酪農專欄

乳協的產業服務功能

                                           
 


中華民國乳業協會的產業服務功能

  2017年國內鮮乳市場熱鬧精彩,大廠陸續推出新的鮮乳產品,小農品牌也如雨後春筍般加入市場競爭,這樣的盛況在短期內應不致有大變化,酪農在未來幾年雖然不必擔心生乳出路問題,但要面對環保問題及進口乳品競爭,因此2018年酪農必須加強牛糞尿、廢水處理及增加乳牛使用年限、提高牧場競爭力。

  為協助酪農提升產業競爭力,中華民國乳業協會於2016年10月18日於臺北召開乳牛產業精進策略論壇,針對乳牛育種繁殖、生乳品質提升、國產乳品市場區隔及產業永續經營等4大乳業重要議題提出策略建議,且為有效落實乳牛產業精進策略論壇所提出的策略建議,2017年農委會邀請宜蘭大學、臺灣大學、文化大學、中興大學、東海大學、嘉義大學、屏東科技大學的動科系及獸醫系學者專家,及畜試所、農科院、畜產會、中華民國乳業協會等成立乳牛飼育團隊及乳品加工團隊,並引進成功大學建立國產牛乳穩定同位素比值資料庫,分別進行乳牛育種、乳牛場自動化省工、提升生產技術及精準管理…,皆朝提高產業競爭力及建立國產鮮乳市場區隔等目標邁進。

  近年來,因年輕世代酪農開始接班,在農委會、畜試所的政策引導下,已引進新穎的省工、自動化的設備,並開始重視修蹄、護蹄、轉換期的飼養管理等觀念…。中華民國乳業協會在產官學研各界的支持與協助下,2017年與產業共同完成一些重要的工作:

  因應時代的趨勢與挑戰,中華民國乳業協會於11月2-3日假溪頭立德會館辦理廠農共識營,邀請農委會周文玲技正、農科院陳世平博士、臺灣大學徐濟泰教授及東海大學陳淵國教授等人,分別提出乳業政策未來施政方針、乳牛蹄部管理要點、乳牛健康監測智慧化管理及台灣乳牛牧場經營的技術瓶頸,並研擬解決方法,共計170餘人與會;為提昇國內芻料品質及產量以減少酪農飼養成本,邀請畜試所李春芳組長講授牧草分級對牛隻性能之影響;為協助畜牧場減低用電成本,邀請宜蘭大學張章堂教授偕同各縣市政府及相關產業團體及農民,赴乳牛場觀摩馬達加裝變頻器成果,利用安裝小設備不必汰換既有設備,即能輔助畜牧場達成節能減碳及減少噪音的目的。此外,為加強牧場飼養管理,邀請臺灣大學徐濟泰教授講授3場次乳牛轉換期精準管理及乳牛健康監測智慧化管理;而為減少酪農牛隻損耗,邀請中興大學莊士德教授講授乳牛流產防治與因應極端氣候之乳房炎防治與繁殖管理策略,邀請屏科大李旭薰教授講授牛隻流產常見病因與防治方法…等。

  2017年3月環保署丟了一個環保法令的震撼彈,水污染防治措施及檢測申報管理辦法部分條文條正草案第46條之1,修正新設之畜牧場不得排放地面水體,既設牧場5年內應減少排放水至1/2、10年內應減少至1/4,換句話說,環保署要求新設的畜牧業污水要0排放,既有業者5年內要減少50%排放水,10年內要減少75%,減排幅度之大,危及產業生存。中華民國乳業協會於2017年3月15日、5月9日及9月15日邀集相關畜牧團體及多位酪農親赴環保署公聽會表達抗議並提出建議書,並於10月及12月再前往環保署多次溝通,環保署已接受中華民國乳業協會建議,同意畜牧廢水從「5年減50%、10年減75%」改成「5年減5%,10年減10%」,並加強相關對產業的補助及輔導措施。

  中華民國乳業協會重要工作DHI業務,測乳頭數從2013年175,825頭次成長至2017年197,176頭次,4年來成長12%。2017年參加DHI的泌乳牛中,有2,274頭達到年產10,000公斤以上的天噸乳牛標準,其中有217頭甚至達到高繁天噸乳牛的標準,達成305-2X-ME乳量平均高達12,000公斤、305-2X-ME育種價高於350公斤、蛋白質率高於3.5%,及體細胞數少於10萬/ml(且連續6個月皆為A級乳)等4個指標。中華民國乳業協會輔導員是DHI工作運轉的重要的推手,其工作內容包括乳牛分娩記錄、仔牛出生登記、樣品採集、報表分析及解讀…等,農委會於2018年1月16日假畜產試驗所頒發2017年高繁天噸牛獎牌時,特別頒發「乳業菁英獎」予中華民國乳業協會14名輔導員肯定大家的努力與貢獻。

  2018年中華民國乳業協會將加強輔導酪農有效利用DHI報表的科學數據,作為營養調配、分群管理、配種、乾乳、分娩、淘汰等參考依據,帶動乳量、乳質的提升;且將協助八翁酪農區養牛戶成立牛糞尿共同處理中心,不但能解決環保問題、更能建立產業形象,讓糞土變黃金,建立養牛業者循環利用、綠能經濟的示範中心,迎接乳業的新挑戰!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畜產試驗所新竹分所蕭振文分所長(右5)頒發「乳業菁英獎」予中華
民國乳業協會方清泉秘書長(左5)帶領的輔導員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