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國立嘉義大學獸醫學系 楊雅竹、詹昆衛*
一、前言
台灣羊隻除了肉用外,羊乳也是其中的重要畜產品。然而,遭特定黴漿菌感染的羊隻,除了出現乳房炎的症狀外,嚴重者甚至將無法產乳。無乳黴漿菌(Mycoplasma agalactiae)即為此病最常見的病原之一。
一旦羊場遭受無乳黴漿菌肆虐,雖說有抗生素能改善病羊臨床症狀,但是單靠藥物仍難以根除黴漿菌,病羊將可能成為長期帶原者,讓羊群呈現慢性感染的惡況。在黴漿菌潛伏感染期間,羊隻多無臨床症狀;然而羊群一旦受到緊迫,隨著羊隻免疫力下降,無乳黴漿菌可能再次趁亂而起,造成大規模的感染。
台灣學者於2020年自6個台灣乳羊場中隨機挑選羊隻進行調查,結果顯示此6場中無乳黴漿菌抗體調查的場盛行率為66.7%,整體的盛行率為3.3%,而算入疑陽性的結果則有17.2%。因此我們仍應積極監控與防治傳染性無乳症。
二、傳播方式
無乳黴漿菌能藉由乳汁、尿液、糞便、精液及眼鼻分泌物排出,排出時間可長達數個月,其他羊隻因吃入或經空氣吸入這些帶有病原的排出物而感染;若精液帶原,則可能垂直感染給仔羊。黴漿菌除了藉羊隻各種排出物散播,還可能長期存在於病羊外耳道,再藉由寄生於病羊身上的耳蟎傳染給其他羊隻。
就目前而言,乳汁與榨乳器械的汙染仍是主要的傳播途徑。一旦帶有病原的羊乳汙染榨乳設備,其他羊隻再次使用此污染設備時便可能感染。而值得注意的是,乳汁樣本中黴漿菌多呈現間歇性的排出,且雖然受感染的羊隻沒有明顯的臨床症狀,但是這些排出的黴漿菌仍會感染其他羊隻。此外,新生仔羊也常因食入帶原羊隻的初乳而造成感染。
三、臨床症狀
多數感染無乳黴漿菌的症狀為乳房炎、關節炎及角膜結膜炎;少數較急性的症狀可能誘發羊隻發燒甚至死亡,嚴重症狀者多為年輕羊隻或泌乳母羊,其中對泌乳母羊的致死率甚至高達10-30%。
1. 乳房炎:在感染初期,羊隻可能沒有臨床症狀,只有乳房外觀腫脹且發燙。接著將造成羊乳品質與產量下降,不僅乳汁變色 (多呈黃色) ,質地也變得水樣、顆粒狀、甚至濃稠凝固態,黏稠的乳汁可能還會堵塞住乳房出口。數天過後,受感染的乳房因分泌組織的受損而萎縮,甚至可見乳腺後淋巴結腫大。最終,因乳腺的萎縮與纖維化將造成乳汁無法再產出。
2. 關節炎:除了無乳症外,單側或雙側的關節炎也可能發生,造成羊隻跛行、或者是只能趴坐在地上。誘發之關節炎多發生於跗關節及腕關節。
3. 角膜結膜炎:初始會因結膜炎而產出清澈透明的滲出物,接著便出現角膜混濁、角膜炎、膿樣滲出物,嚴重者可能致失明。
4. 其他:除了上述的常見症狀,也可能造成流產、敗血症、呼吸道疾病(咳嗽、呼吸困難),後者多發生在哺育的小羊。
![]() |
圖1. 傳染性無乳症的臨床症狀。 A: 乳房炎;B: 關節炎;C: 角膜結膜炎。 圖片來源:Cacciotto, C. (2011). Characterization of Mycoplasma agalactiae membrane proteome. |
四、診斷
常見的實驗室診斷方法包含PCR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聚合酶連鎖反應) 、樣本培養、血清學檢驗。其中,可透過ELISA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酵素結合免疫吸附分析法) 做血清抗體監測,但是該試驗對於慢性潛伏感染的羊隻較不敏感。
較適合送檢的樣本則依病羊患處而有多個選擇,例如乳房炎為乳汁及乳房分泌物,關節炎則推薦採集關節液,結膜炎則改採以拭子採集眼分泌物。這些樣本應保持濕潤且低溫保存,盡速送檢至診斷實驗室。
五、治療
給予抗生素難以完全清除病羊體內的無乳黴漿菌,但仍可以緩減其症狀。常給予的抗生素有fluoroquinolones、macrolides、tetracyclines、lyncosamides。需注意的是體外試驗已證實黴漿菌的抗藥性增加,因此最好在施行治療前執行最小抑菌濃度試驗。
六、預防與控制
(一)羊群管理:最有效終結無乳黴漿菌的方法仍是淘汰或隔離病羊。因為病羊即使經過治療,黴漿菌仍可能永存於受感染羊隻體內,這些羊隻又有可能是無症狀帶原者,造成羊群慢性感染。
(二)乳品品管:一旦發現乳汁帶原,應該予以銷毀。平時仔羊若需要食用初乳,可以巴士得滅菌法將初乳加熱至56ºC ~60ºC持續 1至2小時,降低初乳中無乳黴漿菌的數量,防止無症狀帶原者之羊奶藉此傳染病菌給仔羊。
(三)榨乳程序:泌乳羊發生乳房炎,除了將榨乳設備徹底消毒清潔外,更應確實貫徹榨乳前後藥浴,來杜絕羊隻藉由器械汙染而間接感染。
(四)環境清潔:1%次氯酸鈉、70%酒精、2%氫氧化鈉、甲醛等化學物都能良好的清除黴漿菌。此外,UV以及高溫加濕至121°C 達20分鐘也能成功清除黴漿菌。
(五)事後監控:一旦黴漿菌在該羊場爆發,因應黴漿菌間歇性排出及帶原羊隻無症狀的特性,對於慢性感染的羊群也應該要做長期的羊乳樣本監控。
* kwchan@mail.ncyu.edu.tw
■ 資料來源
1. 傳染性無乳症。行政院農委會家畜衛生試驗所 反芻獸疾病診斷輔助系統。檢自:https://rumdise.nvri.gov.tw/fmodule/disSheet.aspx?id=MdsklAMORX8%3D
2. 鄭丞鈞(2020)。台灣乳羊黴漿菌之血清盛行率與乳汁中分子生物學之調查。國立中興大學獸醫學系暨研究所碩士論文,台中市。 檢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q8pw8b
3. Christian de la Fe Rodriguez. (2021, July). Contagious Agalactia in Small Ruminants. MSD Veterinary Manual. Retrieved from: https://www.msdvetmanual.com/reproductive-system/contagious-agalactia/contagious-agalactia-in-small-ruminants#v3291393
4. Contagious Agalactia Caprine Mycoplasmosis. (2018, October). The center for food security and public health. Retrieved from: https://www.cfsph.iastate.edu/Factsheets/pdfs/contagious_agalactia.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