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士德教授 中興大學獸醫學系

 

 

病例一、小羊嚴重下痢(拉肚子),死亡率高

  1. 根據台灣南部某乳羊場畜主描述,於去年底至今年初的3個月期間,陸續出現約200頭不同日齡仔羊死亡之情形,雖給予各種現場使用之藥物或抗生素治療,但未見有明顯改善,初步估計仔羊死亡率約9成。臨床可見仔羊精神與食慾下降,於口唇可見水皰、膿皰及痂皮樣病變,部分仔羊有下痢之情形。現場視診時可見精神虛弱仔羊精神沉鬱,於口鼻附近及口腔內可見紅斑、丘疹、水皰、膿皰及痂皮樣病變。部分仔羊有下痢之情形。詢問畜主,畜主餵飼小羊之初乳未確實加熱消毒,近日也有將母羊產後不同日之初乳混合餵飼於初生小羊。

  2. 經過死亡小羊之組織病理學檢查以及分子生物學檢查,確診小羊罹患接觸傳 染性化膿性口炎(contagious pustular dermatitis)併發大腸桿菌之細菌感染腸炎。

  

病例二、母羊下痢

  1. 南部某乳羊場管理者描述,半年來陸續發生產乳母羊下痢,給予一些藥物治療,有些有改善,但有些則持續發生下痢,有幾頭母羊因為下痢時間長而死亡。

  2. 現場採集下痢母羊糞便樣本於實驗室進行浮游法之寄生蟲卵檢查,以顯微鏡觀察,結果在400倍視野下,每個視野約可見2~4個球蟲卵。

  3. 攜回共2個糞便樣本於實驗室進行好氧與厭氧微生物培養,結果第一頭下痢母羊好氧培養結果無特異性病原菌(意即培養結果為3種以上、無優勢菌種之消化道常在微生物種類,如大腸桿菌群、鏈球菌等);厭氧培養則為+++鏈球菌屬(Streptococcus spp.),推測此鏈球菌屬推測應該不是主要引起下痢的病原菌。第二頭下痢母羊下痢糞便樣本好氧之微生物培養結果為+++混合感染(+++鏈球菌屬及+++大腸桿菌群),此2類細菌也多屬於消化道常在菌從;厭氧培養結果與好氧培養相似,結果為+++混合感染(+++鏈球菌屬與+大腸桿菌群)。

  4. 診斷:從糞便樣本寄生蟲卵顯微鏡檢查與糞便樣本微生物培養結果,推測母羊的下痢原因仍不明。

 

仔羊下痢與大腸桿菌感染症

一、前言

  下痢是仔羊現場常見的問題之一,可能由多種因素引起,例如衛生條件差、壓力、營養不良和傳染性的病原等。一旦發生下痢,如果沒有找到正確原因與及時治療,或是給予正確的治療,持續4~5天的下痢就會導致脫水、體液酸鹼不平衡、營養不良,甚至死亡。通常仔羊下痢導致死亡的可能原因包括:沒有及時治療、沒有了解下痢真正原因、沒有將病因排除、不正確的治療(包括沒有確認下痢的病情或嚴重程度)、沒有將下痢仔羊隔離,以及沒有定期消毒病羊區等。

 

二、大腸桿菌感染症

  大腸桿菌(Escherichia coli)是羊場的常在菌,在大多數溫血動的糞便中皆可分離到,一般情況下,羊隻對其均有良好的抵抗力,但也是導致仔羊下痢的眾多原因之一,特別容易發生在產季,於過度擁擠和衛生條件差的情況下,容易導致有高發病率。在粗放管理條件下,恰逢極端天氣條件,特別是高溫、嚴寒或大雨時,發病率也會增加。仔羊感染大腸桿菌後,常造成腸炎而下痢,或出現敗血症而死亡。

  臨床上,從羊分離出的大腸桿菌可以分成兩個群別,包括腸病型及敗血型兩群,腸病型大腸桿菌侵害性較弱,存在於動物小腸,可分泌腸毒素導致小羊下痢。這些對羊場較重要的腸病型大腸桿菌又可依據其毒力的差異性簡單區分為五大類,包括腸致病性大腸桿菌(enteropathogenic E. coli, EPEC)、腸毒素性大腸桿菌(enterotoxigenic E. coli, ETEC)、腸侵入性大腸桿菌(enteroinvasive E. coli, EIEC)、腸出血性大腸桿菌(enterohemorrhagic E. coli, EHEC),以及腸附著性大腸桿菌(enteroadherent E. coli, EAEC)等。腸出血性大腸桿菌(EHEC)對於人來講可以說是引起下痢最重要的一種大腸桿菌了,它們會產生一種或是一種以上的志賀毒素(Shiga-like toxin) , 所以又叫做產志賀毒素大腸桿菌(Shiga toxin-producing Escherichia coli, STEC)。

