬中,有17頭仔豬身體的兩側呈現白色橫條紋與紅棕色橫條紋﹝棕白條紋﹞交複排列型態者,這類仔豬被稱為迷彩豬。
產有棕黑條紋或棕白條紋仔豬的經產母豬與有棕白條紋仔豬的公豬於1992年7月底運到臺灣省畜產試驗所台東種畜繁殖場,讓產有棕黑條紋或棕白條紋仔豬的經產母豬再與配有棕白條紋仔豬的公豬,繼續生產第三胎和第四胎,計有145 頭仔豬,其中有11 頭仔豬為棕白條紋仔豬。棕黑條紋或棕白條紋仔豬達五月齡時,稱重並選留體重不超過35公斤者為第二代(F2)種畜。被選留的種畜具體側棕白條紋交複排列型態者才優先留為種用,計有6公18母。所用的 6 頭公豬均為棕白條紋,而母豬則有 8 頭為棕黑條紋和 10 頭為棕白條紋。
選留的F2代種豬 6 公 18 母,於1993年7月起分成六組併欄配種,每欄飼養 1 頭公豬和 3 頭母豬。六組公豬輪替併欄的方式是1 頭公豬和 3 頭母豬併欄10天,再一起把6頭公豬隔離 4 天後,再替換另一頭公豬到併同一欄的3 頭母豬群裡10天。此時,公豬採輪替方式而被放入另一母豬欄之考量,是為避免因某一頭公豬的受精能力低落而致母豬無法受孕產仔的狀況產生。持續兩個月的併欄配種,剛好更換 4 頭公豬,藉以減少配種作業所需的人力,母豬分娩日期再扣除懷孕天數 114 天,可用來推測與配公豬。待產母豬於 11 月至 12 月間陸續分娩,出生仔豬之體色、體重均予以記錄,達8 週齡離乳並稱重。全黑仔豬則逕予淘汰,而棕黑條紋公仔豬亦逕予淘汰。棕白條紋、棕黑條紋和紅棕色仔豬則繼續飼養至 5 月齡,達 5 月齡時稱重並測量體型性狀。選留新公母豬的 5 月齡體重均需 30㎏ 以下者,才作為第三代(F3)種畜用。
選留的F1經產母豬經配種後,計有17胎F2仔豬。平均每胎有9.24±2.83頭(平均±標準偏差)活仔豬,合計有83公74母仔豬。因有兩胎仔豬在離乳前就配合農業研究概況之展示而送出埸,顧及疾病防疫,這些仔豬未再回埸,故該頭母豬的離乳資料不計,達八週齡時僅有15胎母豬有離乳記錄,平均每胎離乳6.60±2.75頭,離乳仔豬的育成率是以離乳活仔數之平均值被除以出生活仔數之平均值的百分比表示之,離乳仔豬的育成率為71.4%(表6)。
選留的F2豬有20頭女豬,計有38胎分娩,亦即每頭選留母豬分娩兩胎,平均每胎出生活仔豬數為5.79±3.28頭,合計有125公95母仔豬。達八週齡離乳時,僅有28胎有離乳記錄,平均每胎離乳5.32±2.95頭,F3仔豬的離乳育成率為 91.8%。選留的F3豬有19頭女豬,計有19胎分娩,亦即每頭選留母豬均分娩一胎,平均每胎出生活仔豬數為6.00±2.10頭,合計有54公60母仔豬。達八週齡離乳時,有19胎有離乳記錄,平均每胎離乳5.05±2.25頭,F4仔豬的離乳育成率為 84.1%。
表6. 迷彩豬種母豬之繁殖性狀
性狀 第一代母豬
第二代母豬
第三代母豬
產次 3~4
1~2
1
分娩胎數 17
38
19
每胎出生活頭數 9.24±2.83
5.79±3.28
6.00±2.10
活仔豬總頭數(公/母) 157(83/74)
220(125/95)
114(54/60)
八週齡離乳胎數 15
28
19
八週齡每胎離乳頭數 6.60±2.75
5.32±2.95
5.05±2.25
離乳仔豬育成率(%) 71.4
91.8
84.1
平均±標準偏差。
