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土山羊品種保存及利用

一前言:

(一)保種

  台灣土山羊係由中國大陸華南移入,其特徵為黑色、體型小、體質強健、顎下有鬚、耳直立、角圓短,耐粗飼、抗熱性及繁殖力強。

  近年來由於外來品種的引種及飼養者減少,使得台灣土山羊的生存空間和品種延續面臨重大的變化。

  有鑑於此,特擬定「本省土山羊保種計畫」進行保種的工作。

(二)利用

  本場利用台灣土山羊的遺傳特質,已研擬一配種計畫,運用台灣土山羊優異的繁殖性與努比亞山羊快速的生長性進行雜交試驗。

  其目的在於選育黑毛色系羊群,提供適合本地區山羊飼養管理及品種改良模式,培育出適合國人口味的本土品種。

 

二、研究成果

(一)台灣土山羊生產能力調查

  其結果如表一,每胎分娩可生產1-3頭仔羊,以雙胎率最高,佔79.2%,平均產仔率為191.7%,具多胎性,三胎率就相當少。

表一、本省山羊生產性能調查

頭數

受胎率 產仔率 單胎率 雙胎率

參胎率

育成率

───────── % ─────────

58

82.8 191.7 14.5 79.2

6.3

85.9

(二)台灣土山羊閹公羊屠體測定

  與不同品種山羊之肥育增重比較差,成長較慢,但其屠宰率及精肉率高,脂肪率低,腥羶味少,肉質佳,可加以育種改良,成為本土化之健康食品。

表二

品種及頭數 活體重(kg) 屠宰率 精肉率 脂肪率 骨骼率 毛皮率 內臟率 頭及四肢

────────  %  ───────────

NA* (n=5) 27.2 54.6 35.4 2.6 11.8 10.3 26.7 10.1
NA**(n=5) 29.8 58.1 51.5 1.8 12.1 20.8 10.5

(三)台灣土山羊母羊與努比亞公羊配種之後裔表現(表三、四)

  後裔毛色深受公羊毛色之影響,F1母羊受雜交優勢影響泌乳量增加,仔羊育成率也提高不少;而其快速的增重率及高大體型,改善了台灣土山羊不足之處。

 

表三、母羊繁殖性能比較

品  種

Na(♀)×Nu(♂) F1(♀)×F1(♂)
受胎率 79.38 88.54
單胎率 24.90 20.92
雙胎率 68.74 67.79
參胎率 6.36 11.30
產仔率 181.46 190.39
育成率 79.70 93.19
仔羊毛色(黑色)% 44.0 86.0*  30.0**
(雜色)% 56.0 14.0*  70.0**

註:*黑色F1母羊;**雜色F1母羊生產之仔羊毛色比率。

 

表四、經雜交改良後之肉羊生長性狀(單位:公斤)

品種

出生

三月齡

六月齡

九月齡

一歲齡

Na♂

2.0

10.7

18.2

27.8

32.2

1.8

9.7

14.0

21.4

25.7

Nu♂

2.9

17.8

28.9

40.9

49.4

2.7

14.8

20.9

30.7

42.2

F1♂

2.5

14.0

23.1

32.4

38.0

2.3

12.1

17.5

25.0

33.2

I1♂

2.7

17.1

26.4

31.5

36.2

2.4

13.6

17.7

25.5

34.3

Nu:努比亞;Na:台灣山羊;F1:努比亞公羊與台灣山羊母羊雜交一代
I1:F1羊隻自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