酪農專欄

嘉農牧場

◎ 葉亦馨、凃柏安 採訪

                                      

  下了交流道,車子緩緩開進白河,剛好是風鈴木的季節,紅花風鈴木夾道歡迎,配上和煦的陽光,一下就把北臺灣的寒意驅趕走了,忽然一個轉彎,進入稻田之間,遠遠就看到大飼料桶矗立在前方,這就是我們本期的主角-嘉農牧場。

   嘉農牧場坐落在頭前溪旁,後方有雄偉的玉山,前方有滾滾溪流,左右伴著稻田,早晨微弱但具有生命力的太陽穿過玉山的重巒疊嶂,陽光灑進嘉農牧場開啟一整天,傍晚在辛勤地工作後,夕陽從嘉農牧場前方緩緩落下,這絕佳的位置與美景絕對羨煞許多人,讓我們更多認識具有蓬勃生命力、不斷進擊轉化的嘉農牧場從創立到現在的故事。


封面照

 

從無到有的牧場歷史

  民國 75 年洪振榮先生購買 16 頭女牛,開始了長達 30 多年的酪農人生,一開始也並非一帆風順,女牛接連發生疾病等狀況,心疼地看著引頸期盼的小牛長大,卻發現現實與想像落差之大,振榮大哥深刻感受到飼養經驗不足與知識缺乏的痛苦,毅然決然進入嘉義農專進修學習,殊不知這一唸,就從五專唸到了碩士。從 16 頭女牛擴展成全場 280 頭乳牛,員工 5 人,每頭牛平均乳量 24 公斤的嘉農牧場。

  嘉農牧場給人的第一印象是積極學習,家庭成員中有 2 位碩士、4 位學士,振榮大哥與麗卿姐均為碩士學位,且麗卿姐更是今年 2 月剛拿到熱騰騰的畢業證書,家中的小女兒則還在攻讀碩士班,在人人均有大學念的臺灣,看似高學歷不稀奇,但在嘉農牧場卻有不一樣的體現。振榮大哥自豪地說明,自己的三個學歷均為不同科系,每個學位都是穩扎穩打拿到的,因為想養好牛,進入農場管理科學習飼養技術,牧場建立後,發現不只是要把牛養好,更多管理方面的問題接踵而來,為了穩定地經營一個牧場,再次進入校園取經就讀農營系,生命科學碩士則為牧場帶來更多發展方向,不只能與嘉義在地知名業者合作生產蛋捲、餅乾、鮮奶茶釀等食品,更篩選出對環境友善的菌種,添加在乳牛飼料中,抑制氨味及蚊蠅孳生。在學以致用的環境中長大,孩子自然也耳濡目染,嘉農牧場的 4 個孩子分別就讀不同科系,但均能應用所學,導入智慧化精準管理系統、學習自動化設備維護與應用,不斷替牧場注入新元素。

  有現在美好甘甜的成果,過去也必經歷苦辣的日子,談到牧場是否曾遇到最困難的狀況,麗卿姐開始回憶那段艱辛的場景,2009 年的莫拉克颱風不僅席捲全臺,也深深影響嘉農牧場,嘉義縣原已飼養中的牧場在 88 風災肆虐下,建好的設施與設備皆付之一炬。電視機裡一遍遍播著乳牛在河中游泳的畫面,卻是一次次刺痛振榮大哥與麗卿姐的心,洪水沖刷直到 1 個星期過後才被允許進入牧場裡,看到滿是泥濘,爛泥巴堆得比人還高,心中真是無盡惆悵,經過這次歸零,並沒有澆熄飼養乳牛的決心,反而將過去的飼養經驗應用在新場裡,重新規劃牧場各項設施,迎來更友善乳牛飼養與環境優美的牧場。

