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黃牛需要保種

人均知野生動物需要保育,但是,屬於畜牧用途的家畜、禽,保不保育似乎無人在意。其實,本土性畜產種原資源也需要保種,台灣黃牛即是其中之一。由於農業機械化、農地減少或改建住屋、務農人口降低、外來種的改良、進口牛肉的市場衝擊等因素,而造成台灣黃牛族群急遽縮減。依據官方統計數字(農情報導,1999),截至88年3月底止,全省共有牛166,527頭,其中乳牛最多,有135,674頭,佔81.5%;其次為肉雜牛的13,915頭,佔8.4%;而後水牛的8,580頭,佔5.1%;黃牛最少,還有8,358頭,佔5.0%。由是觀之,黃牛無疑地是本省牛口中的最弱勢族群。

  依聯合國糧農組織(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FAO)一份針對全球動物遺傳資源的諮詢報告中,對數目稀少的動物族群認為均亟需保存,其認定標準為:

 繁殖母畜數目:   <100   100-1,000 

  1,000-5,000  

 5,000-10,000 
 認定所處狀況:   危急   瀕臨危急 

 易受傷害 

稀 有

  一般牛群中,繁殖母牛的比例約在40∼60%,若以50%來計算,台灣黃牛的4,256頭已經是低於稀有動物的門檻了。但是由於黃雜牛、肉雜牛易被誤認為黃牛,實際的黃牛數目應更少於此數。至於少至何種程度,因為進行實際之田野調查工作,無法得知。但若根據畜試所為建立「畜產種原資訊網路」的調查回收結果做估計,黃牛可繁殖母牛之種數可能不會超過2,200頭,再過數年,本土黃牛可能即成瀕危動物了。

  恆春分斤自民國七十七年起執行「臺灣黃牛種原保存計畫」,為能使本土種原永保並維護本島畜產種原之生物多樣性,陸續由全國各地包括離島地區,蒐購黃牛種原,一方面以動物活體與生殖細胞方式保種,一方面結合保種與文化、生態、教育、休閒之功能,使保種與產業能達到生產、生活與生態之農業新目標,謀求畜產資源的永續利用,保存農業文化特色。

  三百多年來,牛對台灣的交通、耕作及農業的發達,做出了重大的貢獻。如今時代變遷,產業衰退,但,莫以「犧牲多數消費者來支持不經濟的農業」的經濟觀點來抹煞牛對國家經濟的貢獻。而後代子孫又如何能從外來、怕熱、不耐粗旱、嬌弱的黑白花乳牛身上,看到本土黃牛、水牛在日頭赤炎炎之下,與先民一起吃苦打拼的影子?以長遠眼光來看,糧食罐乏、能源枯竭的危機仍然存在,這種耐粗旱、不與人爭食,「有乳、有肉且有情的曳引機」,怎能不珍惜!保種工作是長期的,除產、官、學界之外,更需要大眾的關心與支持,為本土豐富而多樣性的動物資源及其永續經營利用多盡一份努力。

  最後,我們也需要您的合作,如果您在任何地方有見過黃牛(如簡介所示)的話,歡迎您告訴我們(有圖片更佳),以便我們能建立黃牛的動態資訊。謝謝!

08a.jpg (23000 個位元組) 

09a.jpg (26416 個位元組) 

 設立牛展示館,舉辦牛展活動,保種、
 文化、教育互相結合,融入民眾生活,
 提升產業功能至精神層次。

邀請地方業者共同參與牛展活動,
帶動地區公益活動,促進社區永續經
  營發展。「坐牛車」是最受歡迎的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