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嘉義大學獸醫學系 鐘翎真、詹昆衛*
*kwchan@mail.ncyu.edu.tw
■ 前言
母羊流、死產是飼養管理上備受關注的議題,因其不只造成可觀的經濟損失,還可能帶來公共衛生的風險。造成羊隻流產的病因可分為非傳染性與傳染性(表1.)。本文主要探討羊的感染性流產,將介紹流產披衣菌-一個台灣常見、會導致羊流產的人畜共通傳染病。
流產披衣菌(Chlamydophila abortus)是一種革蘭氏陰性,且絕對細胞內寄生的細菌,也就是此細菌只能透過寄生在宿主細胞內才能生存並增殖。為母羊「地方性流產(enzootic abortion)」的病原。
羊流產之病因 |
傳染性 |
非傳染性 |
舉例 |
為病原導致的疾病 如:披衣菌症、Q熱、弓蟲症…… |
營養相關 如:缺乏銅、碘、鎂、維生素E與硒、妊娠毒血症 |
中毒 如:有毒植物、重金屬、藥物 |
||
緊迫 如:熱緊迫、不當保定 |
表1. 造成羊隻流產的病因分類。處理羊流產問題時將所有可能納入考量有助更全面的評估。
■ 傳染途徑
披衣菌的生活史分為兩個階段,分別是:基體(elementary body)與網織體(reticular body)。其中,基體呈緻密的小球(直徑約 0.2-0.3 μm)具有感染能力且對環境的抵抗性佳,能在細胞外存活數天至數週之久;而網織體則相對大(直徑約 1.0 μm)而鬆散,具有旺盛的代謝與複製能力。披衣菌的生活史如下:首先,流產披衣菌的基體經口鼻進入未感染羊隻的體內後,被吞噬細胞吞噬,或透過細胞胞飲作用進入宿主細胞內。接下來,基體在宿主細胞內轉變成網織體,開始不斷進行二分裂增殖,最後形成許多基體。最後,被披衣菌寄生的細胞在養分耗盡後破裂,釋放出大量基體。被釋出的基體可在原宿主體內感染更多細胞;亦可排出體外感染新宿主,開啟新的生活史,以此循環。
宿主動物經口鼻接觸含披衣菌基體的流產胎、胎盤、羊水、新生兒或子宮分泌物是最主要的傳染途徑,但也可能透過空氣微粒傳播。流產後的母羊會透過子宮分泌物與胎盤持續排菌長達三週。此外,母羊在感染流產披衣菌而導致流產後,接下來再次懷孕、生產有可能正常,但還是會經由生殖道分泌物與分娩排菌到環境中,因此要完全清除場內的披衣菌感染是相當不易的。
■ 臨床症狀與病變
一、母羊懷孕中後期流產
母羊在感染流產披衣菌後僅會出現短暫的不適與發燒,隨後便進入潛伏感染階段,此時披衣菌定植在子宮黏膜,不會有明顯的臨床症狀。潛伏感染持續到懷孕中後期為止,流產披衣菌約會在母羊妊娠第115天開始被活化並大量複製,引發胎盤炎並使胎盤上的子葉(cotyledons)壞死,阻礙養分經由胎盤輸送給胎兒,而導致胎兒死亡(圖1.)。流產前的2-3天,母羊可能短暫出現血樣陰道分泌物。某些母羊會有胎衣滯留的情形。
胎盤為觀察流死產病變的重點之一。流產披衣菌會導致壞死性胎盤炎,使胎盤出現局部或整體的增厚與褐色滲出液,並可見胎盤子葉之間的組織不透明度增加。子葉內襯可見灰白色的點狀病灶。(圖2.)
