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依據農委會民國110年統計資料顯示,全國養牛場共計1693場,其中乳牛場佔566場,共計飼養143,446頭乳牛。此外,依據農委會109年糧食供需年報統計數據顯示,國人每年對於鮮乳之平均供給量約為21.65公斤,其中國產鮮乳產量約450千噸,而進口鮮乳量約為66.2千噸,進口量約為國產鮮乳產量之14.7%。因應全球倡導「2050淨零排放」,以維護全球年均增溫低於攝氏1.5度,我國各部門也啟動相關之因應機制,並召開社區層級、地方層級及國家層級之座談會,農委會也配合進行農業淨零排放策略之規劃與相關座談會。特別提醒有關「農業淨零排放目標」或是近期討論之「碳費徵收」法令訂定前,必須要仔細考量是否會影響到國家糧食安全,尤其是我國糧食自給率尚未達40%。如果貿然定訂嚴苛之淨零排放目標,或是針對農牧業徵收高價的碳費,則會嚴重影響國內農業產業發展,增加農產品之生產成本、減少生產量及影響未來出口之競爭力等。依據2021年「中華民國國家溫室氣體清冊報告」統計數據顯示,農業部門之總溫室氣體排放量僅3,301千噸二氧化碳當量,約佔全國溫室氣體總排放量(287,060千噸二氧化碳當量)之1.15%(非燃燒部份),故應效法澳洲政府於2030年前先朝向「碳中和」之中程目標努力,等環境條件與技術成熟後再執行淨零排放目標。
一、國際間畜牧業淨零碳排策略—以英國為例
(一)淨零排放策略三大支柱
1. 支柱一:促進生產力與減少排放
(1) 提升農業生產效率與減少排放
鼓勵集約式畜牧生產:「集約式畜牧生產」效率較一般「放牧式生產」高,更可以嚴格管控飼糧供應、獸醫藥資源及更有效率循環利用廢棄物(甲烷與糞便)。同時使用替代物(例如海藻)可以阻絕牛胃內甲烷產生,或是藉由遺傳育種方式,以改善畜產動物的飼糧效率。
推行精準施肥:全英國約84%氧化亞氮排放量主要來自農業土壤,尤其是在土壤中施用化學肥料與動物糞便。因此,必須實施精準施肥規範,精確計算耕地所需要之氮肥資訊,並研發「自動農地土壤氮肥含量監測」技術。
生物炭產製與利用:利用生物炭(即利用穀物材料焙燒而成的木炭顆粒)混入土壤中以增加土壤對於二氧化碳之吸收能力。
(2) 進口農產品碳排問題
糧食生產是一個日益增加的國際商業活動,英國每年進口約佔所有糧食消費量50%糧食,其中(糧食消費量)包括45%動物性蛋白質。同時,英國也出口約25%的肉類與乳製品。因此,英國政府政策鼓勵農民降低碳排時,也必須將進口農產品貿易之碳排也要包括在內。
(3) 改變飲食習慣
英國人逐漸改變其飲食習慣,減少攝取高碳排的紅肉,增加攝取低碳排的白肉(例如雞肉等)。過去10年內在英國人已經減少攝取超過15%的牛肉與羊肉量。但是英國人平均每天仍攝取約60g動物性蛋白質。經估算在英國採取增加新鮮水果與蔬菜攝取,減少動物性蛋白質攝取量,每年可降低約36,000人之早年死亡數。
2. 支柱二:農場土地碳儲存
(1) 減少廚餘量:每年英國家庭產生之廚餘價值約為14.9億英鎊。食品產業發起自願性削減廚餘之承諾行動,主要傳遞農場至餐桌之廚餘減量、溫室氣體減量及減緩水資源壓力等,亦即是在2025年前削減20%廚餘(約為每人165kg廚餘削減至125kg)。
(2) 造林:更有效率使用所生產之糧食,讓更多周邊土地做為森林造林、保留復育及休閒活動用途。英國政府已經承諾在2025年以前,約有70,000公頃土地規劃造林。
3. 支柱三:連結生物能源以達到碳捕捉、碳利用及碳儲存
(1) 推動生質甲烷/生物能源:在英國大約40%農場生產一些可再生能源,政府協助他們未來投資在有機廢棄物(動物糞便、農業廢棄物等)厭氧消化程序,藉由處理農場廢棄物產生「生質甲烷」以取代化石燃料。
(2) 推行「生質能源結合碳捕捉與碳儲存(BECCS)」模式:栽種「生物能源作物」可以用於電力生產,同時捕獲大氣中的二氧化碳,並將二氧化碳固定儲存,以達到「負碳排」效益。
(二) 溫室氣體減量策略
1. 改善動物管理:改善動物健康與福祉,以提升畜牧生產系統效率,減少動物撲殺與廢棄物、精緻化動物飼料與配種,以提升營養使用效率,減少過多氮排泄。
2. 改善飼料成份:改善生產實務操作,增加飼糧中副產物、食品廢棄物、替代性飼料源及新式飼料原料或添加劑(例如藻類、微生物蛋白質及昆蟲來源)之利用率。
3. 改善糞便管理:改善動物糞便之使用、儲存及農地施用,以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同時利用動物糞便與農業食品廢棄物等資源進行厭氧消化,以產生生質能源。
4. 改善土地管理:包括減少化學合成肥料使用、納入豆科植物育種、改善有機及礦物肥料管理,提供全額津貼,鼓勵使用有機肥料。改善土壤健康(促進植物生長)與相關之管理操作(避免投入過多氮肥、過度放牧及壓實裸土),以減少過多氮肥進入生產系統,改善土壤之碳留存與土壤肥力以提升穀物生產。
5. 碳捕捉:
(1) 利用農業廢棄物產製生物炭協助穩定土壤之有機質;
(2) 利用「生質能源結合碳捕捉與碳儲存(BECCS)」模式,大幅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量或達到負碳排目標。