選留的F3種豬6公18母,所用的 6 頭公豬均為棕白條紋,而母豬則有 8 頭為棕黑條紋和 10 頭為棕白條紋。於1994年7月起分成六組併欄配種,每欄飼養1頭公豬和3頭母豬。待產母豬於 11 月至 12 月間陸續分娩,出生仔豬之體色、體重均予以記錄,達8 週齡離乳並稱重。全黑仔豬則逕予淘汰,而棕黑條紋仔豬亦逕予淘汰。棕白條紋仔豬則繼續飼養至 5 月齡,達 5 月齡時稱重並測量體型性狀。選留新公母豬的 5 月齡體重均需 30㎏ 以下者,才作為第四代(F4)種畜用(1995年7月)。F5代的種畜均是具有棕白條紋者(1996年7月)。F6代的仔豬均是具有棕白條紋,F6代的種畜於1997年7月併欄配種。如此形成一年一世代的選育方式。F7代(1998年7月)起以兄妹配進行全同胞選育。
從F1至F6世代,豬隻的條紋體色出現頻率,以佔有該世代豬隻總頭數的百分比表示之。迷彩豬僅選留有棕黑條紋的第一代仔豬為選育種豬,因此在體色不呈條紋或不全黑或不全棕的仔豬均歸類為有雜點的仔豬。各世代仔豬體色分布頻率列於表7。第一代的 DM 或 MD 豬均以棕黑條紋居多,達65% 左右。第二代若為第一產次和第二產次者,則仍以棕黑條紋居多,初步顯示杜洛克豬種紅棕體色對蘭嶼豬種黑體色為共顯性,但僅限體側部位。
根據前二胎的仔豬體色,僅選留第一代種公豬有棕白條紋仔豬後裔者,來與配第一代種母豬,生產第三和第四胎,仔豬有 43.5% 為全黑,而僅有7.5% 為棕白條紋,暗示棕白條紋的組合受控於種母豬成分之可能性較大。經過第二代種豬選留時,要求公豬需具棕白條紋,母豬以棕白條紋為優先,棕黑條紋母豬次之,進行第三代仔豬之育成,體色全黑仔豬僅佔 1.4% ,而棕白條紋仔豬由上一代的 7.5% 增加為 25.3%,更在第四代增加到 72.8%。第三代種母豬平均每胎產 6.00 頭活仔豬,仔豬為棕白條紋體色者有72.8%,較上一代的 25.3% 增加甚多,顯示棕白條紋為隱性基因且己趨純合。第六代增加到100%。
表7. 選留體側有條紋相間的迷彩豬做種用,其後裔仔豬體色類別及其所佔比率(%)
世代 頭數
棕黑
條紋
棕白
條紋
體色
全黑
體色
全棕
體有
雜點
原代 杜洛克種(D) 9
0.0
0.0
0.0
100.0
0.0
蘭嶼種(M) 7
0.0
0.0
100.0
0.0
0.0
第一代(F1) (雄親×雌親)
D×M 40
65.0
0.0
2.5
0.0
32.5
M×D 35
80.0
0.0
0.0
0.0
20.0
第二代(F2) (1+2胎)
DM×DM 40
45.0
12.5( 5)a
27.5
12.5
2.5
MD×DM 40
40.0
5.0( 2)
32.5
7.5
15.0
DM×MD 45
46.7
13.3( 6)
26.7
4.4
8.9
MD×MD 57
33.3
7.0( 4)
49.2
10.5
0.0
第二代(F2) (3+4胎)b
145
31.0
7.5(11)
43.5
18.0
0.0
第三代(F3) 217
41.5
25.3(55)
1.4
31.8
0.0
第四代(F4) 114
21.1
72.8(83)
1.7
4.4
0.0
第五代(F5) 185
0.0
91.9(170)
0.0
8.1
0.0
第六代(F6) 130
0.0
100.0(130)
0.0
0.0
0.0
a括弧內數字為具有棕白條紋的頭數。
b所配種公豬需在其與配母豬所生第 1 或 2 胎內有棕白條紋相間仔豬者。
迷彩豬仔豬自出生至五月齡期間,因受其外表體色選拔流程所需,僅保留有棕白條紋相間體色的仔豬至五月齡稱重,不符選拔準則的仔豬通常於離乳後就予以隔離出選育族群。迷彩豬雜交一代和二代五月齡重介於 26∼35kg 重。而雜交二代至四代按性別區分之出生重、八週齡重和五月齡重列於表8。
表8. 迷彩豬之生長性狀
