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義大學 獸醫學系 楊雅竹、詹昆衛*
*kwchan@mail.ncyu.edu.tw
一、前言
除了常見的內寄生蟲外,外寄生蟲同樣也常見於台灣的羊隻。穿孔疥癬蟲剛開始或許只是造成羊隻的不美觀,並不立即影響羊隻生長,但若一直未給予適當的治療,則隨病羊不適感增加,也將影響羊隻生長與產能。根據研究調查,印尼的穿孔疥癬蟲致死率於幼羊高達67%~100% ,於成羊則為11%。對於外寄生蟲的感染,給予適當的治療與預防是必要的。
二、病原介紹
穿孔疥癬蟲 (學名:Sarcoptes scabiei) 蟲體小,外觀粗糙圓形,腳短小,第一對腳末端有長長的管狀突起,後兩對腳則有長長的剛毛。母蟲較公蟲略大,蟲體大小約330~600 x 250~400 µm。本蟲除了寄生於羊之外,也可寄生其他不同種的家畜,如:豬、犬、馬、兔等,不同種家畜的常見寄生位置也不盡相同。
![]() |
圖一:穿孔疥癬蟲蟲體與其蟲卵。 圖片來源:Farm Health Online.com |
三、傳播途徑
疥癬蟲多需靠直接接觸才會傳染,器物媒介的間接傳染少發生,但也有蒼蠅媒介間接傳染的案例發生過。值得注意的是,本蟲離開宿主之後,能在室溫環境下生存2~3天。本蟲好發於冬季,夏季較少,因疥癬蟲不耐高溫,其最適的環境為15~20°C的濕冷環境。
四、致病機制
穿孔疥癬蟲啃食羊隻皮膚細胞以進入真皮層內寄生,並形成「皮膚隧道」。其藉由吸取宿主淋巴液及皮膚細胞的養分得以生存。本蟲的分泌物會誘發羊隻過敏反應,造成羊隻嚴重的皮膚病灶。
而母蟲則會於皮膚隧道內產卵,其可在皮膚內存活約4~5週,每次可產2~4個卵,從卵成長至成蟲約為10~17日。
![]() |
圖二:穿孔疥癬蟲的生活史。 圖片來源:Researchgate |
五、臨床症狀
寄生於皮膚的疥癬蟲造成皮膚劇烈搔癢,病羊可能出現磨擦及舔舐病灶皮膚的行為。
六、病理變化
◆肉眼病變:
感染疥癬蟲的病羊會出現許多典型的皮膚病灶:
1. 皮膚出現紅斑性丘疹、滲出液。
2. 皮膚增厚呈痂皮樣、附著黃白色鱗屑樣物。
3. 脫毛、脫皮。
4. 綿羊之皮膚病灶主要分布於臉與其他沒有長毛的區域,較少散布至全身。 山羊之皮膚病灶則常見於眼周、唇周、耳翼外側、腹部、四肢、陰囊、尾根部;嚴重者將會擴散至全身。
◆顯微病變:
1. 化膿性表皮及皮膚炎。
2. 皮膚之鱗狀上皮細胞顯著增生,角質層明顯增厚且伴隨角化過度。
3. 可見穿孔疥癬蟲寄生於表層角質層及鱗狀上皮細胞間。
4. 部份表皮及真皮組織可見大量炎症細胞與壞死細胞。
![]() |
圖二:穿孔疥癬蟲造成的耳部皮膚病灶。A、B、C分別代表感染後10、40、50天。 圖片來源:Tarigan, S. Dermatopathology of Caprine Scabies and Protective Immunity in Sensitised Goats Against Sarcoptes scabiei Reinfestation. Jurnal Ilmu Ternak dan Veteriner, 7, 265-271. 2002. |
![]() |
圖三:感染穿孔疥癬蟲的病羊面部與頸部皮膚呈厚厚的痂皮樣、脫毛。 圖片來源:Espinosa, J., Ráez-Bravo, A., López-Olvera, J.R. et al. Histopathology, microbiology and the inflammatory process associated with Sarcoptes scabiei infection in the Iberian ibex, Capra pyrenaica . Parasites Vectors 10, 596. 2017. |
七、疾病後續發展