  敗血型大腸桿菌之侵入性較強,可以穿過小腸壁進入其他器官組織;感染的動物可能會有輕微下痢或肺炎但是免疫力較差或已經有其他疾病,則可能沒有下痢症狀,病情迅速惡化而可能迅速死亡。一般來說,感染的動物起先可見精神沉鬱,身體虛弱,沒有立即給予適當處置,通常就會倒臥不起,並且出現嚴重脫水。可能出現化膿性腦膜炎而有神經症狀;在慢性期可能會出現全身多發性、化膿性關節炎。大腸菌症的敗血型常見於2至6週齡的小羊,成年動物體內有大量的循環抗體,因此對敗血症有比幼年動物更強的抵抗力。然而,這種抵抗力可能被致病性較強的細菌所突破,或因免疫功能的喪失使伺機性細菌入侵。營養不良、寄生蟲、運輸、過度擁擠、其他疾病、極端天氣條件和其他壓力因素都可能造成免疫抑制的主要原因。

 

三、大腸桿菌症的檢驗

  但現場據實驗室調查,只有約25∼50%小羊下痢可能為大腸桿菌所造成,如果不給予正確治療,數天內會出現不同程度的下痢、脫水、酸中毒和死亡,死亡率從10-50%不等。感染大腸桿菌的小羊(3~7日齡)會出現下痢,下痢的糞便性狀外觀可能差異很大,從糊狀的白色到水狀的棕色都有可能,所以下痢便顏色很難用來診斷感染的病原微生物。長期或嚴重的下痢會導致脫水、精神沉鬱、食慾不振、虛弱、抽搐和死亡。小羊下痢的原因或是感染的為生物種類一般需要實驗室檢測才可以得到最正確的診斷。

 

四、大腸桿菌症的治療

  仔羊一旦觀察到出現下痢情形,包括稀狀或糊狀的軟便,建議立即停止餵飼乳汁,也要停止供應水和教槽料,當然芻料也要立即停止餵飼,否則消化道發炎的時候,給予餵飼固體性飼料會引起更嚴重消化不良,並讓症狀更為惡化。此時,可以給小羊一次喝約100cc電解質,或是再加入2g的葡萄糖,補充熱能;一天4次,以少量多餐的方式連續給予2天。這樣的目的是要讓小羊胃腸道可以充分休息,以達到組織和功能修復的目的。當然,沒有給予藥物治療也不行,建議肌肉注射第三代頭孢子素,以及非類固醇消炎藥,每日一次,連續3-5日;肌肉(或是皮下)注射綜合維他命B群,每日一次,連續3-5日,強化肝臟代謝以及對毒素的解毒能力。酸血症會出現在下痢時間較長的仔羊,因此非常需要以點滴或是口服鹼性液體來矯正酸血症,現場可以將3g小蘇打加入於10cc的水,充分溶解後,經口灌服,每日二次。而嚴重下痢並無法站立的小羊,就需要緊急給予靜脈輸液治療(打點滴),當然對一般農民來說,給3到5公斤的小羊打點滴的技術挑戰度很高,因此,小羊一旦下痢,就要緊急且正確的治療,不能嘗試治療而讓小羊進入非常嚴重症狀的狀態,常常最後就會死亡。

  有時也會在下痢的仔羊糞便中培養(厭氧培養)出梭菌(Clostridium spp.),山羊的梭菌感染症又稱為腸毒血症(Entertoxemia),或是過食症(Overeating disease),主要感染並引起本病的梭菌為產氣莢膜梭菌(Clostridium perfringens)。基本上,梭菌只有少量存活於腸道中,但於消化不良或是有大腸桿菌的先期感染時,就會開始快速增殖,產生毒素,導致可能是各年齡層包括成羊或小羊快速的腹痛、下痢症狀,有時出現急性死亡。梭菌由於病情發展快速,動物常常來不及治療即死亡,因此本菌感染首重預防,建議現場調整最正確的飼養和管理,避免消化障礙或是大腸桿菌感染的發生。

 

五、預防

  預防首重剛出生仔羊的飼養管理,特別是初乳的餵飼管理。仔羊出生後24小時內需餵喝體重20%量的初乳;建議在出生後6~12小時,就能夠喝到體重的10%量。一般仔羊在餵喝第一次初乳後,就會自己吸乳,但若仍無法自行吸乳,則每2至3小時仍需以胃管灌服乳汁。平時可以將過多的初乳冰凍保存起來以便不時之需,是現場很重要的飼養方法。冰凍的初乳解凍時,注意要隔水加熱,不能以微波爐加熱或是直接加熱,因為這樣會破壞所含的抗體。目前羊場已經開始增購初乳加熱裝置(最好能夠隔水加熱以及附有攪拌器),特別要注意加熱溫度控制的準確,儘量不要讓初乳加熱超過60℃,否則會破壞其中的抗體;一般建議初乳加熱溫度為56℃、60分鐘。通常每頭仔羊每日需喝到20%體重的代用乳,才能夠有正常的成長,也就是說,每頭約4公斤的仔羊,每日共需喝到800cc的代用乳,若每天餵飼4餐的話,則每餐最少就要200cc。