對社會的感謝與責任

  嘉義有個奇聞趣事,嘉義東市場有一位傳奇人物—牛哥,每天早上不定期出沒,騎著老檔車,後面載滿玻璃瓶裝的牛奶,想要買瓶產地直銷、新鮮營養的牛奶可不簡單,全憑著運氣了,不僅要眼明手快把牛哥攔下,每人還限定一瓶,售完為止,晚到的人可就買不到了啊!這個傳奇就是嘉農牧場的振榮大哥,振榮大哥靦腆地笑著說,這是服務鄉里,牧場剛成立時,還沒有跟固定的乳品加工廠合作簽約交乳,當時產量也不多,生產的生乳就自行殺菌後拿到市場兜售,久了建立起固定客源,這些老顧客成為支持牧場的力量,現在牧場規模擴大,經營模式也改變了,但感謝鄉親過去的支持,還是持續提供市場零售服務,每天將溫熱的新鮮牛奶送到顧客手中。

  秉持著強國必先強種的信念經營牧場,振榮大哥認為臺灣人民健康就是最大的資產,而自己能貢獻社會的方式,就是生產健康、高品質牛乳。牛隻健康,產生的牛乳品質自然也會好,嘉農牧場除了自行做例行性牛隻健康照護外,還與專業大動物獸醫師團隊合作,每月定期為牛媽媽們做健康檢查,舉凡牛隻的繁殖配種、孕檢、體重體態變化與蹄部保養均不馬虎;營養方面,也有營養師針對不同身體狀況的乳牛,給予客製化的調配飼料;免疫防護也做到位,每年定期施打疫苗以防止流行熱、牛結節疹等傳染性疾病。

  對外,振榮大哥與麗卿姐積極參與各項公共事務,用行動來回饋社會,牆面上掛滿了各方的感謝狀、活動合照,名片上也印著協會、校友會、產銷班等團體名稱,有次在產銷班會偶遇麗卿姐,他早早就抵達會場測試設備、安排要給班員的講義,熱情地與班員們寒暄,會議進行也有條理,依序介紹講員上台,適時管理會場秩序,能持續抱著熱忱服務大眾,這樣的精神與牆上的字畫相呼應, 〝有實力的狂是自信,沒實力的狂是傻,但嘉農傻勁天下無敵 〞。

     ▲振榮大哥與自行研發產品-鮮奶茶釀。
 

▲登上嘉義奇聞軼事的東市牛哥。
 

牧場傳承與永續經營

   傳承是許多牧場面臨的難題,嘉農牧場也不例外,乳牛場的工作量大、工作時間長,耗體力又繁重,飼養牛隻要注重的細節往往比其他畜牧產業多,每當酪二代聽到要接手家族事業,經常聞之色變,振榮大哥則有一套想法,飼養這種黑白乳牛,不該讓人生都變成黑白,能給孩子們的就是經驗,振榮大哥將過去的飼養經驗實踐在畜舍中,從十年前的舊畜舍到目前正在興建的新畜舍就可以看到父母滿滿的智慧與關愛投入在裡面,麗卿姐發揮所長將動物福利的每個環節應用在畜舍興建裡,畜舍通風方式、座向、地板材質、牛床舒適度等一一考量進去,風扇系統採用變頻馬達、照明設備使用 LED 燈,在電費節節攀升的時代,盡量節省用電也減少碳排放量,搭配太陽能板,達成畜電共生的目標。

  嘉農牧場還有一個隱藏的特點,不是專家還真的很難發現嘉農牧場的用心,通常在乳牛場外幾里遠就可以聞到濃濃牛味,不用看到建築物就可以確定這裡有牛場,作為鄉里的好鄰居,味道問題是一個急需解決的難題,在嘉農牧場裡面聞不到什麼味道,彷彿進入平常的住宅,直到走進畜舍才有淡淡熟悉的牛味,這就是振榮大哥在碩士班所研究的成果發揮作用,自己生產微生物菌,並應用在飼糧中,促進瘤胃中微生物生長,當排泄出來又能有效抑制氣味,這樣的法寶絕對不藏私,振榮大哥強調,歡迎有需要的酪農朋友前來洽詢,將好菌分享給大家,讓酪農業互相幫助、互相成長。

▲展現嘉農牧場的嘉農魂字畫。 ▲傳說中用老檔車載送的玻璃瓶鮮奶。

▲各界的感謝狀及參與的活動留影

▲2017 年與日本中京大學棒球友誼賽紀念棒球。

▲牛舍一隅。
 
▲洪振榮先生(右)與友人(左)於新建牛舍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