二、國內反芻動物(牛、羊)生產減碳策略
(一) 酪農產業:
依據農委會109年糧食供需年報統計數據顯示,國人每年對於鮮乳之平均供給量約為21.65公斤,以總國民人數23,582,179人計算,全國鮮乳消費量約為510.55千噸。其中國產鮮乳產量約450千噸,而進口鮮乳量約為66.2千噸,合計約為516.1千噸,扣除生產加工過程之損耗量(5.2千噸),實際供應量約為511.0千噸。為維護國內糧食安全無虞,酪農業在養乳牛頭數應不受規範影響。
(二) 肉牛/ 羊產業:
依據農委會109年底之統計資料顯示,國內畜牧產業產值(163,866,763千元)約佔農業總產值之30%,國內總反芻動物在養頭數約為28.4萬頭。2019年數據顯示,國內牛肉與羊肉產量分別為7,186與1,852公噸;然而,牛肉與羊肉進口量分別為158,043與20,872公噸,佔總肉類進口量(549,315公噸)之32.6%。在維護糧食安全與個人健康因素前提下,建議改變個人飲食習慣。108年數據也顯示,國人對於豬肉、牛肉、羊肉及禽肉之消費量分別為36.8、6.83、0.94及40.16公斤/人年。因此,鼓勵國民多攝取白肉(例如雞肉、豬肉等),逐漸減少紅肉(例如牛肉與羊肉等),可以有助於減少畜牧業溫室氣體排放量。同時依據農委會資料顯示,紅肉進口量遠大於國內產量,對於國內畜牧業不會受到影響(只要逐年減少紅肉進口量)。
三、國內酪農業產業減碳排之關鍵策略
(一) 提升農場能源效率:
1. 節約能源使用量、逐漸使用再生能源(沼氣、風能抽水及太陽光電等)替代化石燃料。
2. 使用高效率光照(例如LED照明)、智慧溫控通風、保溫及冷卻系統。
3. 改用變頻式電機設備(例如變頻馬達、變頻風扇等)取代一般電機設備。
(二) 糞尿處理及排放減量:
1. 實施精準營養:提升飼糧效率、減少糞便排放量及甲烷排放量。
2. 糞尿集中收集處理:
(1) 廢水經厭氧消化程序處理,沼液(亦即是厭氧處理後廢水)可以澆灌牧草或是狼尾草;沼渣(亦即是厭氧處理後污泥)則需要進行堆肥處理再應用於農地。
(2) 糞渣與濃縮污泥等固形物以堆肥程序處理(或是快速堆肥處理),以減少甲烷排放量,可以申請溫室氣體抵換專案,透過環保署平台媒合與工業進行碳抵換。
(3) 推動智慧化或是自動化畜牧廢水處理技術系統:提升廢水處理效率,並且達到節水、省電及省人工目的,同時可以節能減碳(可參考2021年「畜牧要覽--養豬篇」增修三版,下載網址:https://forms.gle/Sryi8aWhpdFkiQTs8)。
(三) 減少腸內發酵之溫室氣體排放:
1. 維護動物健康:提升生產效率,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量。
2. 高生產效率品系選拔:選育高生長效率之乳牛品系,尤其是(例如天噸牛),則可以較少之飼養頭數,生產更多的生乳量。
3. 提升飼料效率:國外研究結果顯示,使用飼料替代物或添加劑,且必須使用不會影響生產性能之飼料替代物(海藻)或是添加劑(生物炭)。也不可以是對於瘤胃微生物具毒性之成份(例如抗生素等),以減少瘤胃之甲烷排放量,但是不會影響瘤胃中之優勢菌群生長。
4. 建立智慧化/精準化環控牛舍:隨時維持最佳之乳牛生長溫、溼度及空氣流速等,利用物聯網(IoT)與感知器技術系統,可即時監測與遠端調控牛舍環境條件,以提升乳牛之健康與生產性能。
結語
雖然極端氣候現象逐漸影響到人類生活,國際間也呼籲各國家需積極推動「2050淨零排放(Net Zero Emission)」行動,以維持環境氣溫增溫範圍控制在攝氏±1.5度,避免造成全球氣候浩劫。其實達成淨零排放前,需要先達到「淨零碳排(Net Zero Carbon Emission)」或是「碳中和(carbon neutral)」程度(僅需要做到二氧化碳零排放),才有機會推動「淨零排放(指包括二氧化碳之所有溫室氣體皆做到零排放)」。但是仍需要在維護糧食安全的大前提下,先能滿足國人之糧食供應充足、個人營養需求及維護食品安全等之基本福祉,再來設法解決降低溫室氣體的影響及其所造成的相關環境衝擊問題。在環境永續與淨零碳排的問題解決上,畜牧業與農業是無法分割的綜合體,畜牧動物糞尿處理所產生之甲烷可以透過沼氣發電或是直接燃燒,將甲烷氧化成二氧化碳,再透過農作物行光合作用,將二氧化碳固定在農作物之生物質內。動物糞便或是有機肥施用於農地,可以透過精準施肥方式,以減少氧化亞氮的直接或間接排放量。我國酪農業在維護糧食安全方面,需要扮演提供國人安全美味生乳產品之重要腳色;而在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量方面,則必須維護乳牛健康,藉由育種、精準營養及動物照護以提升生乳生產效率,但是減少乳牛飼養頭數,使酪農產業經營符合「健康一體(one health)」概念,以達到聯合國的永續發展目標(SDGs)之目標,同時讓環境永續、酪農產業發展及維護糧食安全三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