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鹿

簡嘉瑩

台灣梅花鹿為台灣特有亞種,台大畜產系染色體核型研究發現,台灣飼養之台灣梅花鹿(Cervus nippon taiouanus)染色體數2n=66(4X62V)。梅花鹿具有討人喜愛之外貌,但早期大量捕殺的結果,導致野生梅花鹿已近絕跡。期望藉由品種介紹,使大眾對於梅花鹿能有更深瞭解,進而珍惜台灣特有畜產生物,使其能綿延不絕。

 

台灣梅花鹿(Formosan Sika Deer)

 

品種特徵

台灣梅花鹿生性敏感而機警,毛色特徵夏季為栗紅色,背部有白斑,冬季則為茶褐色,其斑點全年可見,且分佈循一定秩序,以背部正中的一條黑線為基準,兩側各縱排12個白斑,另有白斑不規則散佈在其它各處;腹部、四肢內側、尾下為白色,臀部還有印記似的大白斑。公鹿的體型較大,身長約 1.5 公尺,肩高約 1 公尺, 在兩歲時開始長角,而且每年增加一個分叉,5歲後才停止分叉,角長可達70公分以上,當秋季交配的季節來臨時,雄鹿會彼此卡角,以爭取鹿王的地位及與雌鹿交配的權利。而雌鹿的體型較小,且頭上無角。其主食為狼尾草、苜蓿和銀合歡、榕樹葉等。梅花鹿在秋季交配,懷胎8個月,次年46月間可以生下小鹿。

 

品種來源

台灣梅花鹿是台灣的特有的梅花鹿亞種,明朝萬曆31(1603)陳第的「東番記」,文中有甚多台灣梅花鹿的記載。1623年荷蘭人進入台灣,積極捕鹿,年穫量曾達 12 萬張鹿皮,但也因大量濫捕而使野外的台灣梅花鹿瀕臨滅種。由於民間養鹿事業始終未間斷,梅花鹿在養頭數雖然逐年因產茸量少而漸減,但政府另有梅花鹿復育與野放計畫,暫時沒有滅種的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