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牛新知
![]() |
作者:宋思平/蕭在莒
◎前言
◎反芻
活動的地位健康狀態之下,一般餵飼日糧固定,牛每日反芻時間跟日糧中纖維含量、長度和芻料採食量的變化有關(Pearce, 1963),以乳牛一天採食時間平均6小時來算,那反芻時間約有8小時(宋,2006),一般情況處於穩定狀態,當發生疾病時,如常見的乳牛疾病,包括瘤胃酸症、乳房炎、急性鼓脹、酮症、流行熱....等,皆會明顯減少反芻和採食活動;生理方面,在發情期(圖一)和產犢期(圖二)反芻活動時間會明顯減少,因此,如何及時掌握反芻活動便是了解牛隻生理健康的關鍵。
![]() |
傳統上,會通過肉眼觀察或錄影的方式記錄採食和反芻行(Schirmann et al., 2009),但這些方式亦是耗時,因而僅於學術研究使用。此外,使用這類視覺監測行為的結果是很主觀,表述方式也沒有一定形式(Weary et al., 2009)。所以為了能夠自動記錄採食行為、進食和反芻活動,吸引很多學者專家投入,對民反芻的行為進行研究,遂開發出利用電子式監測回代主觀的視覺觀察作為研究工具(Beauchemin et al., 1989﹔Kononoff et al., 2002; Zehner et al., 2012),逐漸成熟後,近幾年更將這些原先是研究使用的技術,開發成可以幫助現場管理的利器(Schirmann et al., 2009﹔Bikker et al., 2014)。
◎
現場考驗目前對於轉換期的監控方式相當多種(Risco and Melendez Ratamal, 2011﹔Espadamala et al., 2015),包括從姿勢、食慾、運動、直腸溫度檢查以及聽診、觸診和樣品(如:奶、食團、糞)帶回實驗室分析,然而,當大量的乳牛需要評估和診斷測試時,會顯得耗時且投入許多勞力,此外,當要執行個別檢查時,由於會先將牛隻趕至自動上鎖牛閘內(selflocking head gates)或是觸診圍欄(palpation rails),牛隻站立和牛群擾動,會使得原本牛群的正常行為模式和休息時間的安排被打亂,也耗費牛隻體力(Stangaferro et al., 2016)。因此,使用非侵入式感應器或自動收集生理數據的系統,可以減少健康診斷過程對牛隻造成的影響,亦能提高獸醫看診的效率和作為狀況討論的參考。
◎
結論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