世代 性別 出生重,kg 八週齡重,kg 五月齡重,kg 第二代 公 1.16±0.33(125) 10.32±3.99(90) 30.54±8.06( 2) 母 1.12±0.30( 95) 10.01±3.29(60) 33.51±6.62(11) 第三代 公 1.14±0.25( 25) 9.32±3.05(25) 32.50±6.76(13) 母 1.12±0.24( 60) 9.27±2.75(50) 33.47±7.64(22) 第四代 公 1.00±0.54( 54) 6.07±4.51(50) 27.33±6.83(14) 母 0.98±0.50( 60) 5.80±4.90(46) 32.48±8.92(28) 第五代 公 1.04±0.19( 88) -
-
母 0.98±0.14( 97) -
-
第六代 公 1.12±0.24( 68) 9.49±2.38(60)
-
母 1.13±0.27( 62) 9.34±2.56(57)
-
括弧內數字為頭數。平均±標準偏差。
第四代迷彩豬因只選留有棕白條紋者,至五月齡的豬按性別測量其體型性狀,體高、體長、耳長、耳寬、胸深、胸圍、前肢長、前肢管圍、後肢管圍、臀寬、尾長、睪丸長和睪丸寬之平均值列於表9。迷彩豬選育族群的經濟用途上,除因其體型小與體色有特性,提供為休閒觀賞用豬種極具潛力外,亦可供醫學研究用實驗豬。
表9. 第四代迷彩豬五月齡體重與體型
性 狀 公
母
頭 數 14
28
體 重,㎏ 27.33±6.83
32.48±8.92
體 高,㎝ 39.16±4.36
41.50±4.95
體 長,㎝ 63.54±7.44
68.11±7.96
耳 長,㎝ 9.20±1.26
9.97±1.45
耳 寬,㎝ 6.58±0.93
7.16±0.84
胸 深,㎝ 23.98±2.86
24.60±3.26
胸 圍,㎝ 65.34±7.90
69.58±8.42
前 肢 長,㎝ 18.38±1.86
19.12±2.08
前肢管圍,㎝ 11.87±1.19
12.27±1.08
後肢管圍,㎝ 11.49±1.09
11.99±1.16
臀 寬,㎝ 19.57±3.00
21.27±3.66
尾 長,㎝ 11.61±7.18
16.48±4.87
睪 丸 長,㎝ 6.21±1.65
睪 丸 寬,㎝ 2.76±0.73
平均±標準偏差。
結論
迷彩豬和蘭嶼豬花色系兩個選育族群的經濟用途上,除因其體型小與體色有特性,提供為休閒觀賞用豬種極具潛力外,亦因其為近親選育的品系而可供醫學研究用實驗豬。
參考文獻
台東種畜繁殖場。1996。小型豬。台灣省畜產試驗所台東種畜繁殖場編印。pp. 1~16。
吳明哲。1991。休閒觀賞用豬種:Ⅰ.蘭嶼小耳種與杜洛克種雜交豬之體色測交試驗。中畜會誌20(增刊):7。
吳明哲、李啟忠、陳文誠、曾晉郎、張秀鑾。1995。休閒觀賞用豬種:Ⅳ.迷彩豬的棕白相間條紋體色之選拔。中畜會誌24(增刊):119。
宋永義、李登元、劉瑞珍、陳聯民、黃添美、徐淑芳。1988。改良台灣小耳種豬為實驗動物。第一屆家畜禽遺傳育種研討會專輯(1988年1月12至13日),台灣新化。pp. 118~134。
李啟忠、陳文誠、曾晉郎、張秀鑾、吳明哲。1994。逢機配種的蘭嶼豬群之產仔分析。畜產研究27(2):109∼117。
李啟忠、陳文誠、曾晉郎、張秀鑾、吳明哲。1998。蘭嶼豬近親品系之白色斑和棕色斑體色選拔。中國畜牧學會會誌 27(4): 485~497。
李登元、宋永義、黃添美。1983。本省小型豬商業化之雜交試驗。科學發展月刊11(10):939∼944。
休閒觀賞用豬種花色豬、迷彩豬和肩帶豬
豬供作庭院的動態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