  在預防上,也要注重提高懷孕後期母羊熱能的供應,因為唯有健康的母羊,才可以產出優質、營養豐富且含有高濃度抗體(免疫球蛋白),提供給仔羊,喝了優質的初乳的仔羊才會健康,否則免疫力低下,就會很容易感染現場的常在菌,特別是大腸桿菌。由於胎兒發育集中在懷孕的後1/3階段,因此母羊營養的需求明顯的增加;而雙胞胎或三胞胎的胎羊佔據母羊腹腔越來越大的空間,壓縮瘤胃 ,因此降低母羊的採食量;由於此階段母羊又需要大量熱能,故羊場若沒有特別提高其熱能供應,就會導致母羊的代謝疾病,如酮症或妊娠毒血症。在分娩前,一般建議乾物質要達到體重的2.5%,其中穀物至少應占體重的1%,也就是說,針對一頭60公斤、懷雙胞胎的母羊,其穀物的供應至少要達到600公克;但此比例也要與母羊年齡、體態評分、子宮內胎羊數目以及泌乳潛能一起評估。

 

六、羊寄生蟲感染症

  調查結果顯示,台灣山羊至少有14種內寄生蟲,總陽性率超過80%,特別是放牧的羊群;其中以線蟲類及球蟲類的寄生率最高,線蟲類則以捻轉胃蟲(Haemonchus contortus)為最主要的寄生蟲(蘇耀期,1984),常見2種以上寄生蟲混和感染 。 在台中及台東地區羊隻,共發現有球蟲(Eimeria spp.)、擴張絛蟲(Moniezia expansa)、鞭蟲(Trichuris ovis)、蟯蟲(Skrjabinema ovis)、糞桿線蟲(Strongyloides papillosus)、捻轉胃蟲(Haemonchus contortus)、毛樣線蟲(Trichostrogylus spp.)、腸結節蟲(Oesophagostomum sp.)及鉤蟲(Bunostomum sp.)等9種(黃鴻堅,2001)。羊主要的腸道寄生蟲種類、寄生特性包括:

  1. 球蟲:山羊球蟲症是一傳染性疾病,可由一種以上的球蟲所引起,包括E. arloingi E. caprina E. christenseni E. ninakoblyakmovae 等。球蟲大多寄生於小腸末端至大腸部位,早成嚴重發炎、出血、黏膜脫落等病變。

  2. 捻轉胃蟲(Haemonchus contortus):寄居在第四胃,從黏膜吸血作為其主要之食物。

  3. 奧斯達胃蟲(Ostertagia circumcinota):和捻轉胃蟲相似,均寄生在第四胃,從黏膜吸血作為其主要之食物。

  4. 毛樣線蟲(Trichostrogylus spp.):寄生於羊的小腸。

  5. 哥倫比亞腸結節蟲(omum columbianum):寄生於羊的大腸。

  6. 山羊絛蟲感染:主要有擴張絛蟲(Moniezia expanse)及秉尼待絛蟲(Moniezia benedeni),成年羊隻感染絛蟲之症狀較不明顯,但幼齡羊隻感染後,較容易因為蟲體的刺激以及蟲體所產生之有害物質,引起消化障礙、貧血、營養障礙、消瘦等症狀,嚴重者亦會死亡。

  在驅蟲上,針對球蟲(如 Eimeria arloingi),一般建議同欄所有仔羊均給予口服特球除5%®(Toltrazuril 20-25 mg/kg),停藥期為上市前77天;斷奶羊隻驅蟲則給予肌肉注射泰利美寧® (1 cc/kg),停藥期10天。線蟲(如捻轉胃蟲、毛樣線蟲、腸結節蟲等),則建議口服 Levamisole (12 mg/kg),懷孕母羊謹慎使用,停藥期7天。或是口服Ivermectin (0.4 mg/kg),停藥期16天。針對絛蟲,則建議口服以下任何一種藥物,包括Albendazole(5-10 mg/kg)、Fenbendazole (5 mg/kg),或是Mebendazole (15 mg/kg),停藥期則為14天。

 

七、結語

  羊隻出現下痢常常是現場的大問題,最主要的原因是未能清楚了解真正的病因,以及沒有辦法確切判斷病羊的病情或病程,導致亂投藥或是延誤治療的最佳時機,導致羊隻損失。從上述內容可以知道,羊隻下痢的原因或是風險因子相當複雜,建議在發病以及損失尚未嚴重之前,就能立即延請獸醫師或是有效控制現場問題之專家學者到場協助,才能避免羊隻症狀繼續惡化或是病情擴展開來,造成嚴重經濟損失。而正確的乾乳母羊,包括懷孕末期的母羊,以及剛出生的仔羊群,給予最正確的飼養及管理,才能建立健康的羊群,有效地預防現場常在病原感染,減少疾病發生,才是最正確的預防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