若出現以上症狀後,未加以治療,可能會演變成疥癬蟲的慢性感染。除了皮膚症狀的加劇外 (如:色素沉著、皮膚苔癬化 (lichienification),因病羊的極度不適,故可能出現厭食、體重下降、生長遲緩與產乳量下降的狀況;若症狀嚴重,可能連帶使周邊淋巴結腫大。若皮膚屏障受損嚴重,病菌有機會藉由遭受破壞的皮膚傷口進入體內造成感染,引發其他更嚴重的疾病。
![]() |
圖四:可見感染穿孔疥癬蟲的病羊除了有皮膚病灶外,也出現了消瘦的狀況。 圖片來源:Giadinis, N.D., Farmaki, R., Papaioannou, N.G., Papadopoulos, E., Karatzias, H., & Koutinas, A.F. Moxidectin Efficacy in a Goat Herd with Chronic and Generalized Sarcoptic Mange. Veterinary Medicine International, 2011. |
八、診斷
對明顯病灶部位以進行深層皮膚刮取採樣,方法為透過小刀刮取病灶邊緣皮膚直至滲血,而後將刮取樣本以10% KOH溶解,透過顯微鏡鏡檢辨識疥癬蟲蟲體或蟲卵;刮取採樣的部位應盡量以多點、多次進行。
然此刮取採樣方式無法完全確保一定能採集到蟲體,故若鏡檢結果未見蟲體仍不能排除穿孔疥癬蟲感染。因此獸醫師多會透過臨床症狀與治療反應來加以診斷是否感染。
九、治療
1. 皮下注射2次ivermectin (0.2 mg/kg),兩次注射應間隔7~10日。
2. 皮下注射4次moxidectin (0.2 mg/kg) ,每次間隔15天。
3. 每周以1% 石灰硫磺 (lime sulfur) 局部浸潤或噴灑於病灶處持續4~12週直至狀況緩解。
皮下注射藥物需注意藥物殘留問題,尤其是乳汁。而局部投予藥物也需要注意藥物毒性問題,而局部投予藥物效果較皮下注射驅蟲藥效果較差。少數不嚴重狀況下病羊可能自行恢復。
十、預防與控制
1. 疫苗:目前並無有效疫苗防治疥癬蟲。
2. 飼養管理:因本蟲的傳播途徑為直接接觸,故應將病羊加以隔離,避免健康羊隻與之接觸。此外,因疥癬蟲可在外界環境存活,故畜舍也應加強清潔消毒,以消除環境中的疥癬蟲。
資料來源:
李永基。家畜寄生蟲學。藝軒圖書出版社,355-361。
獸醫家畜資訊網。山羊疥癬蟲感染症。取自:https://vettech.nvri.gov.tw/view.php?theme=web_structure&id=1237
林昱伶。感染臺灣野山羊(Capricornis swinhoei)與馴養動物之穿孔疥癬蟎(Sarcoptes scabiei)的傳播歷史與現況。2012。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kmfb7y。
D.G. Pugh, A.N. Baird. Sheep and Goat MEDICINE. 2nd ed. Elsevier, 2012.
Lastuti NDR, Hastutiek P, Suwanti LT, Chrismanto D. Exploration of Sarcoptes scabiei Antigenic Protein Which Play Roles in Scabies Pathogenesis in Goats and Rabbits. Iran J Parasitol 3:466-472, 2018.
Giadinis ND, Farmaki R, Papaioannou N, Papadopoulos E, Karatzias H, Koutinas AF. Moxidectin efficacy in a goat herd with chronic and generalized sarcoptic mange. Vet Med Int. 2011:476348,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