二、胎兒病變
因披衣菌而流產的胎兒在剖檢、製作切片後,大多在顯微鏡下可觀察到肝炎、脾炎、支氣管肺炎與腦炎的情形。
三、肺炎與肝炎
母羊感染流產披衣菌後可能發生短暫的肺炎與肝炎。此外,年輕的羊可能在場內流產披衣菌爆發期間出現肺炎。
四、感染牧場相關人員
需提高警覺的是,流產披衣菌為一人畜共通傳染病病原。人類亦可由上述途徑感染披衣菌症,症狀大多為「類流感症狀(flu- like symptoms)」,包括頭痛、發燒、關節痛、咳嗽等,此病原對懷孕婦女與其胎兒的影響較嚴重,可能造成母體肝、腎與凝血異常,症狀開始後3-8天可能發生流產或死胎。(圖3.)
|
圖1. 因流產披衣菌而死亡的仔羊。遭流產披衣菌感染的母羊可能娩出發育完全的死胎或虛弱、易夭折的仔羊。 圖片來源 : https://www.hipra.com/en/2-chlamydia-abortus-leading-player-abortions |
|
圖2. 流產披衣菌導致壞死性胎盤炎。肉眼可見子葉上針點樣的灰白色病灶與增厚、不透明的子葉間組織。 圖片來源 : Pugh D. G. & Baird A. N. (2012). Sheep and goat medicine (2nd ed.). |
|
圖3. 流產披衣菌由羊傳染到人的途徑與臨床症狀。人類在處理感染流產披衣菌母羊的流產胎時,若操作不慎,以致食入或吸入披衣菌基體就可能感染。人類感染主要為類流感症狀,懷孕婦女感染可能引發胎盤炎,繼而導致懷孕後期胎兒死亡。 圖片來源 : Ishtiaq A. & Sarmad A. (2021). Animal and Public Health Significance of Chlamydiosis. Veterinary Pathobiology and Public Health (p.270-278). |
■ 診斷
做胎盤壓片或子宮分泌物的抹片時,可在細胞學檢查下看到細胞質內有嗜鹼性的包涵體,即披衣菌的網織體。顯微鏡檢查搭配聚合酶連鎖反應 (PCR)、酵素結合免疫吸附分析法 (ELISA)、病原培養等技術,可以做更精確的診斷。
■ 預防
從羊群中淘汰受流產披衣菌感染的母羊是一控制此病的方法。因為母羊在初次感染、流產之後,可能轉為分娩正常但持續排菌的個體,故在地方性流產盛行的羊場,其流產率可能不高(1-15%);但若場內的羊隻都未曾感染過此菌(naïve flock),則更應謹慎避免從流產披衣菌流行的羊場或地區引入母羊,否則可能在疾病爆發初期造成流產率飆升至25-60%。發現母羊流產時可做的處理整理於(表2.)。
施打疫苗能提供預防流產的效果,但無法根除感染,且需要注意懷孕時施打的時間點,以免造成胎兒死亡。此外,每年重複施打疫苗才能維持保護力。
治療方面,在分娩前4-6週使用口服四環素(tetracycline),持續給藥兩週有助於預防此病。或於分娩前6-8週注射長效性羥四環素(oxytetracycline)並於分娩後三周再注射一次。
發現母羊流產時的處理 | |
隔離動物 | 找出流產羊隻並隔離。避免其他羊接近流產胎。 |
蒐集檢體 | 盡速搜集流產胎與胎盤,牧場人員須配戴口罩、手套、前後消毒等防護措施。保險起見,懷孕婦女避免處理流產胎。 |
檢體處置 | 將檢體送檢,剩餘胎兒、胎盤需妥善焚化或掩埋。 |
環境衛生 | 避免流產胎汙染羊群的食物與水、徹底消毒環境。 |
表2. 母羊流產時的處理方式,此表針對流產披衣菌等造成羊流產的人畜共通傳染病病原,提出更謹慎的做法。
■ 參考文獻
1. Pugh D. G. & Baird A. N. (2012). Sheep and Goat Medicine (2nd ed.). Elsevier/Saunders.
2. 人畜共通傳染病臨床指引(第二版).2009. 行政院衛生署疾病管制局,中華民國比較病理學會,台灣感染症醫學會,台灣醫院感染管制學會.
3. Essig, A., Longbottom, D. (2015). Chlamydia abortus: New Aspects of Infectious Abortion in Sheep and Potential Risk for Pregnant Women. Curr Clin Micro Rpt 2, 22–34.
4. Ishtiaq A. & Sarmad A. (2021). Animal and Public Health Significance of Chlamydiosis. Veterinary Pathobiology and Public Health (p.270-278).
5. https://www.gov.uk/guidance/chlamydophila-abortus
6. https://www.msd-animal-health.ie/species/sheep/abortion/
7. https://www.hipra.com/en/2-chlamydia-abortus-leading-player-abortions