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前言:
大腸桿菌的型別:
大腸桿菌(Escherichia
coli)為一種動物腸道及環境中常在的細菌,屬於革蘭氏陰性細菌,細菌外表上有菌毛,使用菌毛則細菌會比較容易和腸道的上皮細胞連結,而造成疾病。大腸桿菌故名思義是居住在大腸中的細菌,所以,正常而言,大多數大腸桿菌菌株是對動物不會造成損害的,但某些菌株其毒力比較強,對人和動物有致病性,可分為6類:1)
主要造成胃腸道疾病的腸毒素型大腸桿菌(Enterotoxigenic E. col; ETEC)、2) 腸致病型大腸桿菌
(Enteropathogenic E. col; EPEC)、3) 腸侵襲型大腸桿菌(Enteroinvasive E. col; EIEC)、4)
腸出血型大腸桿菌(Enterohemorrhagic E. col; EHEC)、5) 腸黏附型大腸桿菌(Enteroaggregative E.
col; EAEC),以及造成敗血症的 6) 壞死毒素型大腸桿菌(Necrotoxigenic E. col; NTEC)。
致病機轉:
腸毒型大腸桿菌和其他大腸桿菌的不同點是細菌上的菌毛使其能更容易黏附在小腸腸壁上,然後就定殖(幾乎是住在那了)在該處,在此時,這時的細菌會不會造成絨毛的破壞。然後,本細菌會分泌二種外毒素:熱穩定腸毒素
(heat- stable enterotoxins; ST) 與不耐熱腸毒素(heat-labile enterotoxins;
LT)。這二種外毒素雖然對腸道上皮形態破壞極小,但會干擾腸道的正常生理功能而造成腹瀉。腸毒素濃度的上升,使得腸道上皮增加水分、鈉離子和氯離子等電解質的分泌,同時,下降了腸道內液體的吸收能力,當水分和弱鹼性的碳酸氫鈉從體內大量流失,最後會造成嚴重下痢、痙攣性腹痛、脫水以及體內酸鹼不平衡導致的酸中毒。
雖然本病的致害嚴重,但是由於腸道逐漸發展成熟,可阻礙大腸桿菌菌毛的黏附能力,故羊隻對於此病原具有年齡抗性,隨著年紀增長,此病原造成下痢的機會就越低,本細菌造成的下痢常發生於小於十日齡的仔羊。常見的臨床症狀有黃白色水樣下痢、脫水、精神沉鬱、食慾減退、倒臥不起、過度流涎,甚至死亡。仔羊若感染本類細菌時,但沒有接受正確的處置,可能有相當高的死亡率。
治療:
由於腸毒型大腸桿菌腹瀉的主要造成脫水、代謝性酸中毒和低鈉血症,治療目標首先應以支持治療彌補液體和電解質的損失,可以口服、靜脈注射、皮下注射的方式給予輸液。另可口服給予或在輸液中添加葡萄糖,因葡萄糖有助於使腸上皮細胞功能從分泌恢復為吸收。在輸液時要注意的是,當患畜有脫水症狀時不可以輸高滲透壓(如50%葡萄)的液體,要給予等滲透壓的生理食鹽水及5%葡萄糖水,輸液給予順序為先鹽後糖,並同時觀察羊隻狀態,如發現呼吸困難、嚴重發抖等情形需減緩或停止輸液。通常在給予支持療法後,患畜的下痢情形就能緩解。感染羊隻必須注意保温。由於輸液給於的能量通常不夠一日所需,若不注意保温,則羊隻會因抵抗外界的低温而消秏過多的熱量,造成低體溫而死亡。若羊隻精神狀態仍好,仍可主動進食時,仍給予羊隻口服輸液,此時,乳汁可建議先停三日,於三日後再以三分之一、二分之一的方式與口服液體混合後,於一個星期後再給予全乳,有助於腸道的恢復。若三日後羊隻仍呈現下痢狀況,仍必須漸進式給予乳汁,以防熱量不足造成死亡。
而為避免腸道常在菌叢平衡受到破壞,尤其反芻動物消化吸收高度依賴消化道中的微生物,必要時才直接口服給予抗生素,亦可用肌肉注射方式投藥。對於中度至嚴重的病畜,可使用廣效性抗生素對抗細菌性腹瀉,常用的口服抗生素如:Neomycin、Colistin、Kanamycin和Polymyxin
B等,腸道對這些抗生素吸收不佳,故可用以治療細菌性腸炎;亦或是肌肉注射Ampicillin、Amoxicillin、Cephalexin、Sulfamethoxazole-Trimethoprim或Enrofloxacin等抗生素。在使用抗微生物製劑時,應依獸醫師建議,並需按照仿單指示用藥,並考量該細菌的抗藥性,以防止抗藥物的產生。於三日內若無法改善,應會知中華民國養羊協會,或常洽詢的獸醫師,進行屍體解剖及病性鑑定。
預防:
預防方向可大致分為免疫方面以及環境方面:
1. |
增加新生仔羊之被動免疫 |
甲、 |
確保仔羊即早(於12小時內)攝取到足夠的初乳(,初乳比重至少1.035 g/mL,每日應達體重之10分之1以上)以獲得足量的移行抗體。 |
乙、 |
台灣並未同意給予母羊自家疫苗,但於未來,若有疫苗的情形下,給予母羊大腸桿菌疫苗可大大提升初乳中抗體的保護力。疫苗接種通常應在懷孕晚期進行,可使初乳抗體阻斷毒力因子和細菌在腸道中的繁殖。 |
丙、 |
在現行台灣的狀況下,可將經產母羊與初產羊合欄,或於附近欄,以提升羊隻中不同大腸桿菌的抗體種類及量。 |
2. |
減少大腸桿菌經由糞口傳染的機會 |
甲、 |
盡量減少生產時仔羊接觸到母羊糞便。 |
i. |
羊場之產房應每日清糞,至高床無可見糞便為止。 |
ii. |
仔羊出生後,應儘快將羊隻抱開,不使母羊床上之糞便污染到仔羊,或不小心使仔羊吃到或呼吸吸入床上之糞便。 |
乙、 |
加強場內衛生衛生管理。 |
i. |
於可能之情形下,羊場之產房應先使用高壓水柱添加消毒劑沖洗,並於沖洗後使其乾燥,再使羊隻進入。每日亦應注意糞便是否仍留在羊床上。 |
ii. |
羊舍供水系統及設備需定期清潔,可加氯消毒(管線末端餘氯量為4mg/L)。 |
iii. |
給予仔羊的乳汁應確實殺菌(乳汁中心温度應達56度C,30分鐘以上)。 |
iv. |
若使用代奶,泡製奶粉時應避免汙水混入(應使用煮沸過的水沖泡)。 |
v. |
在進出各場舍時,須更換雨鞋或將雨鞋消毒後才可進入。 |
vi. |
於羊舍淨空時,須先將場舍中有機物刷洗乾淨,待乾燥後以火焰滅菌消毒,再以消毒水進行噴霧消毒,於乾燥後再使羊隻進入。 |
結論:
羊隻下痢,尤其是腸毒性大腸桿菌所造成的下痢,若能及早發現,為一個可以完全治療成功及預防的疾病,各農戶及獸醫師應瞭解本病之致病機轉及治療方式,以減少損失。
![]() |
![]() |
圖1 仔羊病變腸道,可以見到羊隻有部份的腸道變黑。 |
圖2 仔羊脫水(眼窩凹陷)、因胸腔積液造成肺擴張不 |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